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二:养心殿里的文物故事

养心殿里的文物故事

目前在辽博热展的故宫养心殿285件(组)文物,样样精美华贵,尽显皇家气派。解读这些珍品蕴含的文化信息,沉睡的大清王朝便会瞬间复活,跃动而出,逼真立体地呈现于世人眼前。

1养心殿印文里的清帝自勉

辽博展出的故宫养心殿文物里有几方清帝御用之印,一方是雍正的“为君难”青田石异兽钮印,另一方是乾隆的《养心殿铭》青金石蟠螭钮印。

“为君难”出自《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这是孔子与鲁定公对答间的一句话,旨在告诫上位的统治者,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丧家亡国的悲惨结局。

雍正之所以发出“为君难”的感叹,与他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他不仅把“为君难”制成匾额,还命人刻了多方印章,钤于御书及书画上,用以激励自己不要忘记作为一位皇帝的职责。虽然在一些民间小说里,雍正被描污成荒淫暴君,但真实历史中的雍正皇帝一生勤政爱民,忧劳国事,几无休息日,没有他的锐意改革,就没有康乾盛世。雍正皇帝不是昏君,而是中华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道明君,他这样自我评价:“朕返躬内省,虽不敢媲美三代以上圣君哲后,若汉唐宋明之主实对之不愧”。这绝非自夸之辞,而是言之有据的自信表白。

雍正“为君难”青田石异兽钮印(张松摄)

《养心殿铭》青金石蟠螭钮印通体蓝色,间以金星,顶雕大螭二、小螭七,伏于覆斗瓦钮之上,底镌阴文楷书《养心殿铭》,“乾隆御制”款。《养心殿铭》为乾隆帝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所作,载入其《御制文集》初集第二十七卷,曾悬挂于养心殿东壁。钮印释文为:人心惟危,在闲其邪。道心惟微,在培其芽。其闲其培,皆所为养。操存舍亡,毋须臾放。有如时雨,沃此寸田。大公顺应,动直静专。动匪憧憧,精匪寂寂。矧(shěn况且)其为君,更宜乾惕。一念之善,百禋(yīn,古代祭天时升烟的一种仪式。也泛指祭祀)蒙麻。一念之恶,万姓贻忧。养之之方,存诚主敬。克己复礼,外王内圣。孰本孰末,外由内施。任重道远,责萃君师。朵殿崇崇,顾名思义。作此铭辞,永训后世。养心殿铭。乾隆御制。

乾隆帝作《养心殿铭》,旨在从强调自身修养的角度出发,来阐述他的治国理念,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地坚持中正之道,养心养性,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超拔境界。

2乾隆朝袍乃苏绣精品之作

辽博展出的养心殿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为清代皇帝的礼服之一,主要用于元旦、万寿、冬至三大圣节,以及社稷坛、太庙、先农坛方泽坛等重大祭祀场合。此朝袍为乾隆皇帝御用之物。其式为:圆立领,大襟右衽,左开裾(jū),马蹄袖、附披肩,团龙杂宝织多边缘,上衣下裳相连属,下裳有襞(bì,衣服或某些器物上的褶zhě子)积,垂背云二。衬浅月白色暗花绫里,缀铜鎏金錾花扣六枚。

乾隆黄色缎绣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张松摄)

这件朝袍采取二至四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以及多种刺绣技法,在明黄色缎地上绣制彩云龙金龙,海水江崖及十二章等纹样。其精细的刺绣技法,不仅代表着清乾隆时期苏州刺绣的高超水平,也反映出当时追求繁复细腻的装饰风格,是乾隆时期的典型佳作。 由此龙袍推测乾隆身高,约为1.75米,由今天视角看,算是中等身材。

3清帝的新春祝福:明窗开笔

在辽博展出的北京故宫养心殿文物中,镶金嵌银的金瓯永固杯显得分外华贵,十分抢眼,这涉及到清代皇室的一项重要习俗:明窗开笔。现代人过春节时,会用放鞭炮、互相拜年等方式来庆祝,而“明窗开笔”则是雍正皇帝开创的贺新春仪式,此后成为定制。

明窗开笔,即每年大年初一子时,在养心殿东暖阁明窗西侧的案上,摆上注满屠苏酒的金瓯永固杯,皇帝亲自点燃玉烛长调烛台,拈起万年青管笔,饱蘸朱墨,在洒金笺纸上写下吉语,表达对新年的祈愿,之后将钦天监新进时宪书(即日历)浏览一遍。皇帝写好的吉语要放入专门的黄匣内封存,任何人不能拆看,每年如此,一直到这位皇帝去世。他所写的开笔吉语都要完整地封存于匣内,包括皇帝的子孙,都“不许开看”。明窗开笔仪式的结束,标着着新一年的开始。

