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这座古村了不得,曾经十有八九的人出外经商,汪家也是没有种田人!

作为商帮的徽商,崛起于明代中叶,不久称雄海内。徽商的形成,起初出于不得已。康熙《徽州府志》说:“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地三不一赡,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天下之民寄命于农,而徽民寄命于商”于是敞衣粝食,负担远处。在此期间。徽商是以商帮形式在外经营的,它以宗族为依托,学徒、店伙、掌计、副手都从本族子弟中带出去的。

古徽州黟县关麓是一个典型的徽商村落,徽商的后方留守基地。始建于后唐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以汪姓为主聚居的村落。该村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该村居雄关之东麓而得名。又因过去黟县通祁门安庆江西等地的主要古驿道经过村岭,故别名“官路”。还因这里古称“堑下”,地势非常隐蔽,此地建村可免战乱侵扰,俗称“官路下”。正如《汪氏统宗世谱》所载,汪子真率侄振美于明代中叶来到官路下定居,就因为看上了这个交通要道可以做生意。虽然那时候他们还远远不是成为商帮的徽商,却早已种下了“轻本逐末”的经商种子。

据《官路汪氏族谱》载:关麓始祖系越国公汪华第七子汪爽的后裔汪振美。自唐宋元明世代相承,关麓村并没有多大变化,这里只是一个农业的血缘聚落,清初时,关麓也还只是黟县怀远乡的一个小村落。同治以后,关麓经商的人更多,从那时起,这里便成为了徽商故里之一。但凡汪姓成年男子,十有八九出外经商。其中以“八家”子弟为盛,以致现在村人说“汪家没有种田人”。关麓汪家经商,初期在潜山太湖、石牌、黄梅一带采购土特产,转售到长江中下游城市,再换取商品返销到潜山等地。

后来,积赀日丰,遂经营钱庄、典质、绸布等高资本、高利润的商业和早期金融业,地点则转移到长江沿岸安庆、怀宁芜湖、潜山和景德镇等比较大的城镇。所以,同治以后,关麓村经商的人更多,(关麓东南约七华里的南屏村,也以经商著名,村人多在内河小城经营杂货小店,故不及关麓富有)。再晚时候,有些人进入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这是民国时期了。如:九十一世绅甫在安庆恒大钱庄,九十二世丕洽在安庆大丰钱庄。

据族谱载,关麓始祖为汪华的七子爽公派的后裔迟公。相传迟公后人子真公、振美公为叔侄,两人同来这里,其叔子真公居今宏田村(紧邻关麓),为上门;其侄振美公住现关麓村,为下门。随着时光的流逝,上、下门的变迁不可同日而语,上门发展极慢,至今村小人稀;而下门发展极快,人丁兴旺。明清时期,下门汪氏支丁均出外经商,成为巨富后,便回到村里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宅第达数百幢,还建有相当规模的私私塾、祠堂、庙宇等。现今村中基本保存完好的既有当年在安庆开设恒大钱庄、日进出银票数十万的汪绅甫的故居“迎祥居”等古民居。清乾隆年间,汪姓徽商汪昭敩,共生八个儿子,依序为令銮、令铎、令鋠、令钰、令镳、令钟、令禄、令鍠,他们初期均在老屋春满庭居住,后大都外出经商。他们把徽州的土特产贩运到长江下游出售,再换购日用商品回到本地经销,生意越来越兴隆。兄弟们相继围绕春满庭老屋建造房舍,每家建一房宅,形成了今日远近闻名的联体古民居奇观。这八座宅院是片鳞次栉比的徽派古建筑群,被称为“关麓八家”。

当年汪姓族人为何设计出这样自成一体却又相互连通的八座宅院呢?如今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有的说是因为徽商的勤俭持家习性,把八家住宅联成一体,可以节省屋墙和地基。也有的说,由于族风、家规森严,为了便于管教八房儿媳的需要,老公婆可以足不出户,不行雨就能顾望四方八家。还有种说法是,内部相互连通某种意义是把八座宅院变成一个堡垒,里面居住的族人可以随时合力防范外面的入侵。庞大的“八大家”民居群,各家既相对独立,自成一体,各有厅堂、天井和花园、庭院等,又相互通达,屋楼上下有门户将其串结,共成一个整体,结构别致,设计精巧。外人进家,如入迷宫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房屋坐北朝南,才能冬暖夏凉,而“八大家”大门却大都朝北,而不朝南。这是因为汉代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之说。究其原因,据五行说: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而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亦不吉利。关麓汪氏经商习贾者众,如果门向朝南,属“相克脉”,说什么三代当绝,还有谁敢冒此风险?故连汪氏宗祠大门也不朝南开

Hash:3d447dace13342e24f801cc5cbe3b8a3421bde33

声明:此文由 行走观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