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述沧桑——与辉发古城兴衰沉浮有关的那些事儿

大东北V

俯瞰辉发城镇

辉南县朝阳镇向东驱车行驶17公里,可见一座东西长、南北窄的孤峰兀立江边,不与任何山岭相连,这就是辉发山。当年,明代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辉发部,在这个地势险要的交通要冲筑城而守,遂有辉发城。

据史料记载,辉发古城为高丽山城,大约建于高句丽建国初期至好太王长寿王时期,为山顶型山城。辉发古城为粟末故城,唐代是卫乐州都督府。日前,记者在辉南县委宣传部多年从事辉发历史文化方面研究专家李莉的陪同来到此处,翻开那尘封的岁月,聆听她的讲解,探访这座曾经盛极一时却又湮逝于金戈铁马的古城。

走进辉发古城时已近黄昏,一座孤山平地隆起,仿佛一位解甲归田的老人,无比虚弱却又顾盼流连地望着远处。此际夕阳余辉清逸,苍野茫茫。脚下,辉发河水蜿蜒静谧,似在讲述着那些波诡云谲的部落之战……

辉发古城

忆往昔金戈铁马

“辉发”是契丹语,意思是“往来无禁”。在《辽史》里写作“回霸”,在明、清著作里,有的写作“回跋”,有的又写作“回怕”“灰扒”。

“为什么对这个女真部落称‘辉发’,意思为‘往来无禁’呢?”李莉告诉记者,据《辽史遗失》记载,辽灭渤海后,对渤海靺鞨人限制很严,不许他们随便来往,怕他们串通起来反叛,而对与靺鞨族系较远的辉发部,则宽大些,允许其与其他部族人往来。这就是这个部落名称的来源与含义。

通过多年研究整理,李莉介绍说,辉发部的先祖,原本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称为尼马察部,后迁居到辉发河流域。辉发部的首领,其始祖男为昂古里,女为星古力,先姓益克得里,后因部族迁徙归附纳喇氏称葛扬葛图墨士,曾宰牛7头祭天,改姓纳喇氏。昂古里和星古力生二子,长子留臣,次子备臣。备臣子二:纳领噶、耐宽。纳领噶生拉哈都督,拉哈都督生噶哈禅都督,噶哈禅都督生齐讷根达尔汉,齐讷根达尔汉生王机褚。

据考证,辉发部落第七代首领王机褚,度辉发河滨扈尔奇山,筑城以居,以辉发古城为根据地,征服周围各零散部落,号称“辉发国”。其统治地域南至坊州(今海龙)北及纳丹(今桦甸),方圆数百里,并筑有多壁城及卫星城,以抵御外来侵略。满族大字典中解释为:多壁意为孤,亦称多壁城,属辉发部落女真之城。明万历23年,努尔哈赤率兵招服之部众并入建州女真。又一说法认为:多壁城既辉发部的都城,名源于辉发城多层城墙,而且因辉发山突兀而起,孤独而立。

王机褚死后,辉发部落内部围绕权力之争发生内讧,王机褚孙子拜音达里杀掉七位叔叔自立辉发部主。在这个时期内,扈仑各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努尔哈赤分庭抗礼,先后发生了“户布察之战”和“古勒山之战”两大战役。特别是“古勒山之战”九部联军,遭到努尔哈赤重创,尸横沟渠,拜音达里险得生还,但元气大伤,并惹怒了努尔哈赤,从而导致了多壁城前卫城之战。前卫城的失陷使辉发城失去了外围屏障,迫使辉发部落以联姻为条件,与努尔哈赤签订了“城下之盟”。过不多久,拜音达里将辉发古城三重城墙修固后,又背盟不娶,与努尔哈赤彻底决裂。

【辉发山】

明万历35年,公元1607年9月,努尔哈赤率军讨伐辉发部落,14日兵临城下,将辉发城团团围住,利用里应外攻之策略,五天时间连攻三城,努尔哈赤率兵登临山顶,杀拜音达里父子,屠其兵,招服其存,遂班师。辉发国从此灭亡。

