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陇原100年丨窦家山:永不倒下的红旗

72年前的兰州战役中,窦家山战斗持续7个小时,消灭敌人3000余人,成功打开兰州城东大门,保证了六十三军沿西兰公路直插兰州东门。近日,原兰州战役纪念馆馆长、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教授瓮志义接受了记者采访,深情讲述了窦家山上这场浴血奋战。

窦家山是铁山火山

72年前,第一野战军进军兰州时,国民党马家军集团重点采用山防和河防两种顽固的军事守防,其中马继援任军长的八十二军驻守兰州南山一线,马步芳的堂弟马步銮任军长的一二九军守卫黄河以北和城区防线。南山东起窦家山,西至狗娃山都是山防阵地。

窦家山、十里山战场是兰州战役南山阵地上最东端的战场。窦家山战场在兰州城东出口以南,属榆中县和平镇窦家山村,位于兰州东10公里处,海拔2073米,75度斜坡,长宽3里。东北与十里山相连,西与马家山相接,西兰公路由东向西穿过,是兰州城东南的天然屏障。这里山势陡峭,山高坡长,易守难攻,历来兵家有“守兰州,必守窦家山”之说。

抗战时期,这里就修筑了大量的永久性防御工事。战前,马家军把这座山打造成拥有山头、外壕沟、峭壁、铁丝网、地雷阵、重磅炸弹六重防御功能的战略要地,形成了多重防御设施。第一野战军进攻窦家山时,马家军组织上山骂阵:“窦家山,是铁山,是火山,十万解放军也攻不破!”,气焰十分嚣张。

当时,马步芳的“王牌”——八十二军一○○师第二团和他的嫡系警卫部队青海保安第一团防守窦家山;窦家山是马家军多种兵种合成部队,一个团有1万多人。

彭德怀和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把主攻窦家山战场的任务交给了刚刚打完平津战役的六十三军。该军军长郑维山是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八师政委,他和政治委员王宗槐、副军长兼参谋长易耀彩、政治部主任陆平任一同,要在窦家山战场上要为西路军战友们洗清血债。

总攻打响前,六十三军让一八九师主攻窦家山,第一八七师佯攻十里山,从侧翼牵制马家军主力,第一八八师为预备队。为了加强窦家山作战力量,十九兵团命兵团直属的加强炮兵团归六十三军指挥,第六十三军命六十三军炮兵团和工兵营与兵团炮兵团全部调往窦家山战场。

这样,六十三军攻打窦家山的就有3个步兵团、2个炮兵团、1个工兵营,共5个团1个营的优势兵力。8月23日,彭德怀司令员到六十三军前沿阵地视察,对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和军长郑维山说:“兰州战役关系到西北解放的全局,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来。窦家山是兰州的东大门,一定要把它打开。”彭总说:“十九兵团六十三军的担子很重。你们这里不是有个红三团吗?”郑维山答:“是一八九师五六六团,这个团能打山地山。”彭总说:“好嘛,就叫他们马上!”

彭德怀司令员告诉兵团和六十三军领导:“青马是今日敌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在全国也是有数的顽敌,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力戒轻敌。进攻中,须充分准备歼灭敌人的反冲锋部队,构筑反冲锋的工事。”

遵照彭总指示,郑维山带着一八九师军政领导杜瑜华、蔡长元来到阵地前详细查看地形,选择突破口。郑维山军长告诉师里领导:“据守这里的‘王牌师’‘警卫团’是一伙善于打近战的亡命徒,他们曾与我西路军作过战。今天,他们又狂妄地叫喊‘十万解放军也攻不下窦家山’。”

师长和政委表示:“坚决攻下窦家山,砸开兰州东大门!” 郑维山说:“我把军里的炮兵团和工兵营配属你们,再请示杨得志司令员批准,兵团炮兵团也支援你们作战。”

