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 | 润园书院“解放后的南京”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访南京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当下,我等南审青年理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进党史,了解党史,学习党史,担负起作为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勤勉上进,忠于党,忠于国家。站在百年之际的此时,回首这一百年辛苦历程,有许许多多的时刻在熠熠闪光,“金陵城”这座充满古韵的城市在这百年征程中却也是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解放后的南京”社会实践小分队针对这百年中解放后的这段时期进行了探索,对政府和国家在解放后对革命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2021年7月9日,润园书院“解放后的南京”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南京国立美术馆旧址,在这里,他们会切身感受这座经历过战争风雨的建筑在党和国家的保护与修复下而呈现出的那份厚重感。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民族精神的演绎与传承,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这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在不断地滋养和鼓舞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本次打卡的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是今江苏省美术馆的前身,于1936年建成,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美术馆,代表着中国美术馆事业的正式开始。其1937举办的“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在20世纪是筹备委员会和审查委员艺术身份最显赫、参展艺术家作品分量最重、规模最大的一次。

1937年日本侵占南京后,一切美术活动被迫停止,国立美术馆也因此进入了休眠状态。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因此,这座建筑也一直在被挪作他用。终于,江苏省人民政府在解放时期重新唤醒了这座沉睡的建筑。

来到国立美术馆旧址门口,我们可以看到主楼建筑四层,立面呈“山”字形,尽管历经80年的风风雨雨,依旧气派、典雅。在外部环境和外立面的修复上仍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历史沧桑感和艺术美感的碰撞。本着“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馆内对安保系统和配电房进行升级改造,功能、设备、建筑装饰均达到现代展厅标志。

国立美术陈列馆共三个大展厅四个小展厅,我们参观了江苏省美术馆藏木刻版画研究展。

经过一天的参观,小分队了解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领悟其中所展现出来的民族个性。进一步深入了解在解放时期国家政府对其做出的具体的修复保护措施,及在此之后的几十年的修缮措施,感受国家对革命性建筑的重视与保护。

文案来源 | 陆旻 丁佳慧

图片来源 | 梁兴龙 秦子恒 张锋豪 房靖博 刘圆

责任编辑 | 曹心羽

审校 | 曹心羽

审核人 | 杨放敏 张珺

Hash:0dc3dbfb27e43f3b962a4d3a980bc00f0f476c5a

声明:此文由 大珠小珠落玉盘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