努尔哈赤灭辉发部落后,征服百姓,将其迁往原建州属地,分而居之。又把辉发山一带辟为围场,清王朝建立后,围场属盛京将军管辖,故称盛京围场,其范围南起三通河沿,东始辉发古城,西至威远堡边门,方圆大约400华里。围场共设105围,辉发河上游一段约10余围。因为封禁,辉发地域古城逐步废弃。直至光绪5年,围场驰禁,辉发古城所在地才又逐渐发展了起来。

美丽传说万口传

辉发河水蜿蜒流淌,讲述着辉发城的古和今。辉发国虽然早已灭亡,但关于这座依山而建的古城有个美丽的民间故事流传至今。“皇太极在美丽的辉发山迎娶了他心爱的女人哲哲。”李莉笑言。

关于皇太极和哲哲大婚于今辉南县辉发山的历史记载有两处。《满文老档》太祖皇帝一函三册:“(1614年)六月初十日,科尔沁莽古斯贝勒送女与大英明汗之子四贝勒为妻,四贝勒前往迎亲,会於辉发国呼尔奇山地方,遂大宴成婚。”《清史稿·孝端文皇后传》:“太宗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莽古思女。岁甲寅四月,来归,太祖命太宗亲迎,至辉发扈尔奇山城,大宴成礼。天聪间,后母科尔沁大妃屡来朝,上迎劳,锡赉有加礼。崇德元年,上建尊号,后亦正位中宫。二年,大妃复来朝,上迎宴。越二日,大妃设宴,上率后及贵妃、庄妃幸其行幄。寻命追封后父莽古思和硕福亲王,立碑於墓,封大妃为和硕福妃,使大学士范文程等册封。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六年四月乙巳,崩,年五十一。七年,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女三,下嫁额哲、奇塔特、巴雅思祜朗。”与此同时,皇太极迎娶孝端文皇后路线亦有考证。

【辉发山上考古挖掘现场俯瞰图】

科尔沁莽古思贝勒不直接将哲哲送到辽宁新宾赫图阿拉城与皇太极大婚,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辉发山是皇太极的封地。辉发山城原属于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领地,1613年褚英被努尔哈赤废掉后,辉发部扈尔奇山城封赏给了皇太极,他成为了正白旗和镶白旗两个旗的实际旗主,那么旗主皇太极到其领地扈尔奇山城大宴成婚理所应当。二是扈尔奇山城是安全之城。当时叶赫部还没有灭亡,科尔沁部送女到赫图阿拉城没有直路可走,科尔沁部的南面为明朝辖区,科尔沁部的东面、东南面为叶赫部实际控制,哲哲出嫁只能绕过叶赫部经原乌拉部地域到扈尔奇山城。当时扈尔奇山城是辉发都督的驻军之所,安全有保障,皇太极在扈尔奇山城迎娶哲哲也是当时形势下的安全选择。1614年时建州女真已吞并了乌拉部。由此可知,莽古思送哲哲到扈尔奇山城,绕过叶赫部地域,经过郭尔罗斯部、苏完部两部控制地域和原乌拉部地域是安全的。

【辉发古城灶址】

综上史料,1614年农历六月初,正是北方盛夏季节,哲哲大婚送亲队伍从今天的双辽市双山镇川头村附近区域驻牧地出发,骑马护送,依水而行,沿东辽河溯源而上东南至卡伦河口,沿卡伦河溯源而上东南至河源地,向东跨过伊通河,沿伊通河右岸溯源而上至河源地,再从伊通河河源地东南走转至亮子河河源地,顺亮子河而下东南至辉发河口,过辉发河至南岸就到了扈尔奇山城。这是莽古思送哲哲到扈尔奇山城的路线。皇太极与哲哲大宴成婚后的回返路线,是从扈尔奇山城出发,溯辉发河右岸而上至一统河口处,再沿一统河溯流至河源地,翻越辽、吉两省界山吉乐岭后至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市永陵镇)。

