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资讯|原广州军区146师200余名老兵50年后回“家”省亲
(50年后重相逢,难忘当年战友情)
(艰苦的西湖岁月,永远的146师)
(我和我的西湖,心霜染尘亦有情)
(漫步营房旧址,找寻岁月痕迹)
(致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老战友啊,50年了,整整50年了,没想到我们还有见面的机会!”10月27—28日,常德市西湖管理区隆重举行纪念原广州军区146师重新组建进驻西湖50周年庆典活动,200余名来自山东、辽宁、湖北、广州等省市的老兵甫一见面,便激情相拥,泪雨婆娑起来。
50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小伙早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漂亮的女兵心霜染尘,不再焕发青春气息。但是,脚踏西湖故土,他们的心儿早就飞到了5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9年10月,奉中央军委命令,由海南军区和万山要塞抽调人员组建的广州军区第146师,进驻西湖农场,执行军农生产任务。在这片荆棘丛生、蛇虫横行的土地上,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发扬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披荆斩棘造良田、围湖建房修堤坝,披星戴月,战天斗地,一路豪情一路歌,把一片蛮荒之地的西湖建设成了一片适合生产生活的土地。
“对西湖,我有一种特别难舍的情结,可以说,这里是我生命中的第二故乡。”梁少锋介绍说,当初,他和大多数同龄人来到西湖时,西湖还只是一片尚未开垦的荒地,芦苇丛生,杂草齐腰,蚊蝇老鼠横行,一片荒凉。为了开辟新天地,梁少锋和战友们不畏严寒酷暑,每天奋战在生产一线,翻土施肥、挑土筑基、夯实圩堤......
“在西湖服役的三年里,尽管日子过得很艰辛,但我感觉非常地幸福和快乐。”梁少锋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段难忘的青葱岁月,以至于在后来的工作中,每次受到挫折,他均会轻松地挥挥手,坦然一笑面对。
在原师部水塔旧址前,老兵刘小东抑制不住激动地心情,“你看,那是我和我们警卫连的战友共同建造的,50年了,还保持的这么完整。为了修建这个水塔,我和警卫连的战友们可没少吃苦啊!”
提起这座水塔,刘小东脸上写满了自豪。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水塔渐渐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但它承载了老兵刘小东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在他心目中,西湖,俨然成了他们生命中的第二故乡。
曾在146师女子文艺宣传队服役、后在《文汇报》担任过首席记者的江扬,面对西湖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的只是感叹和兴奋。“50年了,西湖虽然改变了当初的模样,但这里曾经留下过我们奋斗的足迹。”
“50了,没想到自己还有机会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瞧一瞧看一看,还能找到曾经住过的旧瓦房,真的太难得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高来夫将军,在西洲乡幸福村三组看到当年的住所和营房健在,唯一的改变的是房前多了一排高大的梧桐,不禁感叹连连。
高将军说,当年为了军垦建设,他什么农活都干过,犁田耙田、扯秧插秧、松土种菜、挑土围湖......
将军一辈子都忘不了刚来西湖军垦的日子。“那时候,整个湖区没有一间像样的砖瓦房,我们居住的芦苇房,外面下大雨,房内下小雨。为了买点生活用品,每次都要步行40余里的泥巴路。”
峥嵘厚重五十载,难忘军垦西湖行。短短两天时间,200余名老兵相继到原师部水塔、仓库、师政治部、生产办、436团部旧址、德人牧业小镇、437团部旧址、原广州军区空军五七干校旧址进行了参观。
每到一处,老兵们均会驻足停留拍照留念,寻找当初在这里挥洒汗水的点滴记忆,体会着西湖如今翻天覆地的巨变。
五十年,是风雨与磨砺,是坚守与追求,是几代人的同心戮力;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虽已过,但西湖军垦精神永在,并且薪火相传,现在的西湖已初步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农业公园,今日西湖,美丽富饶,丰衣足食,俨如一颗镶嵌在洞庭湖畔的明珠,熠熠生辉。
Hash:87d7bd2dd475e50db6b982b484d3e7fd49d82d4d
声明:此文由 湖南西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