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宗溯源弘扬礼乐文化

天地是万物的本源,先祖是族类的本源,父母是人类的本源!

敬先祖如天、地、神、佛等同一体地礼乐叩拜,代代相循。祭祀天地,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祖先,尽孝感恩;列祖列宗“在天之灵”,时时刻刻都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世子孙。尘世的族人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先祖的庇护和保佑。

吾族陈氏入闽始祖坎公千郎,生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公元九百零七年随闽王王审知入闽,任梁三司左丞旨正字。查家谱:长乐江田、福清建瓯闽清各大祠堂尤溪樟湖、天堂等均记载,同其严父熹公(受祖荫封晋国公)封爵。千郎公入闽,先居福州省南大义(即兰埔镇),后居闽清小溪源。娶李郑氏,育有七子,分布于闽清安仁溪,福州省南大义,永泰沙县,尤溪等地,晚年同其三子柄公迁居闽清际上。柄公精通天文地理,在闽清择地发祥!

熹公生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卒于五代梁太祖干化二年(公元912年),享寿七十岁。熹公生三子:长藻公,次夔公,三千郎公。兄弟各分迁他地,长藻公为江南陈以建瓯(古建州),闽南,福州下渡,厦门等地为谋生计子孙繁衍;次夔公迁福清新丰里南阳村为南阳陈,以福清,长乐江田等地谋生计子孙繁衍。

千郎公卒于 梁五代龙德元年(公元921年),享寿五十七岁。熹公安息之佳穴,为三溪崇福寺后山,形为金钟吊梁。千郎公迁葬三溪狮形山又叫金交椅,观音坐座命名为陈墓洋。自唐至今已有千多年,先祖择定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后世子子孙孙祭拜熹公,千郎公祖灵之日!

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都与父母息息相通,与祖先绵延相连。祭祖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盛而不衰,无不得益于不忘祖宗之德,慎终追远。年代久远的祖先我们当记,在堂父母更须孝敬矣。

或许我们青年,先祖的身影在我们记忆中不再清晰,可每逢春秋佳节,我们如约祭祖,为吾族追夲溯源之仪式,年复一年,从不改变。先祖之潜德幽光,永泽后人,薪火相传,世代弥久。

因得地佳穴风水庇佑发祥之地,再有际上鳯凰山下居住祖屋显现出地灵人杰。传六代贤豪辈出,祖先兄弟共五人,长深道,次祥道,三安道,四旸道,五从道,先有祥道公生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卒于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陈旸公生于北宋熙宁元年(戊申:公元1068年)四月十二日丑时,卒于南宋建炎二年(戊申,公元1128年)三月初一。享寿六十一岁,兄弟二人为御前同堂拜丞称相,耀我先祖门风,声传佳话:一门七进士,五子四登科。大儒朱子题句:棣萼一堂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门庭光耀,由古迄今!为追源溯本,望族亲团结一致,同心协力,颂歌颂德研讨我祖先迁居祖地追回记载何来何去,我陈氏是际上旺族因何无佳地之居处旧址!有先祖柄公预言先兆十八学士碑文,宋代状元张孝祥名句起傅岩,祥道公笔迹龙首岗,贤良陂,玩公铭刻石桥,石板埔路直到蒋家祠堂祖屋处,不见我陈氏旺族之屋道。在此要认真对待之!让贤达精明志士来追认立本溯源还我祖居明确之记载,并恳请政府认真对待二陈先贤撰着礼乐文化,为国争光,弘扬光大之丰功伟绩,作为乡土文化以传承。为研究二陈礼乐文化之真本定位!

因先祖陈旸公敢于顶天立地与皇帝辩宝,高论盐纸铁事忤旨,防天威不测,门风一落千丈,有六代裔孙:爱道,梦新等查家谱记载不详去向,据口头传说怕株连罪责举掌为姓等传言。又怕子孙株连将旸公孙儿文进,文华,文雅分别寄养他地,长文进迁江西抚州繁衍后裔,次文华迁往尤溪汤兜奎峰,后部分再回际上,塘边,坂头,塔峰,白樟,池园,白汀等地为居子孙繁衍,三文雅恩承(彦财公收为养子)迁浙江平阳鳯凰山传六代,后于洪武十三年华卿公拨军迁回龙溪即今三溪村,云龙,闽候十四门桥等地为生计!其兄弟多人在浙江平阳繁衍后裔,子孙计有十多万人有加算为旺族!

