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熊:宜兴紫砂发祥之地——枕山傍水的古南街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因为多年流连忘返,江老师对宜兴也是熟门熟路,下午稍晚时候又约着人急于返回,对于谢总一再地主之谊并不太过领情,所以本来应该郑重其事的古南街之行成为饭后百步的消食健康活动,有点草草逸笔匆匆忙忙。
其实,抵达时分已经让我们以前没来过的颇感惊喜了。
古南街,亦称蜀山旧街,位于蜀山脚下,紧挨蠡河。蜀山原名独山,北宋时宜兴的两个进士蒋之奇和单锡,与苏东坡同科且关系甚好,邀来宜兴游玩,因苏东坡游经此处思乡情切的一句“此山似蜀”而得名。蠡河的发源是江浙两省交际的茗岭山间无数溪涧的汇流,在宜兴的汤渡一带最终汇聚成河,前端叫“画溪”,穿流至蜀山后,最终流向太湖,因为传说归隐乡野的范蠡与西施闲情雅致曾泛舟于此而名之。
因之比典型江南水乡更具特色的是古南街不仅临水而且枕山,不太宽阔的蠡河竟然还在通航,大吨位的运输船只小心翼翼谨慎而缓慢的驶过,让人疑惑万一迎面而来再有船只如何交汇?也让我们一直自以为是的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稍稍有点汗颜;疑似的山寨版蜀山虽然只是个意思意思的土堆山丘高坡,江南一带但凡这类都自吹自擂神神道道誉之为山,也是草木茂盛,高高低低蜿蜿蜒蜒,作为古街背景有此一道独特映衬颇有几分绰约古风而且显得古意盎然。
其次,和很多有特色的地方有其名声卓著的特产一样,这里是因为明清以来宜兴紫砂陶瓷制作、生产、贸易的主要集散商埠,近现代的诸多制陶名家的原居地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此,明代初年制壶四大家之一的时大彬,第一个在蜀山开设了“陶斋”。清代史籍上记载的第一位制壶女艺人杨凤年,就生活在蜀山,堪称历史悠久的紫砂文化发源地。就像景德镇一样,宜兴也是几乎就是根老固实单打一的纯粹紫砂陶瓷,兴也由它衰也由它;而不像我们苏州刺绣玉器扇子核雕缂丝家具什么的等等眼花缭乱啰哩吧嗦花样经透了可以此消彼长地调花腔。
到宜兴不就是紫砂陶艺么,据说这里多多少少还大概模章保存了明清以来紫砂陶业制作、销售、运输的整体产业链和物质空间形态,某种意义上算得上是认识紫砂生产及其文化的重要历史场所,不管是研究探访还是有兴趣附庸风雅,到宜兴应该而且必须到此一游。待客之道这点谢总作为宜兴人做得绝对到位。
宜兴人对古南街的尊重是因为这儿是宜兴紫砂的发祥地:不仅是明中晚期至上世纪60年代风风火火风光无限的宜兴紫砂在这做在这卖,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一是蜀山的靠山吃山挖土制坯烧窑有柴,二是蠡河的水运通航交通运输便利,当然更因为还是代代相传紫砂艺术大师们的摇篮,使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渐渐名闻遐迩。传说旧时这里繁华异常,山上是泥与火心心相印的交融,山下是商贾云集坐而论道的买卖,川流不息,车水马龙;典型的明清江南古老街,街两边家家户户的建筑,均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有些人家的墙面也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那些烧坏的紫砂器皿砌成,或窄或宽的底楼店面商铺,自然平衡的临街风情临水风景,狭窄的街道和幽深的细弄,以及条石路、木拼门、格子窗、小商店,完整地传达着明清建筑群的风貌,延续着江南细雨般湿漉绵长的故事;
在这的住户不是从事紫砂制作和经营的就是为从事紫砂制作和经营的,清末民初,最兴盛时不过千儿八百来米长2-3米宽的街上集结了豫丰陶器行、福康陶器行、毛顺兴陶器行、立新陶器行、祥丰陶器行大小不等前店后坊的紫砂陶器店二百多家,鳞次栉比,营销各类紫砂的壶、盆、瓶、碗、罐等,明朝嘉庆年间,宜兴诗人王叔承在他的《荆溪杂曲》写道:“蜀山山下火开窑,青竹生烟翠石销。笑问山娃烧酒杓,沙坏可得似椰瓢。”生动贴切的繁华盛景;店铺林立的还有各类茶馆、布店、五金及小百货店,也是如出一辙的以家庭为中心,过着日复一日的日子,做着日日如常的买卖,相安无事,童叟无欺,与世无争,自给自足。枕着的蜀山山上是龙窑窑场,曾经依山而建的龙窑,先后有数十条之多,是明代至民国时期宜兴紫砂陶、均陶及其他日用陶生产的主要窑场;后来2005年的考古发掘,还出土了从晚明至清末的大量紫砂、均陶器件及窑具标本。傍着的蠡河时时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木船,有捞鱼捕蟹的渔民,有贩运蔬果的乡农,更多的则是陶瓷制品的运输船只,烧成的紫砂从蠡河码头启程进入太湖,然后运往全国各地。
这样的繁荣一直延续了近500年,此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和电炉烧制的改变,紫砂制作生产的大本营挪移到了丁山,这儿才渐渐地沉寂下来。1996年,宜兴市把古南街纳入了文保单位。
过去被誉为近代史上“壶宗”的顾景舟和任淦庭、朱可心等紫砂艺人栖身和从事劳动创作之所,门口都有标识,依旧保留有“顾景舟故居”、“吴云根故居”、“顾绍培旧居”、“季益顺旧居”等等,现在还撸撸刮刮夯泼浪当一塌刮子打从这些紫砂界如雷贯耳的大名家起一直到60-70后在宜兴但凡有名有姓有头有脸玩紫砂陶艺的主儿,林林总总都被冠之于旧居字样保留着,这些保留着的近现代众多紫砂名人的故居旧居、寓所、作坊和紫砂同业公会、陶工传习所、老字号店铺等,让人走在泛着鱼鳞光的石条路上,依然可以依稀感受到古南街的旧时风貌,也因此俨然成为紫砂爱好者的朝圣之地:紧闭的门,虚掩的窗,依着蜀山的墨绿山影,就着蠡河的汩汩水流,沿着曲曲折折的破旧屋檐,三步一家可以进去转转,五步一家不妨进去兜兜,诗意醇厚韵味绵延。
走马观花浮皮潦草的匆匆一游,到底意犹未尽,谢总不免遗憾地解释如果不是因为江老师急赤拉乌来煞不及急着回赶,完全可以在那些外表看着平淡无奇的旧屋里喝会茶聊聊天赏赏壶,和美丽的老板娘加个微信什么的······
Hash:f3f9547358cd44555867fd4ed9b0b0efdf491199
声明:此文由 作家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