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 面向社会:南京大学筹建“综合”博物馆

定位于学术研究与教育机构的高校博物馆构成了近现代大学文化景观,彰显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但其中也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博物馆较多是依托某一专业的研究,形成了诸如自然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细分专业的博物馆。

南京大学原有考古艺术博物馆,是江苏省首家高校博物馆,馆内收藏展示了南京大学近百年来收集、获赠和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各时代各类文物、金石拓本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与收藏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物藏品的逐年增加,面积约2600平方米的南大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已无法满足藏品保管和陈列需要,更难以实施更新陈列设计、增加展览内容等活动。同时,除了文物藏品,南大历年收藏积累的大量地质和生物标本化石、古籍和名家手稿、现当代书画艺术作品等文化资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新建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迫在眉睫。

为了整合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南京大学将建设一个综合性博物馆,整合古代文物、古生物化石、动植物标本、古籍、现代书法绘画艺术品等资源,,建立综合性博物馆。据主持工作的史梅副馆长介绍,南大在筹建综合博物馆,整合分散在各个院系、各部门的藏品,集中展示,集中管理,完整地体现南大的文化传承。而且这一高校博物馆将主动敞开大门,对社会大众开放参观。

博物馆外景图

★ 藏品来源与发展历史★

据史梅介绍,现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早期藏品,实际上是来源于原金陵大学和原中央大学的早期收藏,金陵大学藏品主要来源于传教士福开森的私人收藏,数量可观,包括商周青铜器、殷墟甲骨、古书画和古陶瓷等;原中央大学主要来源于教师收藏和考古出土。

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的文学院和史学系即开始收藏殷墟甲骨,中央大学图书馆亦收藏有金石拓本和名人书法等文物。

此后,商承祚、胡小石、李小缘、刘铭恕、徐益棠等人,在抗战时期战火纷飞的年代,抑或在经济困难的时期,竭心尽力地抢救和收集着各类文物,使得征集、收购到的陶瓷、金石拓本等珍贵文物不至于被破坏。

1952年,金陵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并,藏品全部集中到南京大学,此后几十年间,考古发掘和教师、校友、社会捐赠成为学校藏品的主要来源。

1950年,在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小石的倡议下,成立了南京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入藏文物有千余件两校合并后,文物均集中于南京大学图书馆保管,登记的文物总数有5000余件。

1970年起,原存于学校图书馆的文物全部移交于历史系文物室保管,文物的总数已近万件,金石拓本2万余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大学扩建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古代遗址,出土的文物成为了重要藏品来源,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时代北阴阳营遗址和东晋大墓。此外在南京大学考古系在南京、镇江等地考古发掘资料也是重要的藏品。现代书画、艺术品则是主要通过南京大学的教师、校友和社会捐赠。

左上;四川出土的汉代文物与唐宋窑址出土文物

右上: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文物

左下:宁镇地区及本校出土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

右下:学校收藏的甲骨、碑帖和玉册

★ 建成开馆★

2002年5月,凝聚了南京大学几代人的毕生之心血,收藏各类文物九千余件,拓本两万多件的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馆。博物馆展陈上,打破了通史陈列的模式,按照南大馆藏文物的分类、来源等不同特点进行展出,将它们分别陈列在北阴阳营遗址、北园东晋大墓、长沙楚汉文物、四川汉代文物等16个主题展区中。其中在南大考古博物馆入门处的北阴阳营史前遗址出土物和北园东晋大墓出土物是南大师生在南大校园里发掘出的文物。

馆藏文物当中,小克鼎是福开森捐赠品中最为珍贵的一件西周青铜器。克鼎原为一套,计有大鼎1件、小鼎7件,是西周孝王时期的青铜礼器,因其规格上的差别,便分别被称作“大克鼎”和“小克鼎”。大克鼎与其中一件小克鼎现藏上海博物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而南大的这件小克鼎,带有铭文70余字,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堪称南大博物馆中最具分量的一件西周青铜器。

同时,其它种类的藏品数量也相当可观,且其中不乏珍品。如宋拓本《大观帖》第六卷便是馆藏碑帖中之翘楚。这套法帖是当年宋徽宗利用内府珍藏的前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命人摩勒上石之后的一个宋拓本。原本共十卷,南大收藏的是第六卷的大部分,计有22页之多。其他残存的几卷则分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南唐王齐翰的《勘书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国内唯一可以确认的五代画作。画面上钤有南唐国主李煜的“建业文房之印”,留有宋徽宗赵佶的两处“瘦金书”题字、卷后还有宋代著名文人苏东坡、苏子由兄弟和王晋卿的题跋,以及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等人的题跋,所以极为珍贵。

小克鼎

南唐王齐翰《勘书图》(又名《挑耳图》)

馆藏文物之丰富、陈列布展之精美也使得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于2003年9月获得了"2001-2002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的提名奖,成为入围此次评选的唯一一所高校博物馆。

★ 新馆筹建★

南京大学博物馆已正式筹建综合性高校新馆,这种新型综合性高校博物馆的建成将为高校博物馆定位带来更多转变。

首先是改变这种“言传身教”的单向学术研究方式,高校博物馆建立的初衷,就是依托于学校科研教学优势,为高校师生服务。史梅也认为,学术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交流互动当中,尤其是学科之间的沟通。原有的高校专业性博物馆,受众面窄,达不到交流互动的效果,而新型综合高校博物馆则将资源更好的统筹起来,达到多学科融会贯通。

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通过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建立起与师生学术交流方面沟通的桥梁。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为学生带来实物感观的教学资源,并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对于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的重要性更是不可置否。由此,这种被动变主动,单向变多向的开放性战略,将更大限度的发挥高校博物馆的作用,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次,高校博物馆作为学校的“名片”将全方位展现出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高校博物馆依托于学校,立足于学校,它在大学文化环境中得到建设和发展,而先进文化则是引导大学博物馆建设的关键因素。博物馆的策划、设计、研究等实质上又是进一步研究学习、宣传、实践先进的大学文化的过程。综合性高校博物馆在整合了学校现有的文物资源后,这种优秀的资源载体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校教学资源的完善、学生素养的提高。而博物馆将作为高校的“窗口”,提升高校的社会地位,提高高校社会声誉。

当今的西方高校博物馆更多的在质的方面呈现出提升趋势,博物馆展览更为综合全面,研究领域拓展广泛,并能与社会其他博物馆建立一定的对应关系。服务对象既包含校园内的师生群体,也走向了校园外的社区民众。这一发展趋势使得统筹资源办理综合型高校博物馆似乎成为了我国高校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一大态势。

目前,高校博物馆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社会认证的力度不够也导致高校博物馆发展滞后。而综合性高校博物馆以将会打破学校“围墙”的阻隔,肩负起与公共博物馆相似的社会教育职责,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发生质的转变,这无疑会提升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地位,也将为社会形博物馆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博物馆只有资源整合后,才能更好的吸引社会公众,使高校博物馆真正走入社会。综合型高校博物馆将会以其独有的资源优势获得社会和经济两方面的收益,这也是单一的专业型高校博物馆所达不到的效果。

这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渗透的高校综合型博物馆将在社会上发挥它更大的作用,相信这将会在建成的南京大学博物馆得到证实。我们也期待高校博物馆提高展示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对外宣传与开放的力度,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作者:W

编辑:City

相关链接:

Hash:dcc2fed7e14ea071c5fe127634b59d2f4695346c

声明:此文由 弘博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