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这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延续湘潭历史文脉

走进这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延续湘潭历史文脉

编者按

日前,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十一批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43处,其中,湘潭市获批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位于雨湖区的毛泽东青年时代湘潭活动旧址、湘潭钟楼、胡耀邦湘潭工作旧居,位于韶山市清溪镇的毛泽东青年塑像台,位于湘乡市龙洞镇的陈赓大将夫妇墓园。其中,陈赓大将夫妇墓园并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赓故居,名称为“陈赓故居及墓”。截至目前,我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37处48个点,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助力湘潭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湘潭市第一中学钟楼。(记者罗韬 摄)

钟楼:以哥特式建筑见证历史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谷桔

在建设北路湘潭市一中校园内,一座红墙青瓦、尖塔高耸、大窗户的建筑,以其独特风格打破了阴雨天的沉闷。像这样风格迥异的建筑,湘潭范围内似乎并不多见。答案是肯定的,这座名叫“钟楼”的建筑,是湘潭市保存最为完整的哥特式建筑。

“1983年我刚来学校时就住在这里,住了两年。”和其他师生相比,在湘潭市一中总务处工作的吴展红对钟楼的感情更特别一些,跟着他的脚步,我们探访了钟楼。

这是一所两层楼的红色砖木结构建筑,有房间17间,平面组合图呈E型,中轴南为门厅、塔楼,北为楼梯间。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其极具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塔楼。构成塔楼第一层的,是门厅的花岗石半圆形拱门。二、三层为方形,分别嵌有窗户和一个五角星,楼顶四角有柱。第四层略收缩于三层顶部,八角形,窗户为仿哥特式尖卷弹头形,塔顶为圆锥形尖顶。钟楼的窗户均为2.64米*1.25米的大窗户,窗台为花岗岩凿成,上方用异型砖平拱代过梁。这些鲜明特点,让钟楼看上去像极了一座外国教堂

此时,我们不禁对“哥特式建筑”好奇起来。有关资料介绍,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其建筑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整体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有趣的是,钟楼并非外国人所建。“钟楼为时任学校教师蔡超元设计。”吴展红介绍,湘潭市一中曾一度没有固定场所,其当时位于湘潭县城,湘潭县政府决定为其兴建校园,并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建成。用作教学楼的钟楼,位于建筑群的正中心,又名“正栋”。

钟楼的建筑语言里,当然也藏着独特的湘潭记忆。钟楼墙体是用红色清水砖墙砌成的,十分独特。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湘潭县开始风行用红色砖砌房子,钟楼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建成后的钟楼成了当时湘潭县城最高的建筑,而且钟楼上曾经确实有钟,每当钟声响起,整个湘潭县城都听得到。

“你仔细找一找,看能在门厅上找到子弹痕迹不。”吴展红的一句话再次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钟楼建成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对湘潭进行了轰炸,许多老建筑毁于一旦。幸运的是,日军误以为钟楼是外国教堂,因此没有炸毁,但遭受炮火的钟楼南面墙壁上留下了日军机关炮扫射的弹孔,成为那段烽火岁月的见证。

穿越风雨沧桑的钟楼能够完好无损地保存到现在,还经历了另一段惊心动魄。

“虽然过去了20余年,但守护钟楼的故事以及那封信于我依然清晰。”在湘潭市发改委工作的杨猛,于1985年升入湘潭市一中初中,对母校有着炽热的情感。2001年6月的一天,在母校校园散步的他,看到了对外公布的学校改建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一共有三个,第一、二方案均会将钟楼拆除,保留钟楼的第三方案显然“势弱”,被选择的概率非常小。事实上,以时任校长郭务强为主的大部分师生,都希望留住钟楼。因为钟楼建筑风格独特,更重要的是,如果校园里的老建筑全都没了,师生们的情感寄托将何去何从?

