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永远是远方丨“聆听”紫禁城室内乐团走过的“十年”

“实际上,无论回首传统的远方还是面向未来的远方,站在今天诸多不确定的条件下,当代中国器乐艺术之路就是一条历险之路,因循守旧是险,离经叛道是险,创作平庸是险,演绎缺乏是险,民族器乐不是民族更是险。紫禁城室内乐团已走过的十年,考验了所有参与者对艺术的忠诚,培养了坚守传统、锐意求新的能力,也证明了敢于犯‘险’才能换得艺术上的全新体验以及实践的无穷快乐。未来紫禁城室内乐团会走向何方,我不得而知,但我确信,若再次自由地凝结,紫禁城室内乐团的成员们一定赋予勇气和担当。”

——摘录于紫禁城建团十周年纪念册·紫禁城室内乐团成立十周年随笔

足迹 • 紫禁城室内乐团十周年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历史,又成为时间的堆砌。有这样一组关于时间的神奇数据:307584000秒,5126400分,85440小时,3560天,10年……说它神奇,是因为它见证了紫禁城室内乐团建团至今走过的历史;而这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十年,也铸就了紫禁城室内乐团如今的丰厚业绩。一路走来,乐团在风雨中历练,历练中成长,成长中收获,收获中思考,思考中继续奋进;回首十年,成员们在感慨中思绪万千,在音乐中享受喜悦,在传承中坚守传统,在创新中锐意进取,在将中国民乐传播世界各个角落的一场场演出中坚定了初心。当我们聆听紫禁城室内乐团的音乐时,不禁要被团员高深的艺术造诣与中国民乐的无限魅力所吸引与折服。想必这其中,凝结、积累着艺术家们对待艺术的态度与经验,更凝聚着他们十年来的相互信任和默契,以及绵久的情谊。

十年·出发

十年前,在杨靖老师的提议下,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刘顺、沈诚、张尊连、赵承伟、魏蔚、焦山林、杨琳、熊俊杰、王华等民乐系教师组建了一支以中国器乐为主的室内乐团。作曲家高为杰建议以“紫禁城”命名,一来以音乐之大美,凭历史之厚重,与世界连接,将中国文化弘扬海外;二来借地利之便,倚“紫禁”之名,将中国民乐传播四方。由此,这支名为“紫禁城”的室内乐团正式成立,踏上了探索中国民族室内乐艺术的漫长求索之路。从此,这支新生的,带着朝气的,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乐团在民乐世界中与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乐团成立后,又有如罗媛、肖玛、高平、王洋、邸阳等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在“以传承创新为方向,教学实践为载体,演出交流为平台”的方针的指引下,紫禁城室内乐团依靠“两条腿”走路,在传统中继承,创新中开拓,在一次次采风中捕捉来自泥土、田间、水渠、垄上的音乐芳香;在一场场演出中收获着世界各国观众对中国民乐的喜爱之情;在一首首传统与创新的曲目中找寻最为恰切的民乐表达语言;在一幕幕让团员记忆犹深的与各国音乐家的合作中思考着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路径。

△2014新西兰怀卡托大学音乐厅

十年·坚守传统 传承创新

传统是一条河流。几千年来,河岸边仍旧鸣响着“关关雎鸠”,千古之音延绵不绝;河水仍旧日夜奔流,不知停歇;民乐人仍旧在口传心授中坚守着那亩清田,祖辈相传。紫禁城室内乐团更是如此,它没有忘却传承的力量,团员们深知,一个民乐室内乐团要想在这个时代扎根,要想让民乐活在当下,传统是永远不可丢弃的,但传统不是因循守旧。十年来,紫禁城室内乐团寻访民间,从潮州弦诗乐到内蒙古长、短调,从西安鼓乐、秦腔到福建南音,从汕头汉乐到梅花大鼓……一次次走访民间,聆听民间艺人最为纯粹的演奏,学习最为纯正的技法,收集最为原始的素材,都成为他们以传统为根进行整编民族民间音乐的坚实基础:河南板头曲《上楼下楼》取材于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传统韵味深厚;以潮州弦诗为基础演绎的《昭君怨》委婉、沉吟,颇具唐宋大曲遗风;乐团对京剧曲牌《夜深沉》的完美诠释突显出京剧独有的京味儿、京韵……如团员所言:“怀揣敬畏,努力分辨”正是紫禁城室内乐团对传统真正的“学习”“解读”“再造”“坚守”。据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回忆:“我本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向‘潮州弦诗’传人学习后演奏的《昭君怨》,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味道、尺寸(速度)变换、相互配合,都达到了既可与民间艺术家媲美又自成‘一绝’的地步,我们可以称它是专业艺术家《昭君怨》‘经典版’。”

