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游荆溪|十大佳景最要的

荆溪十景

蛟桥夜月

蛟桥夜月主要指宜兴城中“蛟桥”及沿河景致。蛟桥又称长桥,横跨荆溪河,历史悠久,建成至今约1800年,其位置从未移动过,是宜兴城的历史坐标。

明清旧县志记载,长桥始建于东汉献帝年间,过去荆溪西氿之水滔滔东流,几乎把阳羡大地一分为二,两岸百姓往来很不方便。当时袁玘任阳羡长,他主持修桥,五丈余立一桥墩,铺设木板,有几十个桥墩,故称“长桥”。周处《风土记》记,阳羡大桥,南北七十二丈。唐朝以前修桥的历史已经无可查考。唐代宗永泰年间,邱县令主持过整修。后唐甲申年间,宜兴百姓吴蒙、吴须自己捐款重新修建长桥,史称“义民”修桥。南唐甲寅年间,与越打仗,南唐军队烧营帐而逃,火势殃及长桥,毁坏木梁。时刘县令看到损毁严重,就奏请朝廷出资80万钱修桥。学者徐铉为之撰“重修长桥记”。

1970年,长桥由石桥改建为水泥平桥,“东、西关桥”也同时拆建。蛟桥曾改名为“人民大桥”。

景观特色

宜兴原有“供亮月”的旧俗,现已不见。中秋赏月之时,庭院中摆个香案,桌子也行,焚香设供,默默祈祷。供品是月饼、糖藕、果品之类。在人间享受团圆的时候,藕断丝连,不能忘了天上的亮月婆婆啊。对于宜兴人来说,长桥边的“蛟桥夜月”景致是中秋送给宜兴人最好的礼物。皓月当空,静影沉璧,秋风送爽。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所以蛟桥对联谓之“重看明月”。蛟桥的桥洞是圆的,月饼是圆的,天上的月亮是圆的,水中的月亮是圆的。此情此景,也许觉得人心也是圆满的。

画溪花浪

画溪花浪,湖父镇和汤渡镇之间有河,约十里碧浪,旧称罨画溪。汤渡有古桥“画溪桥”。春夏之际,画溪两岸朱藤掩映,桃红柳绿,五彩斑斓,碧浪涟漪,落英缤纷。花絮片片,随波漂浮,荡漾生辉。花香草味在或有或无之间,沁人心脾。泛舟画溪,花浪相伴,景色宜人,似幽人往来,可忘俗世忧患。其景逐名“画溪花浪”。宋代进士刘焘诗云:“竹林深处杜鹃啼,两岸青青草色齐。欲识人间真罨画,朱藤倒影入清溪”。

画溪历史悠久,本名东溪。东溪景色宜人,“雨过花争发,风来鸟乱啼。藤翻波影碧,妙绝画难题”。因梁代义兴太守任昉有诗“长溪水东舍”,故又名东舍溪。唐代诗人独孤及称其为五云溪,陆希声称其为蒙溪。湖父是山镇,汤渡是陶乡。湖父画溪头,汤渡画溪尾,两岸多古迹。晋代义兴太守谢渊是河南人,因爱画溪风光,就到画溪岸边的啸庄定居,后人称其定居遗址为“谢公墩”。其后裔又在啸庄建谢氏七贤祠。汤渡附近为传统窑场,有晋代青瓷窑遗址。画溪桥是宜兴仅存的三座三孔古石拱桥之一,原为木桥,清康熙44年改建为石桥。桥上对联脍炙人口,其一:“二百年磐石重新、星缠析木;数十里槛泉正出、迹固包桑”。其二:“一幅画图开浪罨花光波涵月影;群峰灵秀锁舆通柳浦船放荆溪。”

国山烟寺

国山烟寺主要指宜兴善卷洞景色。善卷洞是记入中国“二十四史”的最早的岩洞之一,是宜兴梁祝文化的发源地,是江南溶洞旅游及现代旅游的鼻祖,是世界三大奇洞之一,是国内溶洞文化和宜兴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善卷风景区集中了宜兴山水风光的洞、陶、茶、竹、水的特色,人文、生态、地质植物相结合,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景观独特。