辉发山上考古挖掘现场

多壁城名副其实

站在辉发古城遗址之上,虽然感慨历史已成烟云,但在岁月的风雨中,这座古城却幸运地保留下了残缺的辉煌记忆。

辉发古城遗址坐落在辉发山上。辉发山全长340米,海拔256米,临江而起,高出辉发河水面40多米,为东南、西北走向,全山有两突起的山峰,形如“马鞍”。西、南两面是悬崖绝壁,滚滚辉发江水撞壁而过;辉发山奇峰突兀,摩天石壁直垂江心,望之肃然俯视江水,波涛拍崖,卷起千堆雪花,喷泻万斛珠玉。举目莽原,碧野广阔,蔚然壮观。

辉发古城不仅山河一体,挺拔俊秀,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物丰富,1961年被吉林省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莉告诉记者,1957年,辉南县文物普查队在此采集了石斧、石网坠、陶器残体、板瓦、瓷器等文物,1961年通化地区文物普查队又对辉发古城进行了调查,在城内发现了三楞形骨制箭头、小铁刀、刀鞘箍、刀护手、无字铜钱及石锄、石斧、石搞等。断壁残垣、工具、器物,无不让人感受到历史带给我们的一种厚重。1986年6月,辉南县文普队先后两次赴辉发城进行调查、绘、著录、拍照。对因自然侵蚀的旧城墙段,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石斧】

据研究整理挖掘发现,辉发古城三面环水,一面临广阔的河谷平原,地势十分险要;辉发河由西南方向流来,至辉发山下折向北绕古城的西墙、北墙然后向东北流去,城南面有黄泥河,经过古城南墙注入辉发河。

辉发古城由内、中、外三道城墙和山顶的平台及暸望台组成,其中内城的全部城墙和中城的东南、西北两端是凭借辉发山的自然山险,在山顶上构筑城垣,外城的两端与辉发山相连,其余城墙则主要建筑在平地上。

内城:呈不规整的菱形。东南部是凭借自然山崖绝壁作为城垣,西北部则利用山势走向修筑城墙。内城周长706米,围绕辉发山巅的绝大部分。从雨水冲刷的城墙断面观察,城墙系采用河卵石夹夯土筑成。河卵石多为30至60厘米不等。城墙内壁高出地表约1米,顶宽约1.5米,外壁直垂山下十分陡峻,难以攀登。城内地势中间稍垄起,两端倾斜。在城内的坡地上曾发现过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骨器,还有高句丽时期、辽金时期的遗物。内城门共发现两处:一处位于城的西北端,在内城墙和中城墙相连接处,有一现宽5米的门址,可由此门通往中城。另一处是沿着倾斜的山势,在距西城角37米的内城北墙上,亦有5米宽的缺口,地势较陡,是内城通往外城的唯一门址。在辉发山的中部,临近辉发河的山崖处,有人工凿成的盘山小道,可以直接从山顶通往河面。

在内城的东南侧,有一经人工修筑的平台。平台是接着辉发山的自然山势修筑成椭圆形,周长336.5米,高出内城4.80米。在这个平台上,曾发现过陶瓷碎片及灰色砖瓦石块等遗物。据当地群众反映,早年平台上的砖瓦石块很多,据此推测,可能为当时的建筑遗址。在平台的中部,距西南壁山崖13.30米处,有人工用土石堆起一座高台,高台呈方锥形,现高2.5米,边长4米,是全 城的最高点,其作用应为暸望台。站在暸望台上不仅可俯瞰全城,而且对辉发山两侧的河流、平川道路一览无余。

中城:是内城的外围城,大部分建筑在平地上,只有西北和东南端的一部分是沿着山势走向建筑,周长1313米。中城墙由西北端山顶向下,沿着山势和自然高低起伏,一直向平地伸延,再折向西南环绕山顶,并与内城的西南端城墙相连,合为一墙,范围包括了内城和辉发城的全部。中城墙是用土石混合夯筑,呈梯形。城墙现高出地表1至3米不等,墙基宽10至14米,顶宽2至4米。城门在城墙的中部,可见一宽12米的缺口。缺口的两端城墙各有一方形土堆。土堆高出墙面0.5米。现在的道路亦由此门道通过。中城内现已耕种,在道路两侧可见密集的方形小台地,可能为当时的建筑遗址。在中城内出土的遗物多是辽、金时期的罐、瓮及明代的瓷陶器,还有部分铁器等。