就这样,窦家山拥有了兰州战场最多最强大的火炮:78门各种口径火炮支援步兵突击队的进攻;40门山野炮拉到离敌只有500米左右的地方隐蔽,随时可以直接抵近射击。

“红三团”五六六团从山地战的特点出发,从23日起开始挖坑道,两天两夜,他们和五六五团挖了4条500米长的交通壕,直逼守军第一道阵地的外壕。作为第二梯队的五六七团挖了两条1500米的交通壕作为部队隐蔽之用。

红旗插上窦家山

1949年8月25日10时30分,在旗手周万顺红旗的引导下,总攻在榴弹炮声中打响。

用红旗为炮兵引路,这是解放战争中兰州战役的突出壮举。红旗是炮兵的眼睛,红旗指向哪里,炮弹轰向哪里。10时50分,五六六团尖刀连第三连以旗手周万顺的红旗为先导,向前冲击,炮兵群以红旗为标杆,用炮弹在前面为他们开路。步炮密切协同,尖刀连仅用了15分钟,即从敌人一○○师与青海保安一团的防御结合部突破,攻人第一号阵地。担任尖刀连的第三连猛打猛冲,接连攻下三个碉堡,打开了突破口,第五六六团第一营随即突入敌人阵地。

国民党马家军不甘心失败。在三连刚攻入敌阵还没有来得及改造工事,一群袒露胸怀的敌人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举着大刀反扑过来,三连战士们就地抗击,用机枪、冲锋枪、手榴弹向敌群猛扫猛打。激战中,连长负了伤,连指导员魏应吉在战壕里边作战边鼓励:“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敌人的主阵地就在面前,我们一定要把红旗插上去!”

共产党员苏权铭抹了一把脸上的血,摘下手表和钢笔交给指导员说:“如果我牺牲了,这是最后一次党费。”“这是我的党费。”又有几个战士向指导员围拢过来。

突然,苏权铭甩掉上衣,端起冲锋枪,高喊:“突击队跟我来!”带领十几个突击队员纵身跃出战壕,十几支冲锋枪一齐向敌人开火,边打边冲。这时,一颗子弹打在旗手周万顺的胳膊上,鲜血直流,他仍然高举红旗,不顾一切向前猛冲。突击队的十几支冲锋枪,轮流换弹夹交替射击,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敌人纷纷败退。

正在这时,敌人的督战队上来了,把后退的敌兵撩倒了几个,溃逃的敌人被逼着又一窝蜂地反扑回来。我突击队的处境十分危急。指导员魏应吉回头对第三排战士喊:“跟我来,搞掉他的督战队!”随即跳出壕坎,带着第三排战士向敌人屁股后面兜去。

敌人督战队见势不妙,掉头就跑,反扑的敌人也跟着败退下去。敌人跳进第二个地堡,妄图继续顽抗。第七班班长杜英奎随即向敌群投了两颗手榴弹,十几个敌人应声倒下。接着,全班一阵手榴弹,又消灭了一部分敌人。突击队乘机攻下了第二个地堡。敌人想几次夺回失去的阵地,都被指战员们击退,不得不逃向第三地堡。魏应吉指导员带领战士乘胜追击,堡垒里的敌人怕我从射孔里塞手榴弹,惊慌地用棉被堵住枪眼射击。三班副班长李福成一个箭步冲上去,撕开棉被投进两颗手雷将地堡炸毁。

12时30分,第三连全部占领了一号阵地,胜利地打开了攻取窦家山的口子。红旗手周万顺把红旗插上了窦家山的主阵地,我军的炮弹像是长了眼睛不停地向我突击队前面的敌人头上倾泻。当敌人发现了红旗的作用时便集中枪炮向我红旗猛烈的射击。顿时,红旗上出现了十几个弹孔,旗杆被打断,周万顺也多处负伤。周万顺顽强地抓住半截旗杆,借着要倒的力量,奇迹般地把红旗牢牢插在了一号阵上。这时,第一、第二连也扑上了阵地,三个连并肩战斗,巩固了一号阵地,迅速向二号阵地发展进攻。

