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 || 走进惠山,走近泥人

以手编织着时光

温柔磨亮了沧桑

偋息在凝望的语境

今夕是何夕

传承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

——冯骥才

2017年10月26日下午一点半,在至善学院秘书长吴亚雯老师的带领下,10名至善学子来到惠山古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传承人池志坚老师的工作室体验惠山泥人的制作过程。

首先,池老师分发了泥人制作的原材料——泥土。据他介绍,捏泥人的土都来自惠山脚下水稻田。“惠山的泥土好,自然,纯粹,没有杂物。”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有很强的可塑性。

随后,池老师开始示范揉搓。他说,制作泥人的人常常在最开始捏土的过程中想象完成品的模样,在设想的过程中,泥人一步一步成型,最终成为可供观赏的作品。而对于第一次接触泥人制作的我们来说,在较为紧张的时间内,自己设计造型并完成制作实在不易,于是老师选择了惠山泥人的典型形象福娃,通过分步讲解并示范的方式带领我们共同进行泥人的创作。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讲起惠山泥人作为传统工艺美术品与其他地方性工艺品相比的特殊性。它叫做“惠山泥人”,不叫“无锡泥人”,是从惠山脚下而起,由人细心揉搓雕塑,无需烧铸,是自然风干,展现它最原始的粗朴中见精细的美。

池老师说,每个匠人都是在练习中不断进步的。从生涩到娴熟,中间要经历大量的失败和重新再来。而一件作品的产生,也需要不断的尝试,也会经历无数次的推倒重来和细致修改。老师又说,最开始制作泥人的农民,哪里有技法和经验,只是把挖来的泥土捏成他心目中孩童的模样,而最终它演变成为经典的“大福”形象。那个农民或许称不上是艺术家,他只是把他对于生活的理解、体验以及质朴真诚的热爱融入到泥人中。

同学们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池老师逐一进行了修改和加固。老师认为我们的作品不能简单地评价为哪个好、哪个糟糕,每一个福娃都是独一无二的,融进了每个同学的个人特色。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带回了学校作为纪念,部分同学带走了老师赠送的惠山泥土。

▽▽▽

这一次惠山泥人制作体验,对于同学们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

这不仅仅是一次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的机会,同时也是让我们站在创作者的角度上来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

我想捏塑泥人不仅仅是创作工艺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到一个艺术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见到一种文化的过去和未来,也见到我们自己在非遗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微小却有力,似星火可燎原。

文稿来源毛佳倩

图片来源尉子鹏

图文编辑于欣赫

Hash:f24b2165b71487e8fe53b8f016c03287b7194d37

声明:此文由 江南至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