宗祠里的红色记忆

《老闽南》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咱的爱国情怀”

带您走进金井埔宅村

在众彩纷呈的闽南建筑中,总有一座座燕尾高翘、檐角上蹲着古怪的鸱吻的高大屋宇矗立其间,这就是闽南的宗祠。

埔宅村杨氏宗祠

这座有着450年历史的杨氏宗祠重建落成,这对海内外晋江金井埔宅的杨氏人来说是件大事,因为这里不仅维系着宗族的根,还有着另外一层特殊的意义。

旅菲金井布泽同乡会理事长 杨鸿前

这就是海外游子对家乡的的一种眷念,根在这边,能凝结他们的一种凝聚力,体现大家爱国爱乡的精神,这座祠堂在1949年以前是革命发源地。

杨氏宗祠位于埔宅村中心地带,重建后的面积有350平方米,恢宏架构更显气派壮观。

除了在建筑艺术上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金井地下革命斗争活动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章。早在上世纪30年代,埔宅就有人在这里被秘密发展并参加地下革命。

杨式跷老同志是如今埔宅村唯一健在的老地下党员。听闻当年他参加活动的旧祠堂再一次经过重建,老人家虽是因为行动不便,无法前往参加活动,但他在家中还是高兴不已,会兴致勃勃地讲述革命往事。

老地下党员 93岁 杨式跷

祠堂大多主要是我和一个写材料的在里头。比如,一些传单来,我们就拿去放在祠堂的后轩房,那里是放木主龛的,从外看进去,是看不到人在里面。我们再去拿印刷板,以前是这样,在祠堂后轩房,开始写传单,再送出去张贴。

我是1949年入党的,1949年6月哪一天入的党,我忘记了,是杨康熙、杨式福他们两个来找我谈话,谈话时,他们说你要不怕牺牲,要有牺牲的精神!

原来,上世纪20年代始,沿海一带的劳动人民也深受剥削和压迫,因兵税交迫,倍尝艰难。埔宅人有的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艰辛谋生;有的变卖田园,骨肉分离。93岁的杨式跷如今说起当年的困境,依然义愤填膺。

老地下党员 93岁 杨式跷

我大哥被迫跑去菲律宾,以前还要“三抽两,两抽一”(抽壮丁),那个时候,哪有办法?很穷、很艰苦。

1938年,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埔宅村附近的吕宅村,一位叫许运伙的同志来到埔宅,在杨氏宗祠办学的培育小学任教。这时的杨氏宗祠成了传播红色种子的园地,涌现出了一大批进步群众参加地下革命。

这是杨清培和杨向群两位堂兄弟,是埔宅村老地下党员杨康熙和杨思层的后人。他们说墙上挂着的遗像中,父辈那一代就有四人与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金井镇埔宅村村民 杨向群

我父亲和我伯父有详细地讲过,教育我们下一辈,讲述当时地下斗争时的艰苦和那种奋斗的精神,整个家族全力付出,无私奉献。

杨向群的堂哥 杨清培:

我父亲是杨康熙,他在世的时候,会讲给我们听,怎么打仗,怎么开展革命!

在埔宅村,关于老一辈参与革命的故事,几乎每个埔宅人都能讲出一段。而这一些,离不开老一辈埔宅人对子孙孜孜不倦的教诲。

远在菲律宾马尼拉的旅菲金井布泽同乡会乡亲,尽管遗憾不能全部回来参与宗祠的庆典活动,但是话题也离不开“家乡”二字。

旅菲金井布泽同乡会副秘书长 杨乾坤

村里面老一辈,到这边的华侨,他们对故乡、对家乡的情谊,就是“赤子心、桑梓情”,是一直存在的,一旦事业成功,就会回馈家乡。地下革命时期,都有华侨把侨汇寄回去。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旅外埔宅人就积极参与在家乡开展的地下革命斗争,捐赠革命经费和武器,为埔宅的地下革命斗争提供了最主要的保障。这一段段海内外齐心干革命的往事,仍被人津津乐道。