湘潭市一中改建一事非同小可,这不只是学校的事,也是湘潭的事,时任市长陈润儿对此高度关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杨猛决定用写信给相关负责人的方式,为守护钟楼最后一搏。2001年6月15日,一封以《一中“钟楼”不能拆》为题的信,被送到了湘潭市政府办公室,“收信人”正是市长陈润儿。6月18日,陈润儿市长就作出了批示,那一刻,钟楼的命运被彻底改写,钟楼守住了!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钟楼从最初的教学楼,后来变成图书馆,如今仅有两间房用作学校校史馆。曾经孕育莘莘学子的钟楼,现仅在开学及学校校庆等重要时刻开门迎客。但,学子们每一次回母校,钟楼绝对是热门合影景点,她是湘潭市一中的记忆,也是湘潭的记忆。

陈赓墓。(记者 罗韬 摄)

陈赓大将夫妇墓园:

永远和家乡人民在一起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冯叶

陈赓大将夫妇墓园建在陈赓故居的后山上。山不高,但也算陡峭。陈赓故居景区的讲解员黄惠湘气定神闲,边攀登边介绍,说起大将故事来滔滔不绝。

一、故乡

黄惠湘之所以当了讲解员,亦与大将有关。他是湘乡伢子,从小热爱历史,对革命将领更是无比崇敬。而湘乡的龙洞镇出了两名大将,在全国独一无二,他定下目标,要当大将故里的讲解员。

2010年10月,黄惠湘来到龙洞镇泉湖村,成为陈赓故居景区的讲解员。次年3月17日是开馆的日子,黄惠湘第一次向人们讲解陈赓其人、其事、其故居。面对大将后人、政府官员、文物专家等,千万掉不得链子,黄惠湘为此练习了好几个月。17日当天,他提前一小时来准备,大将故居也敞开大门,迎接来客瞻仰。

陈赓故居始建于1903年,由东西两侧附属建筑和中间主体建筑构成,是一栋典型的砖木结构湘中民宅,2011年得以修缮。整个景区由故居、墓园和生平馆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60亩。故居现为湘乡市党建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就在开馆的前夜,还有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大将夫妇骨灰(遗骸)迁回故里,入葬陵园。

二、亲人

陈赓离世后,最初葬在八宝山。2011年3月,在家族后人的主持下,陈赓和前后两位夫人的骨灰荣归故里,安葬在故居后面的山顶之上。

整个墓园占地15亩,由陵寝、墓碑、纪念碑廊3个部分组成。特别之处在于,中间墓碑上写着“陈赓”二字,左侧墓碑上写着“王根英烈士”,右侧墓碑上写着“傅涯同志”。王根英、傅涯为陈赓的两任妻子。

王根英1906年出生于上海,原名庶心,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五大后,王根英与陈赓在上海负责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在此期间,王根英与陈赓相识并结为夫妻。在异常艰险的环境中,王根英全力掩护和协助陈赓工作。

1939年3月8日,王根英所在师供给部和学校驻地遭日军空袭包围。突围的危险关头,王根英发觉,一个装有党内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没有带出来,毅然冲回村中去取,路上与日军相遇,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傅涯是陈赓的第二任妻子,1918年出生于江西,1937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43年2月与陈赓结为伴侣,两人后育有4个子女。1957年3月至4月,陈赓与彭德怀、谭政等视察南京军区时,连写了三封信给傅涯,告知工作、生活情况。因劳累过度,陈赓倒在澡堂里,摔断了3根肋骨。但“家书”之中,也是多念及工作,对伤病一事只是避重就轻地带过。在故居张贴的信件里,我们亦能感知其夫妻情深,陈赓在信的开头称呼傅涯为“亲爱的涯”。陈赓去世后,傅涯将4个未成年的子女抚养成才。

如今,陈赓与夫人的骨灰(遗骸)回到湘乡,回到了少年出走半生的地方,长眠于故居后山。他们的革命信仰、爱情故事、正直为人,将得到更好的传颂。

而陈赓生平陈列馆,黄惠湘特别介绍两张照片,称其“格外令人感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陈赓两次回乡时和老乡们留下的合影。两张照片有一个共同点,占据C位的不是当时已成大人物的陈赓大将,而是笑靥如花的父老乡亲。

毛泽东青年塑像台里的柔情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熊婷

韶山有两处著名的毛泽东像,一处是韶山冲毛泽东广场上的铜像,另一处便是矗立在韶山市清溪镇韶山火车站对面的毛泽东青年塑像。

1967年,以毛泽东青年时代从事农民运动发表演讲时的情景为造型,身高6米,基座高6.26米,总高为12.26米的毛泽东青年塑像台建成。2007年,经过扩建,以塑像为核心的毛泽东青年塑像公园落成。

