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流”纪念馆里的巧遇

“锡流”往事之序篇

“锡流”纪念馆里的巧遇

文 /孙铮明

8 月1日,匡村中学旧址四合院里,开展了洛社镇“‘运河记忆’文化寻根之旅经典阅读行”匡村中学站活动 。活动有两个环节,首先由我带领小学员们参观旧址内的三个纪念馆:匡仲谋纪念馆、校史纪念馆、“锡流”纪念馆,并 作讲解;然后在“锡流”纪念馆旁的匡园大讲堂,进行退役军人“微党课”巡回宣讲活动,由“无锡好人”梅泾村委副书记张涛主讲。

活动前,我特意百度搜索“无锡好人张涛”,一篇题为《这位捐髓救人的洛社青年获评无锡好人啦》的文章介绍了他的事迹。他自 2008年起加盟洛社镇幸福义工总站,坚持做了10年志愿者工作,积小善成大善;2011起,他连续六年志愿献血,累计1800 毫升;作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2017年,他成为无锡市第45例惠山区第6例造血干细胞捐赠者。

为一群夏令营的小学生作讲解,对我来说,是一次有趣的体验。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事件等,你讲得再清晰,却无法得到回应,孩子们关注点不在于展览的内容,而在于展板的造型、装饰展板的物件。另外,展板前的空地,永远是一些淘气包嬉戏打闹的场所,最终,他们似乎成了主角,我这个讲解员,成了被忽略的角色。

讲解完“锡流”纪念馆,学员们去隔壁的“匡村大讲堂”准备听讲,我悻悻然,便主动为馆内等待孩子们静堂的工作人员讲解起来。我们站在一位叫“沈啸森”的锡流成员展板前,一个身穿迷彩的小伙子看到“沈啸森”的名字,吃了一惊,对我说道:“想不到你们这里也有沈啸森。他还健在,今年 102岁了,他家就在苏州金鸡湖边,去年我们村委去他家拜访过。”

听了小伙子的话,我更是大吃一惊。对沈啸森,我的了解一直只是停留在展板的介绍上。他是溧阳人,1937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参加“溧阳青年抗日服务团”,同年11月底,随“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简称“锡流”)撤离溧阳,经芜湖安庆九江,到达南昌新四军办事处。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至浙江衢州永嘉永康等地做秘密工作。1942年2月返回溧阳,曾任溧阳城区区长、溧阳县武工队长、中共茅山工委秘书兼机关党支部书记等职。1949年4月渡江南下后,先后担任常州军管会秘书、江阴县委书记、昆山县委书记、苏州行政公署副专员等职。1985年12月离休。

我指着沈啸森展板旁边的程兰芬照片告诉小伙子:“我们只知道这个程兰芬还健在,你看, 1922年出生,是年纪最小的锡流成员,当时还是初二学生, 1980年在无锡县文教局长任上离休,现住在无锡周山浜,前年我们去探望过她。我们认为程兰芬是唯一健在的锡流成员,想不到这个沈啸森也健在。”

“是的,他身体还很好,只是耳朵完全听不见了,交流起来可能有困难。不过,我们去他家主要是探望他的妻子李翊华。”小伙子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微信,给我看相关图文资料。李翊华, 1923年出生在无锡县梅泾乡, 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在梅泾乡做群众工作,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梅泾乡第一位共产党员,第一位党支部书记。由于叛徒出卖,她离开梅泾乡赴苏北解放区继续参加革命工作。手机里还有一段李翊华的视频,讲述她的家世以及 1939年投奔下沙家浜新四军和在梅泾的革命活动情况。

视频刚看了一小段,活动主持人走过来,对小伙子说:“张书记,微党课宣讲开始了,你过去吧。”我这才意识到,眼前的小伙子就是张涛。他应了一声“马上过去。”便毫不设防把手机往 我手里一送,说了声:“视频挺长的,你自己看吧。”便去隔壁给小朋友讲课了。

我等张涛讲完课,便把手机还给他,这时,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我感慨,有了他的故事,历史不再是图文资料的固化,而变得具体可感,联通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他深表认同,并给我讲自己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沈啸森夫妇与梅泾的渊源,讲探望他们的相关细节,由此扩展到梅泾的革命斗争史以及历史文化,甚至还提及自己一个隐秘的愿望——建立梅泾的村史馆…… 在纪念馆门前我们互换了角色,他由聆听者变成讲解者,我由讲解者变成了聆听者。

送走了张涛书记,我又走进“锡流”纪念馆,浏览了一遍展板资料 。认识了张涛,知道了沈啸森夫妇,在我眼里,纪念馆里这些人物影像资料,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

也许,我可以换个角度来讲述“锡流”往事。

Hash:b65e82a623f6f6ae948033b8bcd1ad20abed2c24

声明:此文由 孙家小窝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