金井镇埔宅村村民 杨向群

杨思雁,他就把那些枪支和弹药,是他大哥买回来的,他就捐献给革命。还有“三楼”杨连祝家族,当时买了很多枪支弹药回来,他们也捐献出来给革命武装队伍。

杨思雁

1

杨连祝

2

1949年3月,中共埔宅地下支部在杨氏宗祠前的一座大厝里成立。同年,埔宅支部武工队在运伙区委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历次对敌武装斗争,向驻深沪科任的国民党军队发动攻击,攻打金井镇公所,攻打深沪镇公所等,战果累累,为革命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革命时期,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是埔宅成为重要据点的核心优势,却也成为他们在和平年代发展之殇。

穷则思变!海内外埔宅人继续发扬老革命根据地的光荣传统,齐心协力建设埔宅。上世纪50年代,“三楼”华侨家族就率先回乡参与培育小学学堂的建设。

旅菲埔宅乡贤 杨琨琳:

我名字叫琨琳,是在菲律宾出生的,在菲律宾念书,是父母亲那一代就去了菲律宾,我是第二代。

父母亲会讲起他们自己在(家乡)的历史,特别是我父亲。

侨二代杨琨琳,是村里那栋最早建起来的红砖番仔楼“三楼”的后人。从革命年代到建设年代,埔宅村的发展总有杨琨琳父辈人参与的身影。

旅菲埔宅乡贤 杨琨琳:

在电力设施做好之后,父亲就去铺路,建六角亭。因为我祖母送他下南洋的时候,一路走的路就是土路,下雨了,裤脚都沾满了泥土,所以可以停在六角亭躲雨,就是想让我们乡亲们能够整整齐齐地走出去。后来,1986年我来了,我就认为他们好像是开了一条“路”,给别的后人再来继承。就像一首歌唱的,“洋装虽然穿在身,我们依然是中国心”。因此,我觉得我对家乡也有了一种情。

走在埔宅,似乎每一个角落,我们都能见到在外游子关心家乡、贡献家乡的缩影。离开“三楼”,我们来到了布泽敬老楼,顾名思义这是埔宅的“老人之家”。同行的杨向群说,这是老地下党员杨思雁的大儿子杨式界回来捐建的。

问问在外的游子,想回埔宅吗?他们会告诉你:梦里都想着!在埔宅,有一栋崭新的红砖古厝格外引人注目。

旅居香港的杨其象最近回乡,就住在这栋古大厝里。他说,古大厝是爷爷奶奶回来建的,他们堂兄弟在2017年重修了一番。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天一大早,杨其象就准备给古大厝布置一下,悬挂五星红旗

旅港埔宅乡贤 杨其象

这次回来恰逢国庆,想到长辈们参与过革命,爱国爱家的观念,让我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就想着要给老房子插上一面五星红旗,有那个家乡的观念,闽南人是叫做“饮水思源”。

就在海内外埔宅人齐心协力建设家园的几年间,革命老区基点村埔宅真的变了:高楼、别墅毗连,水泥路纵横交错;培育小学的孩童们从旧校区来到了新校区……

金井镇埔宅村党支部书记 杨子庆

埔宅人对爱国爱乡、红色传承做得比较好。改革开放过后,新华侨对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投入很大,比如说路、桥、宗祠、家庙等对群众有利的东西,他们都投入了很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今,埔宅村的建设还在继续着:“三楼”即将建设成为红色记忆纪念馆;侨二代杨琨琳捐建的乡村记忆公园准备开工建设;新一代旅菲华侨杨建新、杨鸿江、杨鸿明三兄弟捐建的休闲公园也进入土地平整中……

作为福建省重点革命老区县市之一,晋江有92个革命老区基点村,这些村庄为革命的成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从埔宅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我们看到老区的人在这里,一代接一代,继承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光荣传统,用一颗打拼的心建设美丽家园,不断传承发展“晋江经验”。

Hash:917435a3fdbe1667da3fcc56587856fdefcd628a

声明:此文由 海丝金井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