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洒东北大地的朝鲜族抗联将领

  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李红光就是这千万名烈士中一位杰出的朝鲜族抗联将领。

李红光原名李弘海,朝鲜族,1910年出生于朝鲜风光秀丽的京畿道龙岩郡丹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李红光一家于1925年迁至我国吉林磐石县,1926年定居于伊通县溜沙嘴子屯。

他从小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在幼小的心灵刻上了深深的仇恨,同时也铸就了他反抗日本侵略、追求解放的坚定信念。李红光于1927年加入了朝鲜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同盟,1930年在三道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以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到斗争的革命洪流中,深入发动群众,打倒豪绅地主,宣传抗日主张。

“九一八”事变后,李红光领导的磐石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1933年1月杨靖宇任游击队政委后,把游击队编为3个大队、1个教导队,李红光任教导队政委。他带领教导队经常随杨靖宇活动,在杨靖宇的言传身教下,李红光迅速提高了政治觉悟和军事才能,在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

1933年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正式成立,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师参谋长。1934年12月,杨靖宇在给满洲省委的报告上写道:李红光同志政治上坚定,军事上有计划和独立领导能力,工作上积极……由此可见,李红光当时已经是杨靖宇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了。

独立师成立后,我军进一步加强了对日伪军警的进攻。同时为开辟更广大的游击区,杨靖宇和李红光实行了战略转移,带领队伍去“东边道”(今通化等地区)发展。李红光协同杨靖宇率主力于1933年10月27日在黑石镇附近渡辉发江(现叫辉发河),将士们穿着单衣,李红光带头跳进刺骨的冰水中,大家在他的鼓舞下任凭寒风凛冽,踏着漫山红叶龙岗山区挺进。

独立师过江后,经过几次小规模战斗进入了柳河县境。为打开局面,扩大影响,决定攻打三源浦。三源浦是东边道中部地区重镇,有伪军邵本良部一个连驻守。11月24日晚,200余名革命军战士悄悄接近三源浦镇。司令部一声令下,喊杀声震耳欲聋,我军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同时发起了进攻。李红光率一个排首先攻入三源浦南门,其他人从北门攻入镇内,迅速占领全镇,砸毁了警察署和拘留所,释放了政治犯,除击毙伪军警数名外,抓捕汉奸20余名,处死了日本驻通化领事馆总稽查和三个日本汉奸,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解决了全军的冬需装备。

人民革命军进街后,热情地向人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张贴反日标语。由于他们军纪严明,对一般居民商户秋毫无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翌日,居民商户纷纷为人民革命军杀猪设酒,款待将士,盛赞:“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仁义之师”。部队撤退后,还争相送给食物,追师慰劳。

1934年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李红光任一师师长兼政委。在杨靖宇领导下,他英勇战斗在白山松水之间,威名远播。然而战争是残酷的,1935年5月11日,李红光率部在桓仁老爷庙岭与敌人激战时,不幸中弹牺牲,壮烈殉国,年仅25岁。

Hash:aca0ca1145a971c649df222cdfddbf4a75b2f4ec

声明:此文由 吉林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