外城: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50米,周长2467米。东南面包括了中城和内城的全部。亦利用中城和内城以自然山险构筑的城墙为壁,向西北则城垣尤如袋状筑于平地之上。外 城的西北端充分利用了辉发河的有利地势,再向西北延伸400余米。外城墙呈梯形,平均高出地表1.5至2米,墙顶宽3米左右,墙基宽10至20米,城墙系用黄土夹砂石夯筑而成,夯层明显,每层厚约10至20厘米。南端和东端墙面保存较好,北墙部分地段遭到破坏,西段城墙几乎平坦。外城门有二,位于城的东、西两侧,东门现宽10米,西门位于辉发山下的辉发河边。出西门应为当时的辉发河渡口,现已破坏。现在横贯城内的公路,就经过这两个城门。

辉发古城依山傍水,靠地势险要,围墙多层,规模宏大,在关东历史上实属罕见,因此称辉发古城为多壁城,实乃名副其实。

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扈伦四部分布图

区划地名的变迁

辉发山水曾吸引着多位皇帝的前来围猎做诗留词。《吉林通志》记载着康熙行围辉发诗二首。诗一 :铁马金戈百战时,戎衣辛苦首开基。 榻边鼾睡声先定,始布中原一著棋。诗二 :垣墉遗址尚山坳,略地平城辟土茅。 荡涤尘沙真不易,仰思遗烈驻云旓。这二首诗摘自原诗无题,诗前有序:“行围所经灰发、叶赫、哈达诸地,皆我祖宗之所开,并遗迹存焉。”灰发,即辉发, 今辉南县辉发城镇。乾隆东巡亦作辉发诗二首。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深秋,被战火焚毁五十二年的辉发古城,还迎来了被人们誉为“边塞诗人”的江南才子吴兆骞,他挥笔写下了《过灰扒废城》和《经灰法故城》两首诗。《过灰扒废城》是迄今为止写回跋女真的第一首文学艺术作品。

【吴兆骞】

如今,在辉南县以“辉发”命名的地理实体有辉发山、辉发发河,行政区划名称有辉发城乡。派生的行政区划名称有辉南县、辉南镇、辉南乡。

辉南县地面,唐朝时属渤海国的西京长岭府,辽时属东京长岭府,金时属上京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地,明属海西女真辉发部,清初为建州女真地,清末为奉天巡抚海龙府地。宣统元年(1909)3月设辉南直隶厅,厅治所先驻大度川(土名大肚川),即今抚民乡的抚民屯。因大肚川荒僻,是年12月厅治所迁至谢家店,即今辉南镇,此地东距大肚川约23公里。民国二年废厅改县,称辉南县。

民国元年曾在该县境内今样子哨镇设金川县治所,伪满1940年废,地域复并入辉南、柳河两县。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满倒台,国民党安东省曾在名义上恢复金川县,解放战争后再未设置。

辉南县名源于辉南厅,原辉南厅驻谢家店时,因此地在辉发河南,故取名辉南,谢家店亦称辉南镇。辉南镇周围农村设乡时称辉南乡。辉南县治所于1949年11月由辉南镇迁驻朝阳镇。朝阳镇东距辉南镇约23公里,地名源于东有东凤舞山,西有西凤舞山,寓“丹凤朝阳”之意。

俱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今,辉发城人正以崭新的面貌建设着新辉发城,积极开展“国家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满族风情园”的申报工作。2013年4月,辉发城镇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2013年9月,辉发城镇政府与吉林师范大学满族研究所签订协议,共同挖掘整理辉发满族文化。2018年7月8日,国家乡村振兴文化项目惠及辉发城,华中师大乡村移民农耕文化研究团队正式入驻辉发城,对辉发城近百年的历史文化进行整理挖掘。眼下,辉发古城的历史文化研究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辉发城将成为辉煌发展的靓丽新城

本报记者 毕玮琳 李铭

参考资料:《辉发源流考》《古城沧桑》《长白山区地名典故》等。

专家简介:李莉,女,1975年生,曾任辉发城镇文化站站长,多年从事辉发历史文化方面研究,现就职于辉南县委宣传部。代表作品有《辉发源流考》等。

Hash:4b01cfaaa4d741f010ecece31cc4170381b21806

声明:此文由 大东北V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