三溪祖灵发祥之地,山川毓秀,风水源远流长,喜观祖坟佳穴,星罗棋布能感受到这块土地清淑之气!走进千年古村际上鳯凰山下祖屋灵光显现蕴含的文化气韵。郁为厚重历史人文!从宋朝前后登榜进士二十八人(史料来于县志)。应验了十八学士先兆!最为突出的有陈祥道,陈旸兄弟撰着礼乐全书为国争光永放光芒!高歌颂唱礼乐文化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长存不息!

今由坂头,塘边,龙溪陈氏宗祠发起倡导雕塑陈祥道,陈旸公塑像,陈放在三溪陈氏宗祠为后人瞻仰,理由是祖先发祥地在三溪,以年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为祭扫日,能让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敬认祖先容颜实貌,纪敬千秋。并弘扬二陈礼乐文化相传不息!为让后裔子孙永恒纪念做出贡献!

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陈世萍撰

中华礼乐文化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宋代太常博士、著名理学家

陈祥道生平简介

陈祥道,字佑之(《宋史》作“用之”),北宋庆历四年(1044)生于闽清宣政里漈上(今云龙乡际上村),少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历官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太常博士。陈祥道认为“治国以礼为本”,从年轻时起注意收集研究历代礼乐制度,“发愤二十年”,于元佑四年(1089)写成《礼书》150卷和《仪礼注解》32卷,得到朝廷重臣很高评价。哲宗皇帝接受大臣们的建议,特拨纸笔,并派宫内楷书高手3人、画工1人帮助缮写。陈祥道因此升为秘书省正字兼馆阁校勘。陈祥道对历代礼制沿革和典故十分熟悉,朝廷有关重大仪礼多向他咨询。陈祥道学识渊博,勤于思考,除撰写《礼书》、《仪礼注解》外,还着有《周礼纂图》20卷、《考工解》、《礼记讲义》24卷、《论语全解》10卷。陈祥道与王安石之子王雱系同榜进士,与王安石又有师生情谊。王安石曾作《三经新义》,注释《诗经》、《尚书》、《周礼》,阐发其变法新政理论。陈祥道著述多受其影响。北宋神宗、哲宗时期朝廷党争十分激烈,政局变动频繁,王安石两次罢相,加上父亲变故,陈祥道受牵连,曾相当长一段时间赋闲在家,仕途坎坷曲折。在他临终前不到十天,朝廷特赏他为宣义郎,赐绯衣。绍圣二年(1095)陈祥道去世,享年52岁,奉旨葬于十七都鹤炉下溪坪(今白樟镇下炉村)。去世后,陈祥道入祀三山郡学先贤堂和本邑乡贤祠。清嘉庆年间知县在文庙后建二陈先生祠,祭祀陈祥道、陈旸兄弟俩。

《礼书》简介

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礼,包含了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是封建社会秩序的基础。陈祥道《礼书》就是阐述我国上古夏商周三代之礼制,介绍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如“王及诸侯城郭之制”,“王诸侯大夫士寝庙制”,“朝觐之礼”,“诸侯朝天子送逆之节”,冠礼,婚礼,丧礼及丧期,各种祭祀之礼,卜筮之礼,射礼,衅礼,族燕之礼,视学养老之礼,养孤之礼,乡饮酒之礼等等,以及仪礼中的音乐(包括乐律和乐器)、服饰、车马、仪仗、礼器和祭品,等等。该书附有示图781幅,先图后文,依据前人著述引用儒家经典对上古礼制进行考核订正,内容完备,条理清楚,纠偏补缺,多有独到之处。书中受王安石《三经新义》思想影响较多,但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该书仍为学者所推崇,是我国古代礼制的集大成者之一。唐代及北宋学者研究上古礼制的著述多佚失,该书独能完整保存下来,成为礼学的重要文献之一,与司马光《书仪》、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共同代表了宋代礼学的最高研究水平,对后世学者研究礼学发展,了解上古时代礼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礼书》在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为了加强古籍保护,国家文化部组织专家对先秦以来浩如烟海的古籍进行反复审议、遴选、论证,于2008年元月公布了2383部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礼书》列于其中。

《乐书简介》,又称《陈旸乐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音乐百科全书,宋代陈旸编纂。

作者陈旸,字晋之,福州(今属福建)人。哲宗绍圣元年(1094)中制科,授顺昌军节度推官。徽宗即位,除大学博士、秘书省正字。上《乐书》,迁太常丞、礼部员外郎、讲议司参详礼乐官,进鸿胪太常少卿、礼部侍郎。以显谟阁待制提举洞霄宫。《东都事略》卷一一四、《淳熙三山志》卷二七、《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据有关资料记载,陈旸自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一1085)年间开始编纂此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进献于宋征宗赵佶,历时近40年。《乐书》进献于朝后,当时未刊行。庆元六年(1200),陈旸后人陈侯歧方首刻是书于世。