善卷洞始称“石室”。南齐建元二年(480),齐武帝赎祝英台旧宅建善权寺。永元初,为避东昏候萧宝卷讳改卷为“权”。梁代大学者、贞白先生陶弘景称善权洞为:欲界仙都。

咸通八年(867),凤翔节度使李玭重建“善权寺”。唐宋之际,善权“五宝”:国山碑、祝英台读书处刻石、古洞、古寺、名茶。明清之际,善权胜景使许多状元宰相,鸿儒硕彦慕名接踵而至。世界文化名人、明末旅行家徐霞客等也到善权洞游览。

1921年,宜兴著名文化名人储南强先生罄尽家资开始整修宜兴两洞。1934年11月11日,宜兴两洞正式开放现代旅游。上海友声旅行社编印了宜兴第一本现代旅游手册《宜兴两洞游览特刊》。抗战期间,善权洞曾遭日寇破坏。

解放初期,储南强先生把宜兴两洞及紫砂国宝“供春壶”等一批文物献给了人民政府。善卷洞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和国元帅、将军、文化名人,各界名流到过的最多的宜兴文风景区。

景观特色

善卷门楼。对联“荆溪步步皆胜地;阳羡处处有洞天”。

迎面而立的巨石上刻:“万古灵迹”,字由原江苏国画院院长,国画大师,宜兴钱松岩先生书写。

银缕梅,又称“单氏木”。这是在善卷洞发现的珍稀树种。属于国家一级珍稀濒危物种。银缕梅是6500万年前,恐龙时代的被子植物的孑遗植物,是植物活化石。一般要二年以上才开花一次。

溶洞。世界上的石灰岩溶洞大同小异,而善卷洞是最有代表性的。它像一座石雕大楼,分上、中、下三层,洞洞相通。溶洞是海水冲刷成的,形成时间在2亿1千万年到1百万年前。游览善卷洞就像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漫游。

张公福地

张公福地指宜兴张公洞。宜兴著名的文化古洞之一,在湖氵父 镇盂峰山张公洞厅场宏大,以“大洞套小洞,洞中还有洞,洞洞都相通”著称。洞内有石阶1500余级,朝天出洞。炎夏游览张公洞,能明显感觉洞内气温变化,犹如经历春、夏、秋、冬四季,所谓“山外方一日,洞中已一年。”

张公洞景区逐步恢复了历史悠久的“洞灵观”,成为溶洞文化与道教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景区。

张公洞又名庚桑洞,据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张公洞相传为汉张道陵得道之处”。晋文学家郭璞记载:“阳羡张公洞,密有二堂”。明代画家沈周认为,张公洞是三国吴赤乌年间霹雳所开“天窗”。清代杨怀远《乡评备考》:“邑张公洞山形如覆杯,吴赤乌二年(239),一夕大风雨,霹雳一声,山裂洞开。”道教《白龟经》载:“天下福地七十有二,张公居五十八,庚桑公治之”。

张公洞多名人游踪。苏辙《张公洞》诗:“乱石深处白云堆,地坼中空洞府开。茧瓮有天含宇宙,瑶台无路接蓬莱。金芝春暖青牛卧,珠树月明黄鹤回。此日登临兴何限,春风吹绽碧桃腮。”历史上许多画坛大师都为张公洞留下了难得一见画图。明代沈周有《张公洞图卷》,并写了一篇长长的引文。清初“四僧”之一的画坛奇才石涛有《游张公洞之图》,画现藏于台湾

景观特色

洞外碑亭,有一通双面巨碑,一面为明代宰相叶向高书写的诗作,记叙叶宰相与地方官和学生周延儒等游览宜兴风景之事。一面为朝阳道院碑记。诗文极赞宜兴山水之美,人才之俊。书法遒劲飞动,为明代书法精品,是张公洞的镇山之宝。

