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山西朔州发现215座古墓葬

日前,朔州文物工作站

在对朔城区窑子头乡后寨村西的

朔州市殡仪馆馆址

进行地下文物勘探时

发现地下埋藏着215座古代墓葬

年代初步确定为战国至辽金时期

时间跨度1500多年

截至目前

已发掘清理墓葬12座

出土了一部分陶器等陪葬品

和衣带钩等装饰品

年代分别为西汉、东汉、北魏

照片:中新网

据了解

今年年内计划继续发掘墓葬70座

其余将于明年完成发掘清理

古墓葬发掘清理现场。王晋飞摄

为什么这里会有如此密集、时间跨越如此之久的墓葬群?

朔州市朔城区文物局副局长郝志刚认为:“应该与战国时期新城、两汉时期的楼烦县、北齐时期朔州的迁治有直接的关系。从过去几十年考古工作来看,朔城西部地区的墓葬主要分布在马邑墓群的仓房坪墓群、照十八庄墓群、厦阁墓群以及西南部的梵王寺等墓群。在该地区发现如此密集的墓葬较为罕见,所以,这一考古工作必将对丰富、完善朔城区的历史文化工作、进一步研究朔城区古代民俗、深入研究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渗透与融合过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照片:中新网

郝志刚介绍,春秋时,朔城区是北狄、戎聚集地,后为古楼烦国所辖。战国时期,赵国击破楼烦,于公元前447年在今朔城区西南部设置新城,是为朔州地区最早建制之城池,故址即今天的梵王寺遗址。两汉期间,朝廷又在此设立了“楼烦县”,就是因为当时此地尚有楼烦族后人在此生活。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文宣帝高洋将“朔州”治所由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迁至新城,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北齐又于秦汉马邑城故址重筑州城,并将朔州治所再次由新城迁至此地,更名为“朔州”,设立行军道台。当时朔州州城面积4平方公里,州城每边长2000米。“由此可见,自赵国设置新城开始至辽金时期,时间漫漫。凡此1500多年,虽然政权轮番更迭,各民族轮流登台,但在今天的考古发掘现场至新城遗址间的广袤地区里,政治纷争、军事抗争、生产劳作、繁衍生息活动从没有间断,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民族混杂于此,不离不弃,因而才在距今已2500年的漫长年代留下了如此密集众多的古墓葬。”

来源:山西日报、山西晚报

责编:薯小软

审核:薯小元 薯小茄

监制:薯小菲 薯大斌

Hash:636db2d99f28d5edcd6242780334afe6454a2311

声明:此文由 山西卫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