金瓯永固杯(张松摄)

雍正和乾隆朝前期,所写吉语都颇具创意,此后便陈陈相因,一成不变。一纸吉语,似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王朝的活力。

4乾隆帝的藏宝室:三希堂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乾隆以此激励自己勤奋自勉,不懈追求。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书法)。

三希堂内仅约四点八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弥补了空间的不足:狭长的室内进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摆设乾隆的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三希堂面积很小,却大气、肃穆,窗明几净,散溢着皇家的气派与高雅。

三希堂内景(资料片)

在三希堂的外间西墙上有乾隆时所绘通景画,与地面瓷砖和外间门洞相得益彰,颇具文艺复兴透视画的特征。从乾隆朝起,养心殿内部陈设的西化色彩日益鲜明,如在养心殿后殿华滋堂入口,可见尺度巨大的成对座钟和屋顶的西式电灯。1922至1924 年,养心殿东暖阁的布置,不但宝座换为西式,背景所绘画作已带有明显的西方近代风景画特征了。

三希堂也是乾隆帝的藏宝室。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等三件传世墨宝。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三希堂”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134人的作品,包括墨迹340件以及拓本495种。乾隆皇帝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间,先后73次对此帖做过题跋。

不过,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快雪时晴帖》和《中秋帖》非晋人真迹,《快雪时晴帖》为唐人摹本,《中秋帖》为宋代米芾所临摹,只有王珣《伯远帖》是真迹。如今,《快雪时晴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伯远帖》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5清朝皇帝的“钟表情结”

在辽博养心殿文物展厅,两座精美的西洋钟颇为引人注目。其中一座名为“铜镀金四柱亭跑人转花钟”,产自18世纪,钟以卷草叶为四足,底座正面以卷草纹围城长方形开光,开光内的两个白珐琅钟盘分别是计时盘和阴历盘。底座平台正中立圆柱,柱子上彩绘建筑风景,市井众生环绕在圆柱周围,平台四角装饰彩色料石花。钟的顶端是由四象背负的方尖碑式建筑物,其上装饰彩色料石花。上弦后,在乐曲伴奏下,圆柱周围的人物前行,平台四角和建筑物正面的彩色料石花会随之旋转。故宫现在馆藏钟表超过1500件,清朝皇帝们对于钟表的喜爱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铜镀金四柱亭跑人转花钟(张松摄)

康熙对钟表的喜爱,从他的诗中就可看出来: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宛转报时全。阴阳不改衷肠性,万里遥来二百年。我国钟表的制造从康熙朝起开始兴盛,在京城有清宫养心殿造办处制造的御用钟,地方上南京苏州广州等地也先后出现了制钟业,产品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制钟水平。

雍正皇帝是清代帝王中的“工作狂”,几乎没有个人爱好,唯独对收藏西洋钟表情有独钟。

据记载,乾隆皇帝自小就喜欢西洋流传来的各种玩具,他不遗余力地收集各种奇钟异表,仅在养心殿的钟就不下二十多个,并多次下旨广东海关官员,让他们不惜重金购买西洋钟表,并在宫中亲自指挥制作,使钟表的收藏和制作在此时均达到了有清一代的高潮,

清宫收藏的各式钟表,主要是乾隆和嘉庆年间在广州、苏州和宫内做钟处制造,部分是英、法、瑞士等国出产。中国制造的钟表多以黄金、珠玉、宝石为装饰,造型模拟楼阁、宝塔、花果、盆景等。英、法等国出产的钟表则模拟西洋建筑、车马人物等。这些钟表报时报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自动开门关门,机器人出来敲钟;有的到时琴鼓齐鸣,奏出优美的曲子;有的花开、蝶舞、水注流动、飞鸟啼鸣,都以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和吉祥的寓意取悦帝后。乾隆皇帝曾表示,“西洋的东西只有洋枪和洋表是最好的”。

对于西洋乐器,乾隆皇帝也展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曾命传教士去教授小太监们拉奏小提琴,还在宫中成立了一个西洋管弦乐队,供其欣赏。

不过,清朝皇帝对西洋货的喜好,只限于业余消遣,并未看到当时世界的巨变,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导致自乾隆后,清朝迅速衰落。

6由乾隆早膳单看“皇上的富贵”

由养心殿的一张清宫早餐单,世人开始了解到“皇上的伙食标准”,那真叫一个“丰盛”!