坚守,是因为传统它就在那里。紫禁城室内乐团的坚守就是在一次次的传承中,让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

演奏丨紫禁城室内乐团

坚守传统固然可贵,但坚守并不是“死守”,完全地承袭传统并不是对传统最后的传承。如何让传统在这个新时代中焕发出新光彩,找到属于它的一席之地,创新成为紫禁城室内乐团的另一蹊径,不破不立,对曲目的改编以及创作新的作品实为有效之法。《阳关三叠》《华州韵》《潇湘水云》《二泉映月》等对传统作品的成功改编再次印证了紫禁城室内乐团在传统基础上所做的种种努力。此外,乐团委约中外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新作品,尤以外国作曲家的视角来为中国民族室内乐创作,无论在风格、技法、语言、形式上,都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为了让不同国家的作曲家了解和熟悉中国民乐的特性,乐团会邀请作曲家到中国来全面学习中国民乐;在排练过程中,由于一些作品涉及音乐语言的理解和新异技法的诠释,成员们经常会与作曲家进行无数次的沟通磨合,以便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有时在乐团演奏中还会有国外的演奏家参与进来,这对乐团成员来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学习,更是一种挑战。无论是对于民乐作品的改编还是以中外作曲家为主力创作的新作品,都是紫禁城室内乐团在探索中国民族室内乐艺术中对中国文化的再解读与实践。在新时代、国际化的背景下,中西音乐观点的融合与共存才是中国民族室内乐得以多元发展、稳固立足、长久繁荣的根本。因此,紫禁城室内乐团提出了“在不同文化相互尊重与包容、个性的张扬在艺术探究的前提下,不拒绝任何风格、形式的尝试与创新”

波兰克拉科夫音乐厅

十年·情谊与使命

曾经有人问:是什么能够让乐团成员能够花十年的时间去不断地磨合,是什么在音乐之上。乐团成员们给的回答十分简单:是友情,是情怀,是态度,更是宽容与尊重。对民乐的热爱让大家聚在一起,但是仅有热情并不能维持十年以至更为长久的情谊,这其中还含有每个成员对民族室内乐艺术追求与艺术理念在认知上的高度一致性,互相主动打破了自成一体的局限性,使“互相合作”成为民乐能够继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在乐团初创时便提出的“为传统的传承留下我们的印记,为未来留下可供参阅的声响,让当代实践成果更多地走向课堂,建设一个充满个性的室内乐团”,既成为乐团的理想,又成了为之奋斗的内在动因。

新加坡“华艺”音乐节

多年来,乐团成员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排练,鲜有过抱怨和不满,在大家对待排练严谨、细致的态度和背后付出的汗水中能够切实感受到紫禁城室内乐团的专业与乐团成员的大家风范。正是这份志同道合聚拢了大家,正是这份对民乐无比深厚的情怀与虚怀若谷的态度让乐团能够越走越远,也正是这种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尊重,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成就了乐团今时今日兼收并蓄、奋勇发展的卓著业绩。

△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钢琴家刘孟捷教授奏合作

在排练、创作、演出之外,有着中国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师这个职业身份的乐团成员们,更不忘将自己在室内乐演奏与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实践于教学工作中。紫禁城室内乐团所编写的《民族室内乐教材》(一、二册)成为民乐教师在进行室内乐教学的得力之作;为了让学生在室内乐演奏水平上得到提升,在学校与国乐系的支持下,组建起扬琴室内乐团、板胡室内乐团、阮咸室内乐团、二胡室内乐团、古筝室内乐团、琵琶室内乐团、打击乐室内乐团。部分乐器的室内乐已经列入学校教学的课程之中,团队也相继在国家级和国内外各类的音乐比赛中斩获了奖项。这些教学的实践让学生对民族室内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各个民族乐器的音色、特性的熟悉,锻炼了学生在演奏各自乐器时相互之间的配合能力。在教学上的收获也许是紫禁城室内乐团中每一个成员为之骄傲的事情,当他们作为教师身份在采撷自己教学成果时所感到的喜悦与欣慰,可能是任何人都无法体会的。

