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发现钟观光主修的《钟氏宗谱》

寻根是为了修谱

而修谱是为了流传

...

现代社会的家庭里很少看见家谱的出现了,但是中国文化里自古以来就有修家谱的习惯,只是时过境迁,我们已经快要忘记了传承的意义,那么, 为什么要修家谱?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中国人百善孝当先,寻根是人的天性,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

修谱可以弥补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可以发扬传统尊宗敬族的传统伦理美德,给后代子孙提供血缘寻根的线索。

近日,家住镇海、现年77岁的钟序元老人经五年寻访,终在北仑洋沙溪村寻访到钟观光先生于民国七年(1918年)主修的《钟氏宗谱》,这对研究地方文化及地方名人史料提供了详实的佐证;也为刚于本月初通过修缮工程验收的钟观光故居的今后利用提供了珍贵资料。

钟观光是同盟会会员;中国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广泛研究植物分类学的学者;也是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

▲钟观光

他1869年出生在北仑柴桥大溟村一个小染坊家庭,长大后,他的足迹曾遍及11个省(市)、区,在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采集腊叶植物标本16000多种,开创了我国学者自己采集和制作标本进行分类学研究的新时代,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植物园——杭州笕桥植物园(今浙江大学植物园前身),一生著述颇丰,有《理科通证》《旅行采集记》《中华植物学》等;1937年日寇侵华,钟观光返回故里;1940年,这位著名学者因极度悲恸而离开人世,终年73岁。

为纪念他对中国植物学界的贡献,在现代植物分类中,木兰科植物的“观光木”属和马鞭草科的“钟君木”属,是以他的姓名来命名的。

北仑区文物部门早在2008年4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就在北仑柴桥发现了钟观光先生的故居和墓址,同年5月8日,“钟观光故居及墓”列入北仑区区级文保点。其中的钟观光故居,位于柴桥大溟村姚江岸29号、32号至38号,占地1824平方米,由祖传屋四合院和小洋楼组成。

家谱记载祖传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小洋楼建于20世纪初,在四合院西北侧,坐西北朝东南,平面略呈三合院式,主体建筑是一座带有西洋风格、面阔五间的五柱五檩楼屋,西侧梢间南侧建有两间厢房。该故居集清代晚期传统民居和带有西洋风格的民国建筑于一身,钟观光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和晚年;而钟观光墓不是原墓,因他去世时安葬在北仑霞浦街道书院村附近山上,上世纪60年代生产队平整山地,他的墓被迁移到同街道的九峰山北坡的石灰岙。

去年初北仑区文物部门先修缮完成了钟观光墓,同年9月又对年久失修的钟观光故居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施工,目前已全面竣工。

钟序元老人说,他多年来转辗多处遍寻《钟氏宗谱》,这次他又寻访了洋沙溪村的老支书钟阿满,在老支书的陪同下他来到了村民钟定华的家,终于找到了当年身为生产队保管员的钟定华父亲在文革扫“四旧”期间冒险保存下来的《钟氏宗谱》,令人惊喜的是,这本家谱的序言末页竟写着“十四世孙观光谨书于福州旅次”,由钟观光亲自主修的家谱,从而也纠正了许多植物学家钟观光传略文章中的谬误信息,譬如家谱记载“钟观光,字显章,一字宪鬯(音chàng),同治七年十一月十九(1869年1月1日)出生”,与有的文章写“1868年9月19日生”截然不同;又如家谱记载钟观光母亲俞氏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到民国七年(1918年)修谱时74岁还健在,而不是有些文章写钟观光七岁丧母。

根据家谱记载,钟氏祖先还是闻名全国的鄞州它山堰的缔造者、唐朝鄮县县令王元玮的随侍,他跟随县令王元玮由山东瑯琊祖籍迁到鄮县(今鄞州)任上,落户于鄞江桥,海晏乡(现为柴桥镇)的钟姓,就是从那里分出来的一支血脉。

▲谱上的莘复就是钟观光小儿子植物学家钟补求教授

▲钟补求(1906~1981)

Hash:a7d136f6e2a102a53568807a2e3b50194276e7e1

声明:此文由 港口博物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