皇上吃饭叫“御膳”,给他做饭的机构叫“御茶膳房”。用餐前,每道菜由侍膳太监用银牌检查并试尝,以防下毒。

皇上用餐的程序繁复,餐具更讲究,盛饭的碗叫“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万寿无疆碗”,放菜的盘叫“掐丝珐琅三果纹万寿无疆高足盘”,装果品的盒叫“画珐琅桃式丸子盒”……时过百年后,上述器皿于灯光映耀下,仍是珠光宝气,备显华贵。

一品锅(张松摄)

皇上一天四顿饭,一般来说,从早上五点左右就开吃,晨起润胃。六、七时才用正餐,谓之早膳。午饭安排在下午一、两点钟。晚上六点,再加一餐,称为“晚晌”。

皇上具体吃什么?以1765年正月十六日乾隆皇帝刚起床在养心殿随便吃的一顿早餐,可见端倪:先被“伺候”一碗冰糖燉(炖)燕窝一品,用春寿宝盖钟盖,垫垫肚子。

大约早上六点半,移驾东暖阁进正餐,摆一大桌子(填漆花膳桌)山珍海味:燕窝、红白鸭子(鸭子分红白?)、南鲜热锅(海鲜?)一品、酒燉肉燉豆腐一品(五福珐琅碗装)、清蒸鸭子、煳(hú)猪肉鹿尾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黄盘装)。

皇上自己单桌吃,旁边设桌让几位妃子陪吃。妃子吃的东西,比皇上差一些,但也是七碟八碗,满眼皆荤,且花样繁复,仅饽饽就达十五品之多。舒妃、颖妃、愉妃、豫妃的早餐单内容如下:进菜四品、饽饽二品、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珐琅银碟小菜四品 、随送面一品、老米水膳一品(餐具为五谷丰登汤膳碗、珐琅碗金钟)。额食四桌:二号黄碗菜四品、羊肉丝一品(五福碗装)、奶子八品,共十三品一桌;饽饽十五品一桌、盘肉八品一桌、羊肉二方一桌。

皇上不仅吃,还赐。看谁顺眼,就给谁赐菜,一赐一桌。如赏舒妃:菜三品、祭神糕、饽饽、盒子、包子、攒盘肉、热锅……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皇帝特别爱吃火锅。在辽博展出的故宫养心殿文物中,有一个银“甲子万年”元宝火锅,是式样繁多的清廷大内火锅的一种。此类火锅呈元宝形,内置屉一,火锅盖上錾有“甲子万年”四字,盖钮亦为元宝式。火锅腿为如意形状,每个如意腿分别刻有“吉祥如意”、“年年如意”、“万福如意”等字样,支架中部放置元宝式火碗一。火锅盖上錾有“甲”、“子”、“万”、“年”四字,为皇帝、皇后或太后庆祝寿辰所用,体现了长命百岁的吉祥寓意,此类火锅应为万寿用品。

清帝每顿都离不开热锅(火锅)。如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十六日的早膳,第一道菜便是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当天晚膳的第一道菜是燕窝鸭子热锅;正月十七日早膳,第一道菜是燕窝肥鸡鱼脍,晚膳的第一道菜是野鸡热锅;正月十八日早膳,第一道菜是炒鸡大炒肉炖酸菜热锅,晚膳的第一道菜是莲子八宝鸭子热锅。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一月内,皇室就吃了23种火锅,具体说有鸡鸭火锅、舒意火锅、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一年,乾隆皇帝更是吃了将近200多顿火锅……

银“甲子万年”元宝式火锅(张松摄)

清室的餐单餐具餐规,着实奢华,足见皇家气派。问题是,皇帝皇妃仅几人,却吃如此之多的高营养、高热量食品,且顿顿吃、天天吃,变着花样吃,肠胃怎么受得了?会否留下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疑难杂症?从科学饮食角度讲,一个正常人,每天服这么多大补之物,若再喝酒,想安心工作,恐成难题。看来,虽然古今之人多羡富贵,但“皇上的富贵”,并非是常人消受得起的。

Hash:eb09e2481b2e7ceddc9e88cc9ee8db99b0c010fe

声明:此文由 阿松侃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