张公洞“海屋大场”过去称 “海屋道场”。“海王厅”中间,有一泓碧水清澈见底,后洞一线蓝天倒映其中,成“洞中蓝天”的奇景。上海电视台与宜兴市政府、市旅游局和宜兴电视台曾在海王厅联合举办“春满陶都元宵文艺晚会”。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中几个大场面景头都在这里取景。海王厅不时云雾缭绕,愈显壮观。

洞灵观。江南目前历史最为悠久的道观,原来属于通贞观。唐开元年间,唐明皇为“洞灵观”题额。唐朝时,这里是宜兴生产贡茶的地方。洞灵观有三清殿、庚桑殿、长廊曲道等建筑。道观依山而建,气势宏伟,是宜兴及江南一带最为壮观的道观,也是政府批准的道教活动场所。

龙池晓云

龙池晓云指龙池山风景区,在宜兴西南茗岭,现属于张渚镇。离市区约35公里。龙池山风景区景观主要分三部分组成,1、龙池山;2、自然植物保护区;3、澄光寺;三部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龙池山海拔488米,为江苏省森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8000余亩。

茗岭原称阴岭,相传唐代诗人、“茶亚圣”卢仝曾来此种茶,即改阴岭为茗岭。 “茶圣”陆羽也到宜兴采茶。唐代宰相陆希声寓居宜兴时,常到茗岭一带游玩。龙池山上池塘,池中有两栖动物“蝾螈”,俗称小龙,因此称为龙池山。“龙池晓云”为荆溪十景之一。澄光寺即古寺“禹门禅院”,为江南名刹。

龙池风景始于唐宋间,许多人都来龙池寻幽探胜。明代又有僧人和好事者重建龙池寺庙。山上景观众多,有龙池山晓云石,龙池古道,龙池,凭虚阁,老虎亭,涅磐窟,洗心池,拜经台等。龙池山绿树遮天,满目清凉。林涛作响,鸟语花香,泉石交错,山崖峥嵘。登龙池山人称有“华山之险,黄山之美”。放眼远眺,竹海连绵,秀色连接太湖烟波。

古诗:“远游为访白云岩,转尽孤峰路更南。龙见小身时出井,虎驯大士旧开庵。禅心客思俱潭水,古佛寒松共石龛。坐对老僧无一事,夜深相与说楞严。”有人以稀、奇、古、怪形容龙池山的自然风光。稀是指众多的珍稀树种和稀有植物;奇是指山上有池,池中有两栖动物蝾螈;古是指古刹澄光寺;怪是指白云岩,一块巨石,横空出世,据说可预报天气,神秘异常。

景观特色

澄光寺。澄光寺原为禹门禅院,南宋咸淳二年建(1266年),江南名刹。明永乐年间皇帝、太后赐大藏经等,一时名噪天下。禅院原分上、中、下三庵。隆庆初,惠澄和尚重建下庵。庙中原有 “三妙碑”。万历46年(1618年),高僧幻有正传又予重建。康熙壬午(1702年),德宏和尚重建大殿、皇帝敕赐“澄光寺”额。距今已300余年。

澄光寺在明清两朝屡得皇家眷顾,实属不易,寺中屡出高僧,如幻有正传,以及他的两个弟子天隐圆修、密云圆悟。在明清之际的禅宗历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澄光寺还特别得到读书人的喜爱,如明代嘉靖朝会元唐顺之,以及万土和、路迈等,都曾到龙池山读书。

澄光寺在抗战期间被日本侵略军烧毁。近年来陆续重建已颇具规模。澄光寺中仍有其历代高僧的骨塔林“禹门祖塔”,清顺治间住持龙池山的高僧万如禅师的坐化荷花缸,以及民国初年铸造的铁香炉等。

玉潭凝碧

玉潭凝碧指玉女潭风景,在湖氵父镇阳泉莲子山上,张公洞与灵谷洞之间。早先由宜兴县园林管理处与阳泉大队联合开发。1984年动工,当时共耗资约70万元。玉女潭景区即“玉女山庄”,由画家尹瘦石先生题写。