午后,马家军一个团的兵力光着膀子,举着大刀,呼啸而来,刀光闪闪,寒光一片。在红旗指引下,炮兵的炮弹像长了眼睛,向着大刀团隆隆开花,打退了第三次集团反攻。

15时,马家军又组织一个团的兵力,光着膀子,挥舞大刀,念念有词杀向被我军占领的阵地。进攻战士的手榴弹、轻重机枪一起扫射,炮兵配合步兵继续发威,敌窦家山阵地被蓝黑色硝烟覆盖。解放军击退了马家军组织的7次大的集团反冲击和无数次小反扑。17时许,占领了窦家山全部阵地,消灭了马家军3000多人。这场持续了7个多小时的血战,连续打退敌人20多次进攻和局部阵地的40次反扑,战士们没吃一口饭,没喝一滴水,用超常的毅力坚持到战斗胜利。

战后,一八九师受到第一野战军嘉奖,第五六六团第三连荣立大功,被六十三军授予“锋利尖刀连”的光荣称号。

2019年8月,坐落在窦家山脚下的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精心制作了兰州战役窦家山战场纪念碑,并把这个雕塑广场确定为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图由瓮志义提供

红动陇原100年丨沙沟秘密监狱:制造惨案、冤案的“魔窟”

在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时期,为维护其法西斯独裁统治,中统、军统特务机构遍步全国,各地除公开的监狱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监狱用以镇压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兰州沙沟秘密监狱就是其中之一。“这座秘密监狱,曾残暴血腥屠杀过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近日,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馆长袁志学接受了记者采访,讲述了发生在沙沟秘密监狱里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中统局的黑暗“管训室”

1951年,在全国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抓出了隐藏在兰州的国民党特务,在他们招供时这座秘密监狱的内幕才得以被世人所知。兰州黄河北庙滩子桥被当地人俗称沙沟桥,沙沟桥下的排洪沟往罗锅沟一带被称为沙沟。在庙滩子东李家湾一带,当年就建有一座类似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的“人间地狱” ——沙沟秘密监狱,这座秘密监狱时至今日曾在此居住过的居民都知之甚少,其他人更是无从知晓。

监狱东北依山而建,土夯的高墙坚固厚重——酷似城墙,三面环立。前院有9间房,其中6间为看守监狱的宪兵住所,还有3间是犯人的伙房。通过前院进入后院即为监狱,由3间大房隔成大小囚室12间,重要的“政治犯”都关押在这里,靠山根还有三间房子和一个大号子,关押其它犯人。

这里曾经警戒森严,特务、看守进出监狱皆为便装,是国民党中统特务机关囚禁和秘密关押共产党人、革命进步人士和其它“异己分子”的牢笼,也是制造大量惨案、冤案的“魔窟”。

1938年1月,国民党政府将全国划分为八大战区(后又随战争形势的变化分为九大战区),甘、青、宁隶属于第八战区,沙沟秘密监狱抗战初期就是由国民党第八战区建立。蒋介石为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为副司令长官并兼任甘肃省政府主席。

当时,朱绍良曾狂妄地叫嚣:“我们现在有两个敌人——共产党和日本人;有两个任务——抗日和反共。”

沙沟监狱的建立,旨在镇压屠杀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和革命群众。同年,国民党中统局为加强西北地区的反共活动,在兰州设立特务机构“西北区”,委任特务头子孙步墀为区长,并以中统局督导员名义督导“陇东保卫区”及“甘肃调统室”工作。孙步墀为羁押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向第八战区交涉将沙沟监狱拨归中统局,由中统局指挥管理,1948年7月,沙沟监狱更名为“管训室”。

这所监狱地域偏僻,禁止一切亲属探监,因而与世隔绝。从所长到看守几乎都受过专门的特务训练,心狠手辣,手段残忍。牢房内生活、卫生条件极差,到夏天,难友们身上虱子成堆;冬天牢房内不生火,衣被单薄的难友们几个人挤盖一床被子,彻夜难眠;伙食更为糟糕,每顿饭是一勺粗面糊糊绊土豆,有时连盐都没有,很多难友饿得浮肿、生病、动弹不得。就在这座监狱里,许多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受到了迫害。

