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国门界碑千里吉林行①丨3800公里的特别记录:国境线上的坚守
从海拔1532米到2681米,从茫茫林海到峡谷峭壁,从货物密集的口岸到人迹罕至的无人区,从两江源头至日本海入海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吉林网与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联合策划开展了“共和国国门界碑千里吉林行”大型采访活动,15天奔波3800多公里,从图们江到鸭绿江,翻越长白山,探访守卫中俄、中朝110块界碑的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边境派出所、边境检查站。
珲春口岸。407号界碑,如同矗立在边界线的卫士,守护着国家的边界线。
延边边境管理支队双目峰边境检查站民警在55号界碑前向国旗宣誓。
长白山边境管理支队横山边境检查站民警在天池之巅,向伟大祖国献礼。
这是一段难忘的行程,它记录了“戍边人”在环境艰苦中义无反顾守卫边疆的戍边生活,让记者在孤寂的山色中,深切体会到民警们带给我们的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稍息、立正、向右转!上车!”随着吉林边检总站长白山边境管理支队横山边境检查站教导员黄义响亮的口号声,6名装备整齐的民警精神抖擞地跑上执勤车,准备奔赴长白山天池主峰开展常态化巡逻。
横山边境检查站是吉林省最偏远的边境检查站之一,驻守在长白山南坡,辖区面积600多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山高林密、地形复杂、通讯不便、人员稀少。
民警清理巡逻路上的落石,保证出行安全。
虽然已经是夏季,但民警们巡逻还得需要带着厚棉衣。“我们的执勤区域从海拔1600多米到2600多米,温差大,天气变化无常,别看现在晴空万里,眨眼间就会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山下下的是雨,山上下的可能就是雪。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说的就是我们这儿。”黄义一边上车一边向记者解释。
X 图片上传失败,请重新上传
民警们在雪墙上画着动物图案,给枯燥的戍边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这里海拔高、温度低,即使在盛夏,也有积雪。
执勤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道路两侧是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偶尔还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检查站到天池主峰峰顶约50公里,行车大概1个小时。越往上走,两边的树木就越来越少,渐渐地变成悬崖和峭壁……
这儿的天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说话间,天空突然毫无预兆地下起了雨。继续往峰顶走,雨时下时停、时大时小,雾越来越大,能见度越来越低。到达峰顶时,大雾弥漫,能见度不到十米。
打开车门,一阵大风扑面而来,很难想象这里是夏天,跟着巡逻队伍顺着栈道往天池观景台走去。寒风中,6名巡逻官兵身姿挺拔、步伐整齐。栈道的一侧是悬崖,在几个险要点位,都有一名民警背崖而立。
民警们在冰雪路面上艰难前行。
民警们顺着栈道往天池观景台走去。
民警们正在天池南坡巡逻踏查。
这种无名小花耐风耐寒,坚韧不拔,像极了驻守在这里的民警们。
天池观景台一侧是36号国界碑,两名民警笔直站立两旁,帽子、棉大衣都已经被雾气、雨水打湿,脸颊、鼻子被寒风吹得通红。“我们这个检查站的民警是全省平均年龄最小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黄义说。
36号界碑虽然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刻上中国立在边境线上,就象征着主权与祖国的尊严。
巡逻累了,民警们躺在深爱的土地上休息一会。
民警们看着远处美景,憧憬着未来。
临江,是吉林省东南边境线上的一座小城。解放战争著名战役“四保临江”,就在这里打响。
如今,在此守护31号界碑的临江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主要担负着临江口岸出入境边防检查,国境桥梁守卫任务。
临江口岸。
民警正在描绘31号界碑。
临江边检站副站长王增斌,2002年大学毕业从军并分至临江边检站,从检查员干起,如今已是第17个年头。
他介绍说,口岸历史悠久,始建于1933年,日本人抓中国劳工建造,于1935年建成投入使用,曾是一个税关的关卡,旁边的大桥,是中朝两国的连接枢纽。“大桥是侵华的历史见证,当时修建这个大桥主要是把在中国掠夺的资源运往朝鲜,然后通过海运送回日本。”