玉女山庄因玉女潭而得名。唐朝大历年间(766—779),滁州刺史李幼卿就在义兴购置别墅,即玉女潭,又称“玉潭庄”或“蒙溪幽居”。李幼卿曾将玉潭庄托著名诗人、常州刺史独孤及照看。唐宪宗朝,曾寓居宜兴的礼部尚书权德舆称玉女潭,“阳羡佳山水,此为首也。”唐宰相陆希声曾隐居玉女潭。

明代嘉靖年间,溧阳进士史际寓居宜兴,他大兴土木,在玉女潭掀起了又一次开发建设的高潮。所建玉潭仙院还得到了皇帝的赐额。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文征明、宰相叶向高,状元周延儒等都到玉女潭探胜。文征明还应邀为史恭甫写下了著名的《玉潭仙居记》。

1924年,郭沫若先生到宜兴调查江浙战祸,由蜀山到张渚的途中,曾经过玉女潭,相对“玉女”竟无词而去。

景观特色

玉女山庄游程约2公里,景区主要分玉阳洞天和玉潭凝碧两部分。玉女山庄也含有易学文化的内涵。景观以山林野趣,摩崖石刻、玲珑洞石等自然风光为主要特色。 1992年,玉女山庄成为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的组成部分。《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笑傲江湖》等多部电视剧在这里拍摄取景。

玉阳洞天由芙蓉城、瑶台、普贤峰、缥缈亭等景点组成。古代的摩崖刻石是玉女潭的一大特色,有正、草、隶、篆各种书体。古代题名往往是景观的画龙点晴之笔。玉女山庄的摩崖刻石不知经几辈游人了。琪树峡、瑶台、青骡岩、期仙壑都历历在目。

“宜兴饮茶三绝”,以玉女潭为最佳,一应俱全,“阳羡茶、紫砂杯、玉女潭中水。”阳羡茶在唐朝就是贡品,紫砂壶、紫砂杯称为“世间茶具之首”。玉女潭从唐朝开始就称天下名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非常丰富,用以泡茶酿酒,清冽甘醇。玉女潭边有光绪年间立的《玉女潭碑记》。多情玉女潭,已随《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潭边舞剑的景头传遍天下。

玉女潭边峰回路转,有环玉亭、玉光阁。文征明记:“不出里区,而群景毕集”。文征明和史际,一位苏州才子,一位溧阳名士,却在宜兴留下了千古佳话。过金牛岭,门楼在望。玉女潭边村上有“皇坟”,即史际葬母之处。

阳羡茶泉

阳羡茶泉即南岳卓锡泉,位于宜兴市区西南郊,在铜官山北麓南岳山。南岳寺始建于齐永明二年(484),唐代高僧稠锡驻锡于此,为伏虎道场。宋代称胜果禅院。

唐代南岳寺茶为贡茶,有“白蛇衔籽”的传说。南岳寺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但到文革结束,南岳寺旧屋几乎丧失殆尽。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批准重建南岳寺。大雄宝殿、藏经楼等相继落成。现在已颇具规模。南岳寺在铜官山下,青山环绕,茂林修竹泉水甘醇,环境清幽,交通便捷,是观光好去处。

相传唐代高僧稠锡禅师云游至宜兴,挂褡南岳寺。一日心血来潮,还俗下山。稠锡禅师便喝开庵前桐木,将袈裟纳入其中,下山而去。于是在西氿边娶一寡妇为妻,生有二子。一天早上,稠锡问丫鬟,还有早饭吗?丫鬟回答“羹尽”。禅师心头一动,说,不是羹尽,而是缘尽,于是回转南岳寺。仍喝开庵前桐木,取出袈裟,袈裟如新。寺中小和尚不开山门,不放禅师进来。禅师便唤来两只南山猛虎,在山门前决去留。庙里无法,只能放禅师进来。他们哪里知道禅师是伏虎罗汉转世,以前下山是为历劫。

