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师钓鱼时的偶然发现,改写了泰州地区的“人类简史”⋯⋯

泰州地区有多大岁数?1991年在兴化林湖乡发现的“南荡文化”给出的答案是4000多岁。

而10年前,一位酷爱研究地方文史老师的“异想天开”,撬开了影山头古文化遗址,将泰州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又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即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中晚期。

影山头遗址

影山头遗址 位于兴化市林湖乡魏庄西村东南一公里许的白涂河北岸,东接东塘港河,北依古鲫鱼湖,西枕古卫庄港(现名魏庄港),距兴化城区20公里,遗址呈“回”字形,内中18亩大小的尹家垛,像一座“方城”,四周由两道类似“护城河”的外壕和一条长圪“护卫”着。(圪,读gē,土丘的俗称)

麋鹿化石

撬开深埋6000多年的秘密

遗址发现者黄书胜

一次不经意的好奇,一次大胆的猜测和探寻,也许会改变历史。

2006年7月的一个下午,兴化市林湖乡中心校教师黄书胜在影山头西侧的河边钓鱼时,来到附近施松寿老人家中避雨。闲谈中,施松寿拿出一块在影山头长圪上捡到的‘龙骨’,告诉黄书胜,村里人用这种骨头磨成粉当止血的药。

村里所谓的“龙骨”

“这哪里是‘龙骨’,分明是麋鹿角的化石。”好奇的黄书胜来到影山头周边仔细地搜寻起来,陆续发现了更多的“龙骨”和陶釜、陶甑、陶盆、陶罐的残片,碎陶片上还分别刻有水波纹、绳纹、鱼网纹等10多种图案。

联想起林湖乡1991年曾发现过南荡文化遗址,黄书胜猛然冒出一个大胆的念头:“这里古遗存面积颇大,文物样本有别于南荡,会不会是比南荡遗址年代更早的新遗址?”

石头陶片

讲述水乡6000年前的文明

决心要把这个事情弄清楚的黄书胜,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常常围着影山头的角角落落转悠。

随后,陆续发现人为打磨痕迹的石刀和石凿,石钺的残片以及骨针、骨镞、骨锥,麋鹿等动物骨角化石、海洋生物化石,为我们拉开了水乡远古文明帷幕的一角。

麋鹿骨上的文字

影山头红衣陶

陶纺轮

石钺残片、骨簇、陶纺轮

散热穿孔陶鼎足

专家们认定,影山头遗址距今6000多年,上限在新石器文化中晚期,下限不晚于汉代,是目前江淮地区已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江淮东部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也是目前泰州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目前,遗址除南部裸露,其余大部分仍埋在东、北、西方向的大片农田下,尚未探明。

影山头遗址

填补里下河考古研究空白

◎2008年1月, 专家们初步认定影山头遗址是新石器中晚期江淮东部地区濒临黄海的一个独特的原始文化类型,填补里下河地区考古研究的更多空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2009年11月,“中国史学30年高层论坛” 首次将影山头遗址定性为江苏改革开放以来考古新成果与新发现之一。

◎2010年1月18日,影山头遗址被评为“江苏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

◎2011年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的评选结果揭晓,兴化林湖乡境内的影山头文化遗址榜上有名。

隐身菜花中的影山头遗址

知道多些

影山头的由来

“影山头”这一古老的地名不知叫了多少年,但名字的真正写法谁也说不清。

早在1993年,黄书胜在校对《魏庄史记》的书稿时,就曾依据村民的习惯叫法,提出过将初稿中的“阴山头”改用“隐山头”或“引山头”。但一些老同志认为,影山头脚下是埋葬魏庄历代无地群众的乱坟地,还是用“阴山头”的好。所以,《魏庄史记》在出版时采用了“阴山头”一名。

直到2006年底,为修改一篇中国水浒学会催要的论文,黄书胜到影山头附近的东丁村走访施耐庵先生后裔时得知,兴化古时候有两座“影山”,数魏庄的影山最高、最大,所以唤作“影山头”。

兴化《顾氏家谱》记载,吴公湖西岸元代顾六三墓旁有座“影山”;《泰州志》安丰有影山、刘庄有紫云山、草埝有望海山,均系前人为避灾观潮垒土而成的,都是概念化的地名。

文献资料和来自地下的信息显示,林湖的影山形成时间最早,有可能是史前某个部落集居地中的标志性大土山。况且,古老林湖民歌里有不少反复咏叹的衬词,如“阿里圪上哉”、“圪里圪挡哉”、“圪离圪三垛”等,都与影山头遗址的地貌特征对得上号。所以,村民将其唤作“影山头”是有一点道理的。

来源:泰州发布

Hash:846691d15b3fdcf7515f1abc57e5e5e5489cb027

声明:此文由 泰州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