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拱门、雕像“1958”···听一听「湘大地标」背后的故事!

初春,一教楼侧玉兰树枝立满花苞,与教室朗朗书声一道等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每个早起来此备战四六级的学生都知道,周一,学校的国防生会在一教正门前升起国旗。

仲夏,太阳正烈,图书馆门前的喷泉开始跳跃,溅出细碎的水珠,两侧栀子花盛放,静静送走一波又一波穿着学士服合影的毕业生。抛帽,落地,离别。

早秋,香樟树掉下褐色的果粒,果粒被碾碎在大道上,跃出沁香。黄昏时分,落日余晖洒落俱乐部台阶,映出“1958”模糊的轮廓。

凛冬,寒风横贯,刺骨的冰冷拼命想要钻进来往行人的脖子里,湘大秒变“呼啸山庄”。校车“小黄”驶过北苑,卷走三两缕肉丝米粉腾腾冒出的热气儿。

四季变换,校园每个瞬间都有故事在发生。人物,建筑,气味,温度,构成特殊的场景和氛围。当我们回忆起湘大,脑海中各种片段开始集结的时候,你会定位到哪个场景呢?与该场景相连的,又会是哪个地标?是三教,逸夫楼,第二田径场,抑或是三道拱门下,画眉潭畔边,泽园的青草地里?如果向毕业的湘大校友们提这样一个问题,会得到怎样的回答与形容?

答案必定会是异彩纷呈的。地标,既有其建造之初被赋予的意义,也有后人将自我经验投射其上而产生的新的意义。对同一个地标,我们有达成共识的解读,也有保留于心的独特认知。地标同人分不开,同故事紧密结连。湘大角落的每个地标都是一份载体,刻录了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场景,等着她的主人前来读取,等着新的主人继续书写。

“湘大地标”专栏将与诸位校友共同分享那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校园地标——我们认识它,经过它,熟悉它的每一个部分,却不一定了解它在诞生之初的故事。本期有幸邀请到湘潭大学原副校长、现校工会主席戴飞军,他结合校史资料,为我们讲述了三道拱门与“1958”两个典型湘大地标的诞生故事。在此,我们也诚挚邀请各位校友投稿或在微信公众号“湘潭大学校友总会”上留言,分享“我与湘大地标的故事”,我们将挑选精彩的稿件或留言进行刊登。

湘大的记忆符号——三道拱门

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采访,你对湘潭大学记忆最深刻的符号是什么?受访的湘大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三道拱门。

我曾到过不少的学校,也看过不少的校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校门还是湘大南校门的三道拱门。我相信无论是湘大人,还是非湘大人,只要你从三道拱门下走过,或是路过看见三道拱门,三道拱门独特的印象就会深深映在你的脑海里。

但凡能成为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记忆符号的建筑物,大都具备独特、新颖、简单、辨别度高,且有故事性的特点。湘大的三道拱门不仅具有设计独特、造型新颖、简单抽象、厚重典雅、辨别度高的特点,而且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被湘大人传说。

湘潭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三道拱门

然而,三道拱门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至今不被人们知晓。

三道拱门究竟是谁设计的?

湘大的三道拱门是1985年9月建成的,至今已有32年了。据设计图纸上记载:设计单位“湘潭大学建筑设计室”,设计师栏签名“万栋”(草书),设计时间为1985年3月。随着年代的迁移和单位职能部门人员的更替,湘大人事档案中查无此人,三道拱门的设计者是谁呢?后人大都已经不太清楚了。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基建部门成立了“湘潭大学建筑设计室”,自行承担一些基建维修项目的设计任务,三道拱门则是由湘大建筑设计室聘请外面的设计师进行设计的。

2017年7月13日,湘大三道拱门的设计师单正陆老先生应邀来到三道拱门前,回忆讲述当年设计的故事

设计师“万栋”的签名也可能是笔名。经多方了解和查证,三道拱门是由时任湘潭市规划办主任单正陆和总建筑师万志洪设计的,单正陆负责外观设计,万志洪进行建筑设计,配套的水电则是由湘大自己人设计。

三道拱门的设计曾引来的争议

据单老回忆,湘大三道拱门的设计方案受到伊拉克巴格达大学校门三拱门的启发,巴格达大学的三拱门上面部分是圆弧拱形,而湘潭大学三拱门则是纵向排列的。三道拱门最初建成时,对三道拱门的看法和含义,众说纷纭,学校不得不就有关校门建设的若干问题在1985年9月10日的校报上刊登了《基建处负责同志答本报记者问》来回应。