临江鸭绿江大桥,全长496米,宽6.5米,高14.5米,由中朝双方共同管理,大桥历经抗美援朝战火的洗礼,依稀可见的众多弹痕和残留的弹孔铭刻着中朝两国人民伟大友谊。
临江国境大桥。
大桥上依稀可见弹痕。
“边检站设立于1950年,最早只有一栋小矮楼,守护的人也很少,如今口岸国门建设的非常雄伟、壮观,边检站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游客都要到这来看上一看。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被大家熟知。”王忠斌说。
“与世隔绝”,这是第一次走进二十一道沟边境检查站时,记者的切身感受。
“无人区”指的是白山边境管理支队长白大队二十一道边境检查站的辖区,该站位于吉林省长白县马鹿沟镇二十一道沟村,现有民警40人,担负着进出长白山南景区人员、车辆查缉堵截和610平方公里边境山区林地的巡逻防控和应急处突任务。
二十一道沟边境检查站平均海拔1600多米,周边是茫茫长白林海。“出门是高山,四周无人烟,夏季虫蠓咬,冬季雪封山。”长年驻守在这里的民警们编了一段顺口溜。
虽然正值盛夏,但“无人区”夜间温度仅有10℃。夜巡的民警靠烤火取暖,伴随着火光唱着歌,给孤独的夜晚增添了欢乐。
晚上10点半,换勤民警曲春东吃着自制的榨菜卷饼,为即将开始的夜巡补充能量。
“我爱人也是警察,在南京工作,孩子现在才7个多月大;回去一趟不太方便,基本上都是攒着假期去看看媳妇孩子,父母这块基本上都是每三个月回去一次,陪父母过个周末。”殷卓骏是一名“90后”,现任二十一道沟边境检查站勤务中队中队长,他与父母、妻子、孩子三地分居,每年最多能回家五次。
阳光帅气的殷卓骏。
从无人区到南京,殷卓骏需要奔波一天,基本上天还没亮就得出发,去往长白县城大约半个小时车程。“一般都赶早上第一趟长白去长春的客车,将近九个小时才能到长春,然后从长春转机去南京,到自己的小家基本都下半夜了。”殷卓骏说。
如今“90后”早已成为这只队伍的中坚力量,一个月前刚来到这的都是“00后”,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是祖国边境的守护者,他们是移民管理警察。他们深沉的情感和守护,一如他们驻守边关多年,守家卫国,牢筑边疆铜墙铁壁的无言担当。
图们江上的百年口岸
图们市地处图们江下游,境内的公路、铁路、航运三线均处在东北亚“金三角”地带,是连接中国东北腹地、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公、铁运输的国际交通枢纽。
说起图们,不得不提中国八大陆地口岸之一的图们口岸,图们口岸包括公路口岸和铁路口岸二个部分,是我国对朝鲜的第二大陆路口岸。图们口岸形成历史较早,1933年设图们税关,日伪时期建成图们—南阳国境大桥。
随着铁路开通,通往珲春、延吉、汪清方面的嘎呀桥开通,图们迅速成为连接国内外铁路公路的轴心位置,大大缩短了东北与日本海陆运输距离,成为东北东部和北部对朝鲜和日本的交通要冲,图们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口岸经济城市。
1950年9月,国家在图们口岸正式设立边防检查站。改革开放前,图们公路口岸主要通行双方探亲人员、公务人员和汽车运输双方边地贸易货物。
图们公路口岸。
百年以前,图们江流域有一处图们江码头,码头附近便是国境铁路桥,该桥修建于1932年,便于两国边贸货物往来;1941年铁路桥旁建起一架浮桥,就是国境公路桥。两座桥梁是成为边贸的双通道,这也是图们口岸一大特色;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口岸也进入贸易黄金期。
“今年是边防转隶的第一年,过去我们是守卫国门,服务出入境旅客的边防军人,转隶为人民警察之后,我们依然履行职责,担负出入境边防检查的任务。”图们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政治处副主任张彪说。
半个多世纪以来,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牢记职责,不辱使命,从严治警,秉公执法,在打击边境地区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和口岸出入境秩序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在祖国东北边陲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民警向86号界碑敬礼。图片背景是图们国境铁路桥。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曹逸群 摄影 王涛 视频 冯云鹏 郑子候
Hash:a40d8697012c467bda72c56130329696e74a7a6e
声明:此文由 中国吉林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