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永平堡:终结羌汉之争的明代堡垒群

【编者按】永平堡坐落在开坪乡永安村,它是这一处明代军事城堡群的统称,由位于开坪乡三面山山麓、山腰、山顶的下城、中城和上城组成,驻军最多时达9000余人,其遗址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永平堡下城位于当地人称的牛背梁上,呈长方形,残墙高度仍有好几米。其东西墙长75米,南墙长47米,北墙长41米。墙体用粗加工条石垒砌,以碎石泥土填心。东西面各开一道城门,如今仅有东门保存较为完整。

图为永平堡关押男犯的监狱。

图为永平堡的城墙。

图为永平堡明代松潘总兵巡行驻地遗址。

四川北川县开坪乡的永平堡,是迄今发现的我国西南地区遗存面积最大也最为完整的明代军事堡垒群。

在永平堡以西以北,是历史上称为“白草番”的羌人的地盘,它地处汉人实际控制地的最前沿,是我国羌汉民族之间在特定的那一段历史时期里,从对立、磨擦、争斗,到和解、融合、发展的见证者。

古堡犹在

从北川县禹里镇逆白草河而上,经开坪直通片口的县道,远在明代乃至汉唐,已经是东边的安(县)绵(阳)通往西边的松(潘)茂(县)的必经之道,也是成都平原西入松茂的主道之一,古称永平路,又称白草路。在当时,此道虽“羊肠一线,马不列行,车不方轨”(据《龙安府志》《石泉县志》),却是朝廷对松茂驻防军队进行军事补给的生命线,是汉、羌、土蕃贸易往来的交通线,也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南支线。而开坪,则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元代相对安宁)朝廷与当地土著争夺的焦点。

永平堡坐落在开坪乡永安村,它是这一处明代军事城堡群的统称,由位于开坪乡三面山山麓、山腰、山顶的下城、中城和上城组成,驻军最多时达9000余人,其遗址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

永平堡下城位于当地人称的牛背梁上,呈长方形,残墙高度仍有好几米。其东西墙长75米,南墙长47米,北墙长41米。墙体用粗加工条石垒砌,以碎石泥土填心。东西面各开一道城门,如今仅有东门保存较为完整。

据《四川通志·名宦传》载:早在松潘总兵何卿平定白草羌之乱之前的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都御史宋沧曾经“西平白草”,并在今开坪乡的大鱼口和麂子坪,分别筑平番堡和赤土堡,留兵守之。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数千白羌人突袭并攻占了平番堡,且俘获平番堡提督指挥邱仁及所属的数百名明军。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身负朝廷重任的松潘总兵何卿集结3.7万大军,欲分别从从龙州(今松潘及江油一部)、石泉(今北川)、坝底(今北川坝底镇)三路围剿征伐白草、青片之前,先遣一千精兵修筑了永平堡下城。平定“白草番乱”后,才继续修筑了中城和上城以及周围的九墩。

中城雄风

上行两三公里,一个残缺的城门及顺山势向上而筑的城墙出现在正前方。这,便是永平堡中城东城门。

东城门前崖壁上有一坍塌处,一截约断面20多厘米见方的石质引水道出现在我眼前。村民告诉我,由于中城内没有水塘,守城明军将士的生活用水,全靠这条隐埋在崖壁上的管道,从三面山山顶的上城附近引水。

中城作为明军的指挥和防御中心,是精心选址,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中城的原址,就曾经是饱经惨烈战阵的剽悍的蒙古人的都元帅府。在这一处天然的险地,何卿率明军竟又修筑了内外两道城墙。

从高处俯视,整座中城城墙构成“回”字形。其外墙全长近600米,高10余米,宽8米。外墙的东、西方向各开一道门,如今西门已毁,东门尚存。

进外墙东城门后10多米远处,便是内城墙的东城门。在两道门之间的右侧,是一块荒草沒顶的面积约百余平方米的方形空地,形如瓮城却又不当道。我向当地村民咨询后,方知这是当年的一座监狱。这监狱并未分隔出若干小间,因此出于人性化考虑,只关押女犯。关押男犯的监狱在西城门附近,面积约两百平方米。

走过第二道东门,便进入了内城。街道的左边,一处底部宽达67米的由粗大的石条砌成的台阶映入眼帘。台阶共24级,由下向上逐级收窄,顶部的一级宽1.5米。这通高7米的台阶,令人顿生凛然威严之感。果然,台阶之上是一平台,这便是当年松潘总兵巡行驻地,当地人称松潘正堂衙门。伫立外城墙的马道放眼望去,城墙的雉堞已被铲平,北城墙最西端转角处,角楼(炮台)荡然无存,只留下高于马道的基础。城内,从低到高垒砌了数道堡坎,每道堡坎的坝子上,布置有兵营、校场、指挥台等。如此这般,即便来犯者破城而入,守军仍可凭借一道道几米高的堡坎,作最后的抵御。

何公不死

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永平堡,何公生祠碑是其最重要的文物之一。所谓生祠,即为当时尚在人世的人物修祠立碑,这在历朝历代都少见,在北川更是仅此一例。何公,便是威震白草河流域的松潘总兵何卿。

何公生祠碑高2.5米、宽1.8米,用一整块页岩錾凿而成,碑面呈古铜色,左下方已剥落了一大块,碑面其它地方因风雨侵蚀,碑文漫漶难以逐句辨认,但其中立于“驱数万之兵深入羌地”“朝夕瞻仰,其庶乎系边人之永思”“嘉靖二十六年”等语句完整。所幸碑额“何公生祠碑”五字十分清晰。

享此殊荣的何卿,在平定“白草番乱”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政治素质和军事才能。他针对崇山峻岭中大部队难以展开的现实,从原计划动用的3万多人中仅选9000余名骁勇精壮者,强化操练备战。走马岭一战,何卿取得了彻底胜利,“讨擒渠恶数人,俘斩970余级,克营寨47座,毁碉房4800座,获马牛器械储积无算”。征战结束善后之时,他仅将为数甚少的头领处斩,并未滥杀无辜,又让白草羌自守其土,自选寨主,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此后,为使这一方天地长治久安,何卿又遍设关、堡、墩、台等军事设施,扼住白草羌进出的通道

自何卿重创白草河、青片河流域的白草羌之后,当地汉人在经商与生活有了安全保障,何卿也成为当地汉人心目中的拯世英雄。正是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走马岭明军的大胜和永平堡军事堡垒群的建成,剧烈动荡的川西北白草河青片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便成为“白草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到明代后期,“白草番民卖刀买犊”,渐成顺民,官与民的军事对抗逐渐减少。到清代时期,统治者对羌、藏民族实行以抚化为主的政策,自建成以来威震一方百年未被攻陷的永平堡及周边的关、堡,逐渐失去军事意义。 (华西都市报;马恒健 文/图)

Hash:d89ff6e6ac4206d5d2ed7d6a3e16a1e35529b5fa

声明:此文由 搜狐历史_discar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