内容

《乐书》卷目浩繁,共达200卷之巨,收录音乐条目1300余个。可以说《乐书》是一部音乐通史,记载了上自三代,下至宋朝的历代乐制、乐论、八音、歌曲、百戏、五礼之乐等,而且每一类目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详加论证。 《乐书》首创大型音乐专着的体例,200卷之巨的《乐书》共分上下两篇。 上篇称《训义》(1—95卷),摘录儒家经典《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盂子》等书中有关音乐的章节,并逐条逐句加以诠释。 下篇称《乐图论)(9—200卷),内容包括乐律理论、典礼音乐制度、乐器、声乐、乐舞、百戏等,并记叙了民间、少数民族和外国的音乐及其乐器。在音乐的分类上,陈旸把八音、歌、舞、杂乐分别归为雅、胡、俗三部,并且收入大量的胡俗之乐,扩大了胡俗之乐的影响,这些方面都显示了陈旸《乐书》的独特之处。 更为可贵的是《乐书》中还有大量插图,保存了很多乐图资料,据统计全书共有插图517 幅,涉及乐器、乐律、舞姿、舞器、舞位、乐器排列、五礼等,可谓无所不包。

版本

《乐书》的版本较多,现存的版本有: (1)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明修本,北京图书馆收藏 (2)宋刊本、宋刻元印本和宋刻明印本,北京图书馆收藏 (3)国会国书馆摄制北平图书馆善本书胶片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4)静嘉堂文摩本胶片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5)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本。关于此书版本的详细介绍可参看《陈旸及其<乐书>研究》一文(福建师范大学郑长铃的博士论文)。

评价

《乐书》是一部中国古代编撰的大型音乐工具书,它辑录了大量早已散佚的唐、宋及以前音乐文献,保存了丰富的音乐资料,对音乐思想、音乐理论、乐器等都有较详尽的说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音乐文献之一,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来自百度网郑长玲博士论文。

宋代礼部侍郎、著名音乐理论家:

先祖 陈旸 生平简介

(陈旸塑像即陈贤良)

陈旸,字晋之,北宋熙宁元年(1068)生于闽清宣政里漈上(今云龙际上村)。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绍圣元年(1094)陈旸以布衣身份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进士。两宋三百多年间仅41名“以大科名世”,其中仅有7人布衣出身,多数是中进士后多年再中制科。中进士后,陈旸被授顺昌军节度使推官,二年后升枢密院编修。宋徽宗即位后,陈旸进献《迓衡集》,得到赏识,升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崇宁二年(1103)时任礼部员外郎的陈旸着成《乐书》二百卷,朝廷上下给予很高评价,升为太常丞。历官驾部员外郎、讲议司参详礼乐官、鸿胪太常寺少卿、右文殿修撰、礼部侍郎、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政和二年(1112)陈旸因“言盐铁利”被罢官,但不久又复职。除《乐书》外,陈旸还着有《礼记解义》十卷、《孟子解义》十四卷、《北郊礼典》三十卷。南宋建炎二年(1128)陈旸去世,享年61岁,奉旨葬于本县十五都普贤寺山门外 (今白中镇普贤村)。

陈旸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治学严谨,一部《乐书》名垂青史。去世后入祀本县乡贤祠。清嘉庆年间闽清知县在文庙后建二陈先生祠,祭祀陈祥道、陈旸兄弟俩。近二十年来,陈旸《乐书》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渐为人所识,公认为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2005年元旦,北京天坛公园神乐署修葺一新后开放,显佑殿内立有八位中国古代音乐名人雕塑,陈旸身着礼服头戴礼帽秉笔凝思端坐于案前的塑像列于其中。观其一生,正如《旸公墓道碑文》所云:“古立德立功立言之士,其精神足以彪炳宇宙,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

本资料摘自百度族亲网

国际自然门联合总会主席陈世萍供稿

素秋阁主人《陈建华夫人》黄旻书

闽清陈氏宗祠理事会

公元二O一九年十月吉旦立

《以上文稿现在福建闽清三溪龙溪陈氏宗祠刻碑颂赞弘扬》

Hash:dfbb59ff25094eb1ef7a8d1a4ba1ecfea4bf814f

声明:此文由 IF中文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