牺牲在秘密监狱的共产党员

在沙沟监狱牺牲的中共党员丛德滋曾担任过张学良先生的秘书,西安事变后担任《解放日报》首任总编,真实报道了西安事变的全过程,呼吁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4月,丛德滋创办的《民众通讯社》被“注销”,停止发稿,由于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八路军办事处伍修权安排未暴露的党员撤回延安,但丛德滋为了革命事业坚持不走。1941年1月20日,由于叛徒出卖,丛德滋被秘密逮捕,关押在沙沟监狱。

丛德滋被捕后,党组织和有关同志进行多方营救,但终未取得成功。在狱中,特务头子孙步墀起初对丛德滋采取利诱劝降手段,企图得到想要的口供,在遭到横眉怒斥之后,丛德滋遭遇各种严刑逼供。特务们软硬兼施均未得逞,于是把他囚禁在长1.5米、宽1.5米的木笼中,睡不能伸腿,站不能直腰。1942年4月19日,在他患重病发烧口渴时,敌人惨无人道地将一碗放了毒药的洗菜水逼他饮下,将他毒死于狱中,牺牲时年仅32岁。

沙沟秘密监狱旧址

共产党员罗云鹏是东北人,早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革命生涯。1936年罗云鹏前往延安,1939年被派来兰州,在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的领导下发动工人、劳动群众和青年知识分子,组织进步团体发行进步书刊、报纸,宣 传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6月6日凌晨两点,警察借着兰州户口大检查的名义突然闯入罗云鹏家,将留宿的两名地下党员以未申报临时户口为由带走,罗云鹏再三申辩,但最终三人一起被捕。此时,敌人并未摸清罗云鹏的真实身份,但在警察局进行搜查时,在他帽子里发现了一张纸条(党员教育计划),判断出罗云鹏是共产党员。

1941年1月31日(正月初五)午夜,四人越狱成功,黑暗中准备前往阿干镇,但在现在文化宫孙家台附近遭遇敌人巡逻队。罗云鹏和另一位同志因地形不熟加上带着手铐脚镣,被抓二次入狱,被关押在兰州沙沟监狱,罗云鹏八个月大的女儿和妻子也同时被关入沙沟监狱。

在以后长达5年的狱中生活里,罗云鹏成立了以自己为首的狱中党小组,带领难友们不断地同敌人作斗争。1946年2月27日晚10点,罗云鹏被拉出监狱秘密活埋在大沙沟。

兰州解放前夕先后在沙沟监狱遇难的烈士还有陈仙洲、石凤玉、王善卿、魏郁、杨国智、杨仪等。

西部歌王”王洛宾

在秘密监狱写出《大豆谣》

1941年春,“西部歌王”王洛宾被国民党特务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后投入了大沙沟监狱。在沙沟监狱,王洛宾同中共甘工委副书记罗云鹏同志的爱人樊桂英及他们的女儿小力立关押在一个“大号子”里。尽管敌人对王洛宾抽鞭子、压杠子,进行残酷地审讯,但他以音乐家特有的乐观和坚强的毅力顶住了一次又一次非人性的折磨,而且和樊桂英母女结下了一段真诚的革命友谊

在放风的过程中,王洛宾不仅可以和关押在2号“小号子”里的从德滋说说话,互相安慰、鼓励,有时也和被单独关押的罗云鹏打招呼,而且和樊桂英母女经常交谈,特别是小力立的天真、活泼、可爱,更加唤起了他对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憎恨和对共产党人的同情和崇敬。

监狱中极端艰苦的生活使小力立根本不知道什么东西最好吃,因为她整天连填饱肚子最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有一次,一出生就坐监狱的小孩子无意中得到了几粒大豆便高兴得了不得。她学着监狱看守训斥犯人的口气自问自答地说:“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大豆!”。听到这声音,难友们流出了难过的眼泪,王洛宾觉着自己的心要碎了,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特意为小力立写了一首《大豆谣》,并谱好曲教给了小力立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图由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提供

Hash:c4594cbfb284fc176b01c235ca5556510fab1385

声明:此文由 兰州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