禅师进庙后,来在后山,在溪水边剖腹洗肠,涤尘去烦,洗清俗世里带来的污垢,还以清白。这就是南岳寺“洗肠池”的来历。禅师在庙中思念家乡清茶,不日即有白蛇衔茶籽而来,散种庙宇四周,茶树生焉。采而制之,其香甘醇扑鼻。南岳茶又称“蛇种茶”。竹里煎茶须清泉。禅师便用锡杖戳地,一汪清泉油然而生,称卓锡泉,又称珍珠泉。禅师插锡杖于地,后成大树,云“卓锡树”。于是,“阳羡茶泉”名闻遐迩。南宋文学家、观文殿大学士周必大有诗:“听经日到斑斑虎,显茗时来白白蛇”。后山僧献茶于常州太守李栖筠,李太守请茶圣陆羽品尝,茶圣认为:“芳香冠世产,可供上方”。宜兴始贡香茗万两。

景观特色

宜兴铜官山四周有四大庙,俗称“四角香炉”。东寺静乐寺”、南寺“芙蓉寺”、西寺“大芦寺”、北寺“南岳寺”。唯南岳寺殿宇宏敞,香火兴旺。南岳寺竹树婆娑,原有景观:洗肠池、卓锡树、卓锡泉、卓锡亭、老虎岭、采茶坡等。

洴浰雪蓑

洴浰雪蓑为西氿边灯楼雪景。洴浰河在徐舍宜丰。洴浰原为洴练,意为水大流急。洴浰村是向西出西氿的第一个村落,水陆要冲。徐舍、张渚及溧阳等地船只来往,必经洴浰过氿,然后再入太湖。西氿又称“长氿”,水势滔天。为夜间船只航行安全,曾在洴浰港口设立灯楼,以指明方向。

明代苏州才子文徵明《洴浰》诗:“阳羡西来溪水长,晴云飘渺练生光。千年洴浰空陈迹,一笑鸢鱼付两忘。静夜星河涵鹭落,有时烟雨听沧浪。老夫抬出元晖句,聊为幽人赋草堂”。

景观特色

灯楼胜景在隆冬季节,大雪纷飞,水天一色,四野银装素裹,唯洴浰河如素练茫茫。飞雪结于灯楼之上,远看犹如渔翁披一蓑衣,于氿滨专心垂钓。于是胜景名“洴浰雪蓑”。清道光25年,建6层高楼,楼顶安置油灯和大钟。取名“光远楼”。灯楼通宵点灯,光照十余里。如遇西氿迷雾天气则敲钟领航。有出家人就灯楼建庵堂,以便管理灯楼,取名“雪蓑庵”。春秋之际,洴浰两岸绿柳垂杨,圩堤纵横,村上炊烟袅袅。烟雨江南,遥望南山苍翠,峰峦叠嶂,隐约可见。西氿碧浪,风帆点点。渔歌呼日出,轻舟追夕阳。一派水乡风光。

铜峰叠翠

铜峰叠翠主要指南山和西氿景色,山水风光。过去,站在宜兴西城墙上眺望,近水远山,山水相依,翠峰如簇,西氿风帆,碧波荡漾,风光旖旎。

铜官山为宜兴城外第一高峰。因靠近西氿,水边高山,特别雄伟。故山峰又称“雄鹅头”或金鹅峰。方春之时,放眼南天,西氿碧波,南山苍翠,翠色愈高愈浓,山峦起伏,层层叠叠,映天波涌,一时山光水色尽收眼底。明代方逢时《铜峰叠翠》诗句:“溪深霁景冲融里,树染晴岚杳霭中”,烟雨江南,秋山欲瘦,描写了秋天的景象。明代进士、浙江参政,宜兴人蒋如奇《铜峰叠翠》诗:“芙蓉削出秀琅┦又罘宓煌琛H胂拿可┫耄栊橛⒍放?础:心影浸留云湿,天外孤峰落日寒。怪道中南深未极,伏炊好事说铜官”。铜官山中善行洞杜鹃为宜兴三大名花之一。关于铜官山的来历。相传汉代阳羡长袁玘为百姓求雨而死,天赐铜棺,于是称“铜棺山”,后去木存官。周处射虎,深入南山,俱为百姓爱戴,不时到南山祭拜,顺便踏青游玩。

