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展望:亚洲电影再出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胡子轩)2020年11月17日,第八届亚洲电影论坛以远程视频会议和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论坛以“现实与展望——亚洲电影再出发”为主题,邀请国内影视学界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围绕亚洲各国各地区的创作潮流、历史探询、美学风格、重要影人影片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以期观照补充亚洲电影现有研究,探讨亚洲电影创作的现状发展与未来路径。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燕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再出发”这个命题意味着针对现实。2020年,亚洲电影发展状况迎来新的变化。在全球疫情背景下,亚洲电影的研究与探讨亟需寻找新的视野,也需要有新的坚守。

《当代电影》副主编张文燕结合RCEP协定、“一带一路”政策等因素,展望了亚洲电影的发展前景。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院长施俊天教授从宏观角度阐释亚洲电影研究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亚洲电影论坛的高度重视和期待。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原主任饶曙光研究员以《中国电影:再出发与“新基建”》为题,结合疫情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分析了中国电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在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影的发展应配合互联网思维,开拓多层面、多渠道的观影通道延长电影发行的产业链条,实现影片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中心中国电影学派部部长贾磊磊研究员发言主题为《亚洲电影的文化通约性》。他以欧洲电影作为参照系,通过分析亚洲地区相似的历史经历、地缘政治等因素,阐释亚洲电影中的文化通约性,展望亚洲电影未来的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研究员以《亚洲电影的世界视野和史学意义》为题,分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电影节上引起广泛关注的亚洲电影,其中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和跨文化视角。基于全球视野和史学意义,思考亚洲电影与中国电影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多维图景。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研究员以《近期港台电影观》为题,围绕香港台湾地区电影的历史渊源与当下社会境况,对近年来港台地区的类型电影创作做了梳理,分析其中蕴含的本土色彩与人文情怀。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黄望莉教授在《关于上海沦陷时期电影史学研究中几个议题的思考——以<新影坛>为分析对象》的发言中,以早期电影刊物《新影坛》为例,解读沦陷时期中国的电影创作状态,为中国早期电影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谭政研究员在《印度电影产业现状观察》的发言中,运用基础数据分析印度电影产业现状,谈及2018到2019年之间印度电影产业的上升发展趋势。他肯定了宝莱坞电影对于整个印度电影产业的重要意义,也对印度地方电影的发展态势做出乐观预测。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余韬副教授以《国际传播视野下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几点思考》为题,阐释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性。他强调,中国电影是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中国电影创作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故事资源,构建出符合商业逻辑的东方美学奇观,完成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

重庆工商大学编导专业系主任黄含副教授以《2018-2019伊朗电影产业与创作概况》为题,就伊朗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对2018-2019年间的伊朗电影创作做出具体分析,通过影片解读伊朗电影创作的商业化、类型化倾向和始终延续的现实主义风格。

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生、中央电视台主任记者曹岩,就《日本电影“三位一体”的样本价值》展开发言。她提出,近年来日本电影呈现出历史传统、现实主义、未来想象,包括二次元文化、亚文化动漫等在内的高度融合状态,日本电影始终在寻找一条道路来缝补历史与未来的缝隙。

西安工程大学王珊副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巴基斯坦爱情喜剧片研究》。她结合《翱翔雄心》、《别走爱情》等影片,分析了巴基斯坦爱情喜剧电影中常见的类型元素与创作特色,以及巴基斯坦影片中的本土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陈亦水主持“青年论坛一”。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新闻系、广告系主任王昌松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讲师苏七七,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陈伟,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讲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传播学博士后张侃侃,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张凯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雷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陈良栋,七位青年学者分别就《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以马来西亚为例》《内蒙古新锐电影》《“有花自然香”——2019年度新加坡电影创作观察》《菲律宾电影的百年与三载》《弹幕观影:电影接受的生态学变革》《影像符码与社会的互文书写——香港电影中的景观研究》《宝莱坞电影世俗化建构下“印度母亲”的形象流变》为题发表演讲。《当代电影》杂志编辑檀秋文副编审作总结发言和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秘书长任晟姝主持“青年论坛二”。来自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和青年学者们,围绕印度电影、国产青春电影、越南电影、哈萨克斯坦电影、柬埔寨电影、以色列电影、韩国电影等方面展开研讨。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影视系主任黄钟军教授对发言进行总结。

在场外学术交流互动环节,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赟姝邀请各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对网友提问予以解答。

周星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凝聚了资深专家与年轻学者,吸纳了传统理论与多元视野,充分结合亚洲电影创作现状,密切关注亚洲电影、中国电影未来发展,对亚洲电影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

此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社、浙江师范大学文化与创意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联合主办。

亚洲电影论坛云合影

Hash:44db274e65d99a349f555351baf82b633d44712d

声明:此文由 社会科学集散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