1985年9月10日湘潭大学校报第三版刊发的《基建处负责同志答本报记者问》

2005年的湘大南校门

三道拱门的最初功能和设计数字

最初的三道拱门作为校门使用,还修建了传达室,三拱门下有铁栏杆,起封闭校门之用。校名“湘潭大学”四个字刻写在靠传达室的花篮形底座上,后来又在三道拱门前专门建立了校名牌匾。随着学校的发展,传达室和大门铁栏杆在2007年被拆除了,三道拱门不再作为校门使用,但却成了湘大的标志性建筑。

1986年的湘大南校门

经查证,设计的三道拱门单壁弯折处高度为13米,双臂合起的总高度是14米。这个数字组合当时是否有“一生一世”的含义,不得而知。

三道拱门的象征含义

关于三道拱门的象征性意义,一直是人们的热门话题。现在流传比较广泛的有几种:一是它代表湘潭大学是文、理、工综合性大学,花篮形底座把三个拱门连接起来,寓示着学校文、理、工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无限潜能;二是整体看三道拱门像汉字“山”,象征着不断进取、勇登高峰。每一道直达云际、顶端开启的拱门,宛如开启知识殿堂的钥匙,意味着在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永无止境; 三是单看每一道拱门像汉字“人”,三道拱门代表三人成众、众志成城,突出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单老说实际当时设计时并没有这么多想法,但湘潭大学是文、理、工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有所考虑的,后来三道拱门含义能不断扩展,也正是设计的成功之处。

三道拱门的新景观

2008年,在湘潭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经中宣部批准,在南校门前敬立一座毛主席铜像,学校修建毛主席铜像广场,三道拱门的传达室被拆除,三道拱门作为地标性建筑成为广场的一种符号。今年,湘潭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精美湘潭,对南校门的主席铜像广场进行整体提质改造,三道拱门也焕然一新,已成为学校乃至湘潭市的新地标。

2017年7月三道拱门正在进行修缮

三道拱门是湘大的标志,是湘大的符号,它链接着湘大人一生一世的记忆。

湘大南校门毛主席铜像广场提质改造后现状

雕塑“1958” 不惑之年的礼物

夜幕降临的“1958”雕塑

远眺“1958”雕塑和大礼堂

湘大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山水校园,到处都有楼台水榭,随处可见人文景观。

北山大礼堂的前坪,耸立着一座闪闪发光、净高7.8米的不锈钢雕塑,初来乍看,有点新奇。远远望去,仿佛是一艘风帆在云海中遨游,走近细瞧,似曾相识,就像一组数字积木的组合堆积,几经辨认,才知道是“1、9、5、8”四个数字的组合,原来,这是湘大不惑之年校庆建成的雕塑——“1958”。

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纪念意义的雕塑到底是怎么建立的?为了使湘大人更加关注“1958”雕塑,怀着与大家同样的好奇心,我们走进湘大档案馆,去寻找她诞生的来龙去脉。

1998年,湘潭大学举办建校40周年校庆,广大师生都想建设一个标志物进行纪念。当年2月28日,校庆办发布了《校庆标志建筑物设计方案征集启事》,仅两个月的时间共收到设计方案21个,经在图书馆设展征集意见,有5件作品入选,最后中国美术学院达榴生教授的设计方案被采用。

期间,不少的师生、校友、社会人士和企业为建校四十周年校庆活动捐款。雕塑制作则由中国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承担,并在校庆前夕安装于学校大礼堂前坪。9月6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校庆标志物的揭幕仪式。

1998年9月6日,时任党委书记石耀焜和校长潘长良为校庆四十周年标志物揭幕

1998年9月6日,雕塑“1958”设计者达榴生教授在校庆四十周年标志物揭幕仪式上

春华轮转,二十年的光阴悠然而过,“1958”雕塑屹立在这里,见证了一届又一届的湘大学子在这里静心学习,茁壮成长;而一拨又一拨的湘大人带着朝圣般的心情多次在她身边留驻、仰望、缅怀,然后带着美好校园生活的深刻印记和母校的深切祝福,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与人生。

2017年5月4日,同学们在“1958”雕塑前开展团队主题活动

二十年的春秋,“1958” 雕塑屹立在这里,她留下了许多华丽的倩影,也见证了一年又一年的湘大校园变化。

阳西下时的“1958”雕塑

华灯初上时的“1958”雕塑

转眼间,湘大即将迈入花甲之年,“1958” 雕塑依然屹立在这里,她欢迎各位校友和嘉宾来参加六十周年校庆活动,并将记录一幅又一幅欢聚一堂的精彩瞬间。

来源丨湘潭大学校友总会

排版丨苏运贵

Hash:f5a63e212b38760324458b22e0d0413c1d4e70e7

声明:此文由 湘潭大学三翼校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