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磐安:一座文化特色馆点亮一个村

游客们正在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的儒学馆体验。

磐安县方前镇茶潭村戏服馆一景。

随着乡村旅游进入新阶段,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愈发凸显。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不简单满足于青山绿水,而是希望通过走读乡村,体验这里的风土人情,融入这里的文脉肌理,让走过的每个村,都成为一份独特的记忆。

安县地处浙江中部的大盘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生态环境十分出众。最近,记者在当地走访发现,眼下,很多村里都有一座乡村特色馆。尽管面积不大,装修不华,所列物品也多寻常,但论个性别具匠心,几乎代表和浓缩了当地文化,令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据了解,作为非遗大县,磐安共有710个项目,其中列入县级以上名录的就有138项。两年多来,当地仅投入了380万元,就先后建成了35座乡村特色馆。如今,这些馆如同一颗颗明珠,点亮了藏在深闺人未知的非遗文化,也点亮了一个个山里乡村的美丽经济

一馆一特色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这是每逢春节元宵之时的磐安城乡一景,言说的正是五彩斑斓的宫灯双峰乡盛产竹子,这里被誉为“竹宫灯之乡”。20多年前,当时,双峰宫灯厂做了两盏8米高的大红宫灯,挂到了天安门城楼上,磐安宫灯由此名扬天下。

实际上,发轫于北宋年间的磐安宫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一盏外表华丽的宫灯,包含了竹木雕刻书画剪纸、中国结、流苏等多种元素,造型有八角、六角、四角等,前后需经十几道流程,制作十分复杂。

走进位于双峰乡大皿村的宫灯馆内,只见各色宫灯争奇斗艳,数百种风格各放异彩,令人眼花缭乱。与许多传统非遗项目一样,磐安宫灯也面临着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但好在有这样一个馆,为宫灯留住了时间和舞台。让人欣慰的是,这几年,随着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县里不少宫灯企业逐渐走出困境,产品亮相各大展会。

大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儒家古文化村落,散落村中的老建筑群间,除了宫灯馆,还有另外5座特色馆:磐安心意馆、美术馆、农耕馆、计量博物馆小吃馆。以计量博物馆为例,小小两三间房里,从戥秤、铜权,再到游标卡尺、民用三表,百余件器具按时间脉络逐一排列。有生活中常见的,也有闻所未闻的,仿佛打开了新世界。

记者发现,磐安的每个特色馆都有着自己的主题,基本都围绕当地非遗展开,因此既是传承基地,也是展示窗口。磐安炼火是一项具有神秘地域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是古代“祓除”习俗的遗存。如今,在双峰乡东坑村的炼火馆内,通过图文、实物、声光电等,人们可以一览其前世今生。

玉峰村的大鼓文化馆、方山村的婚俗馆、下村村的脸谱馆、黄岩前村的印染馆、民范村的土酒文化馆……尽管由于时间原因,记者未能一一踏足这些馆,但光听名字,就令人心生向往,畅享无穷。

小钱办大事

从土建、布展,再到日常运营,一般来说,单个展览馆的成本就得百十来万。两年多,磐安建了35座乡村特色馆,为何才花了350万元?原来,在建设过程中,磐安倡导将特色馆纳入到农村文化礼堂中,一来场地有保障,二则有专人打理,还能让文化礼堂更具内涵。

仁川镇方山村是磐安人口最多的村庄之一,过去也是出了名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起初,方山村本有个文化礼堂,但空间小、楼层高,导致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两年前,村里决定将礼堂迁至大会堂,再利用原有的校舍建乡村特色馆。作为文化礼堂的管理员,杨玉良领下了这个任务。

为了节约成本,村里不找设计单位、不找广告公司。展陈摆件哪里来?村干部带头捐出古家具、老农具,很多百姓见状后,也纷纷搬出了压箱底的宝贝;劳力谁出?自己能干的自己干,全都是志愿劳动,男的干重活,妇女做细活。仅用了6万块钱,两个月后,婚俗馆和农耕馆便呱呱落地。

现如今,作为村干部的杨玉良更忙了。不仅要处理村庄事务,平日里还得组织文化活动,而最让他得意的事情是,节假日里游客多了,担任义务讲解员。讲村里的红色故事,讲千工床的制作工艺,讲犁、耙、锄的不同用处,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却依然激情澎湃。

因为有人,很多特色馆能大门常开,生气满满。尖山镇的尖山社区有个乡愁记忆馆,房子是供销社的,之前闲置了20多年,一度濒临倒塌。现在,经过修缮后,摇身一变成了当地农家乐民宿业态的最佳拍档,很多人专门来此寻找乡愁。

59岁的周东尧便是乡愁记忆馆的“馆长”,介绍起展品,同样感染力十足。一盏灯,从古代照明说到煤油灯、桐油灯;一件衣服,从扎花机开讲,一路介绍弹花机、纺车、纺絮小叶车……移步至一架八卦算盘案,更是里里外外道了个遍。

据了解,这个馆虽然改建成本不低,但大多由小城镇建设项目资金“买单”,几百件展品则由当地的收藏爱好者张小宝提供,周东尧原本就负责村里的文化活动,也无需多少工资支出,因此基本没花多少钱,便办得有声有色。

人气“聚宝盆

方前镇爱做戏、喜看戏,方圆百里那是出了名,不仅戏迷多,戏骨也多。几年前,全省十大城市戏曲演唱联赛落地于此,方前“戏迷小镇”的名头更加声名远播。这不,近几年里,方前村、下村、茶潭村相继建起了戏曲、器乐、脸谱、戏服展示馆,人气更旺了。

过去,说起展览,人们总习惯于城市的美术馆、大剧院,如今,在磐安旮旯角的山村里,举办“文艺汇演”蔚然成风。自从“戏迷小镇”走红后,圈内戏粉们常闻风而动,方前也由此成了大伙的大本营。听戏曲、观戏服、品小吃,这是很多人驾车远行的动力。

书法原是读书人的活计,但玉山镇林宅村,一批农民也开始握起毛笔,令人刮目相看。这与当地文脉密不可分,林宅自古崇文兴武,素有雅好书法、悬挂书画之传统。时至今日,村里尚有数十名村民在务农之余,潜心砚田,乐此不疲。

两年前,林宅村书画馆正式开门迎客。如今,村里的书画社队伍愈发庞大,而且年年举办书画赛,引得不少人来此切磋技艺、交流心得。今天,乡村旅游竞争日益激烈,林宅反倒找到了差异化优势,牢牢锁定书画界,不仅站稳脚跟,还拥有一席之地。

记者发现,每个特色馆就如同一座文化地标,让尽管生态出众却并不独一无二的乡村,找到了各自的拿手好戏,尤其在聚集人气上颇有章法,继而衍生出的则是一条条美丽经济的特色道路

双溪傅宅村,樱花文化馆让大家领略樱花的大千世界;在玉山古茶场所在的马塘村茶文化博物馆诉说着千年产茶史;在新渥镇宅口村,中药材特色馆尽显“江南药乡”的神奇;在盘峰乡榉溪村儒学馆,处处透露着儒家的巧思与内涵……因为与产业命运与共,有了特色馆,“文化软实力”变身“经济硬指标”,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整个磐安县的乡村旅游人数达到223万人,实现总收入2亿元。尽管未能有数据可以验证30多座乡村特色馆为当地旅游经济带来的直接效应,但每逢节假日,通过各个馆内驻足的人群,足以发现在“两山”转化中乡村特色馆的文化力量。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Hash:c714e5fb448a33f1f84d64d4d56e6811125d7291

声明:此文由 文化旅游观察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