毛泽东青年塑像12.26米的总高与他的诞辰日相呼应,这已经不难看出建造者对毛泽东的怀念,而走进毛泽东青年塑像公园,会发现更多的人对毛泽东罗曼蒂克式的怀念和崇拜。

通体雪白的毛泽东青年塑像面朝东南,身着长衫,双脚劲踏,右脚向前迈开健步,长衫下摆和分头迎风飘展,同时左手撑腰,右手刚劲有力地伸向前方,一代伟人的风采在此展现。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每15个台阶就有一处平台,《沁园春.雪》等6首毛泽东诗词分立两侧。走近毛泽东青年塑像台,可以看到塑像面部神采奕奕,雄姿英发,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青年时代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伟大抱负和“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气概。坚毅的目光,潇洒的面容,又似乎在回答人们“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

象征忠诚的向日葵、象征庄严的白百合鲜切花花篮、花束,有序摆放在塑像台前,今年50岁的韶山居民袁艺平下岗后便到公园当起文明劝导志愿者,她说,这些花是春节以来人们陆续送来的。

“一年365天,我有300天都会来这里和毛主席说话。”今年69岁的清溪镇居民庞景林退休11年来,风雨无阻地瞻仰毛泽东青年塑像,每次都会环绕塑像三周。不管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都有“拜毛主席”的习惯,即作揖敬礼后顺时针环绕塑像台三圈。

塑像护栏上雕刻的梅兰菊竹等样式,以梅的铁骨冰心、兰的胸襟坦荡、竹的高风亮节,菊的潇洒飘逸来守护着塑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春花烂漫时,她在花中笑。”“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等毛泽东的诗词中,不难看出他对梅花的偏爱,为此,建造时塑像身后两侧种上了蜡梅,当下正是春寒料峭时,金黄透亮的蜡梅迎风盛开,陪伴在塑像两侧。

塑像台建设时,庞景林还是青葱少年,他的父亲和哥哥作为当地民工参与了建造过程,对建造过程他还有着较为清晰的记忆。“过去这里还是一处小山岗,造塑像建公园,逐渐变成现在毛泽东青年塑像公园,我也算是历史的见证者了。”

如今,塑像已成为韶山风景名胜区清溪景区内一处重要的景点。当地人嫁女娶亲、开工复产都会登毛泽东青年塑像台瞻仰,游客也慕名而来,常有人说登毛泽东青年塑像台有如登天坛一般的神圣、庄严感,或许这也是源于他们心中的敬仰之情吧。

胡耀邦故居。(记者 罗韬 摄)

胡耀邦湘潭工作旧居:

红色平房里的信念传承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冯叶

雨湖区广云路602号是湘潭市民政局所在地。这里曾是原中共湘潭地委、中共湘潭市委的办公地点。院内一处红色平房,掩映在绿树之中,格外肃穆宁静,便是胡耀邦湘潭工作旧居。

1962年至1964年,胡耀邦兼任中共湘潭地委第一书记时,居住在这处红色平房里。平房建于1953年,属苏式建筑风格,左右对称式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说它是苏式建筑,其实也带有江南民居的特色,红砖瓦房水泥阶梯。平日里,由市民政局负责日常管理。

1962年10月,胡耀邦从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领导岗位上,带职下放到湖南,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任湘潭地委第一书记。当时的湘潭地区,北起长江之滨的临湘,南至井冈山下的酃县,共辖十县一市,人口超过800万。胡耀邦的老家浏阳县,也属湘潭地区。党中央派胡耀邦回家乡担任地委领导工作,湘潭干部群众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在担任地委书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胡耀邦赤诚为民之心,深入实际的作风,至今仍为湘潭干部群众所称道。

如今,市民政局除了做好胡耀邦故居的日常管理维护外,还将这幢建筑作为局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红色教育基地,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充分挖掘其红色资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在学习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中鼓舞斗志、明确方向,在学习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坚定信念、凝聚力量。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Hash:fe0b5f679b5908af2bc6cb2cef567c4088948af4

声明:此文由 湘潭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