景观特色

山水胜景,西氿风帆,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西氿边虾笼泾旧有伍相公庙、綄纱女庙,纪念当年伍子胥奔吴路过此地。并有东溪头、西溪头村(现宜园址)。西氿之滨为古代文人举行修契之礼的地方。欣赏山水胜景,缅怀古人,抒发报国之志。清初著名诗人、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有《浣溪沙雨中修契》词:“春水揉蓝接远汀,晚山愁黛矗层屏,绿杨城外画船停。燕剪轻阴拖水榭,莺翻嫩雨湿兰亭,半溪灯火酒微醒”。1924年冬,郭沫若先生曾经到宜兴,就在西城墙上眺望西氿南山,大学者在宜兴认识了一个“氿”字,不胜感叹。

侯古祠

周侯古祠指周王庙,在宜兴市宜城镇东庙巷东端,朝阳路西侧。“周王庙”是晋平西将军周处专祠,原在荆溪河边。古祠始建于西晋元康9年(299年)。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保护文物。周王庙是宜兴现存的历史最为悠久,规格最高,沿革脉络最为清楚的古建筑。自西晋至今,其地址从未移动变迁,是宜兴城的历史座标。大殿和碑廊最为著名,宜兴“三大名碑”,周王庙里两块:《平西将军周府君碑》、《贞义女碑》,(还有一块为善卷“国山碑”)。

周处(242—297),字子隐,阳羡人。《晋书》等史书记载,他年轻时臂力过人,好寻衅滋事。乡亲们把周处与南山白额虎、水中蛟龙并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在乡亲的劝说和乡议的影响下,幡然醒悟,并奋不顾身,山中射虎,水中斩蛟,为民除害。自己又拜师问道,读书学习,改过自新。宜兴“三害”并除。元康年间,周处被封为建威将军,被朝廷任命为平叛先锋。在陕西乾县战场上,因寡不敌众,力战而死。终为忠臣孝子。朝廷追认他为平西将军,封为清流亭侯,谥 “孝”。世称周孝侯。周处在南宋绍兴年间赐名“英烈”,元代加封“武惠正应王”。

周处生前著有《默语》30篇,又著《吴书》、《风土记》等。《风土记》为我国最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地方志书。虽然周处的著作大部分已散失,但周处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过自新,并为民除害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周处被称为“阳羡第一人物”。

景观特色

目前,周王庙游览区由周王庙大殿,戏台、后殿、碑廊、周王别院,文化广场等组成。

殿还保留了部分宋代的建筑结构。用花岗岩立柱,正殿与廊轩之间用天沟连接,为宋代风格。江南已经不多见。大殿五间,歇山顶,宽近19米。大殿中有古碑18通,大多为历朝纪念周将军或整修周王庙的记录。以陆机撰文、王羲之书的《平西将军周府君碑》最为珍贵。全国独此一家。此碑重树于唐元和六年(811)。历史上称此碑为“麻碑”,明清之际,曾经引起过国内学者和碑学界的考证热。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曾亲自到宜兴周王庙考察此碑。此碑为宜兴名碑之一。穿孔碑全国只有153块。

荆溪十景绘画作者

范扬,1955年1月出生于香港铜锣湾圣保罗医院,祖籍江苏南通。1977年考入南京师院美术系,1982年毕业留校做助教,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任美术系主任,1999年美术系改美术学院,首任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研究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荆溪十景陶刻作者

花伟斌(花一),1967年出生,号一诺,东方葫芦王,2005年在中国陶瓷博物馆创办孔子壶堂国学紫砂工作室,别署一得楼,一陶斋,静得悬,儒风堂。自幼受父母及紫砂文化影响,好金石书画,对紫砂和书画艺术研究颇深。作品主攻人物,技法以陈洪绶为宗,陶刻着重学习著名金石书法家蔓生,陈鸿寿技艺,并从众多名家中探索不变的艺术真理,博采众长,自成风格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紫砂陶刻语言。是中国紫砂“飞白体”书画陶刻创始人。

Hash:f94f2283712b8a4001946818d07cebc6185e0348

声明:此文由 紫泥公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