古巴哈瓦那国家博物馆音乐厅

音乐理论家范晓峰教授认为,民族室内乐继承了民间乐种的部分要素,在民族器乐的发展中,室内乐的方式最为有效,因为它没有失去民族乐器本质的属性和悠久的传统。紫禁城很早便认识到了这一点,以此为使命,并通过实际行动保留了中国民乐的风骨,多年来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抑或是现代的中国民族室内乐作品,在数量上拓宽了室内乐发展的广度,在质量上更是大大提升了室内乐发展的高度,纵深挖掘民乐潜在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极大地丰富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内容、表现空间以及表现形式,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现代音乐表达语汇,活跃于世界音乐舞台。

乌克兰基辅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音乐厅

十年·脚步未曾停歇

翻开紫禁城室内乐团建团十周年纪念册,便会发现这十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留下了紫禁城室内乐团的足迹。泉州、西安、西藏贵州……几乎大半个中国都有乐团成员采风、演出、交流的身影,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艺术家学习碗碗腔,与大浦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乐社的社团成员学习正统的汉乐演奏,与福建南音的老艺人学习南音,与贵州的侗族艺人学唱侗族大歌……甚至有时连同与音乐相关的民俗技艺他们也不曾放过并兴致高昂地参与,学皮影,跳藏舞……投身传统这片土地,在这片民间音乐的沃土上躬身实干,才能真正得到传统的滋养与熏陶。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紫禁城室内乐团对传统曲目的完美演绎还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呈现,都藏在他们踏向田野的脚步中。

△同西安鼓乐九旬传承人赵庚辰父子合影

△大浦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乐社

△学习民间艺术“皮影”

对当代音乐的探索,也让乐团与世界各国的音乐家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乐团成员们看来,“不拒任何风格,既是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中国器乐艺术,不刻意强调地域性与民族性,把充满个性拥有美妙声音的中国器乐置于更广域的当代实践中”,因此,乐团会积极委约国内外优秀的作曲家进行中国民族室内乐作品的创作,并与各国演奏家合作。据统计,与紫禁城室内乐团委约合作的国内作曲家有14位,国外作曲家有31位;如果按照国家数量统计,目前,乐团已经与波兰、美国等16个国家的作曲家有过合作,可以说,每一次的合作都是对民族室内乐探索的大胆尝试。国家大剧院特约乐评人美国作曲家Daniel Walker提及自己与紫禁城室内乐团的合作时说道:“他们用艺术实践和创意激情,承担起中国音乐文化使者的重任,出国巡演,他们会不懈地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民乐乐器;在国内演出,他们会努力向中国观众展示最新的音乐表达混搭风……与乐团合作的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民乐乐器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中华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那种探索未知、团结奋战、共同到达彼岸的热情,充分证明了艺术具有连通文化和不同方式的巨大力量。”

△与潮州音乐民间老艺人的合影

△学习演奏二股弦

如何加快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步伐,带着中国民族音乐走出“方言区”,紫禁城室内乐团与国外各大乐团、音乐学院的交流与合作便是又一有力证明。目前,紫禁城室内乐团委约原创现代室内乐作品15部,与俄罗斯国立安德列耶夫民族乐团合作作品4部、济金娜国立模范民族乐团合作作品3部,与新西兰合作作品7部,与美国柯蒂斯和新英格兰学院合作作品2部,与保加利亚合作作品2部,与波兰“华沙之秋—国际现代音乐节”合作作品8部,与塞尔维亚作曲家协会合作作品3部,与波兰玛利亚·波米亚诺夫斯卡五重奏乐团合作作品12部,与中东欧作曲家合作作品15部,其他改编作品17部。此外,建团至今仅参加国内外重大演出就多达68场,总数逾百场之多。孰不知,这些详实的数字背后是世界对中国音乐的接纳与喜爱,包含着乐团对民族室内乐的热情与殷切希望。正如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刘锡津会长为紫禁城室内乐团成立十周年的贺词,“创乐团育经典誉满华夏,出国门迎同行声播海外”。

△紫禁城乐团与陕西戏曲研究院合作排练

十年·远方

对于远方,大多数人会感到未知、迷茫与困惑。但对于紫禁城室内乐团而言,他们却有着十分的笃定、坦然、从容。十年前乐团初创,十年后的今日便是昨天的远方;十年后再回首,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早已是挂在身后的彩虹。十年的岁月中,因为彼此有了自然而然的浓厚情谊,有了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有了对民乐共同的艺术追求与信仰,有了不知不觉中便扛起的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才更加坚定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份自信未被时间清洗褪色,反而被时光打磨得彻底、通透。远方是何方虽不得而知,但他们一定知道,只要行进在民乐这条路上,前方便是永远的远方。

一 End 一

Hash:0d38d7e41d542a5c4f212ef13394a69b973fcca4

声明:此文由 国音艺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