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有座代王府——琉璃铺就的传奇

本文转自公号:大同文传

琉璃铺就的传奇

许玮

就藩大同前一年(公元1391年),17岁的朱桂与“中山王”徐达大将军的次女徐氏(据说名叫“徐妙清”)完婚,徐氏被册封为王妃。

史书对徐氏的评价并不好,与她姐姐徐妙云,也就是明成祖朱棣之妻“仁孝文皇后”简直大相径庭。“王妃中山王徐达女,仁孝文皇后妹也,骄妒。”看看《明史》中这样的记载,寥寥数字,就知道代王妃的性情了。徐妙云被称为“女诸生”,有文化、有修养、有风度,而徐妙清巧取豪夺,肆意打骂宫女,且不乏羞辱之举,也许是仗着她父亲打江山劳苦功高吧。然而,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我不得而知,深深的宫院、高高的宫墙,将一切过往都隐藏了起来。

新婚燕尔后,朱桂与王妃暂别,开启了赴任大同的征程。抵达大同不久,父皇朱元璋就为他设置了大同左护卫、大同中护卫、大同右护卫三个卫队,共计二万多兵力。年轻气盛的朱桂不但拥兵自重,且开始谋划自己未来王府的营建了。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给众藩王的王府做了严格规定。“凡是诸王宫室,必须依据已定格式起盖,不许违例半分。各个王府不许建离宫别殿,及台榭游玩去处……凡王府违制,奏准勘实,于典制有违,俱行拆毁。”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就王府建制,朱元璋又定新规,“王城高二丈九尺,阔六丈,上阔二丈,女墙高五尺五寸,城河阔十五丈。正殿殿基,高六尺九寸;月台,高五尺九寸;正门台,高四尺九寸五分;廊房,高二尺五寸;王宫门,高三尺二寸五分;后宫,高三尺二寸五分。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用青绿点金装饰;廊房,用青黑装饰;四门、正门,用红漆金涂钉。宫殿窠拱攒顶,中间画蟠螭,用金边画吉祥花作为装饰;前后殿座,用红漆金蟠螭;帐,用红销金蟠螭;座后壁,画蟠螭、彩云……”无规矩不成方圆,王府建造规划,细到了梁柱的描金涂彩,与其说这是朱元璋为儿子们的王府建造而定,毋宁说是他规划了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正月,朱元璋诏礼部,曰:“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如东宫之制”。这就是朱元璋,事必躬亲,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儿子,都不得违令。按最初的规定,各藩王王府一律由朝廷主持建造,然而,随着藩王宗室人口日益增加,后来不得不改为由朝廷给价,藩王自行建造。在这样繁缛而严格的制度规定之下,朱桂的代王府将会怎样出世呢?

古书上说,“方位在天,礼序从人。”一个“礼”字,浸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宫室的营造。为了让自己的王府占尽天时地利,朱桂在大同城内精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城内正中心偏东北,和阳街东段北部。在阴阳八卦和《易经》里,东北方被称为“艮方”,稳居城东,占尽风水,这是朱桂选址建造王府的首要考虑。王府所选之址,原是辽金两朝的国子监,到了元朝,此地是元朝的县学,到了明朝,又是明朝的府学所在地。朱桂相中了这片风水宝地,府学只好择他处另建。

有意思的是,文庙内供奉着华夏儒圣孔子。可是,几千年后,圣人在哪?圣人只剩一个“牌位”了。现实世界,终究还是权力呼风唤雨,圣人倒成了心里一个看不见的敬畏,既然看不见,不敬也罢。朱桂兴建王府,圣人之所只能择址另建。这就是权力!

与历朝历代修筑宫殿一样,代王府也是依照《周礼》所设定的规制。《周礼》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呢?它是囊括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大书,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而冬官《考工记》专记手工技艺。代王府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而建。

据明代张钦纂修的《大同府志》记载,代王府坐北朝南,前殿后寝,左祖右庙,呈长方形。王府四周有高大的围墙,四面各辟一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南为端礼门、北为广智门。作家祝勇先生面对北京紫禁城时写道,“北京紫禁城,无论多么宏大,都不过是由无数小四合院反复叠加组成的一个超级四合院(祝勇《围屋记》,见《故宫记》,海豚出版社,2015年版)。”代王府同样如此,就像微缩了的紫禁城,门庭森严,院落叠加,宫室相衔,整个王府建筑群顺着南北三条中轴线铺开。

《中国建筑史》一书里,把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传统中国文化中,圣人南向而治,建筑以南北方向为尊。因此,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便成为统领全局的中心线。代王府中轴线上,最南端为裕门,进裕门后,依次为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崇信门、存心殿、长春宫、广智门,共七进院落;东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广赡仓、长寿宫、望亲楼、清署殿、宗庙、燕居殿、后殿等;西线入戟门后,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坛大成殿、谨德殿、后殿等。府内还设有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良医所、仪卫司等服务机构。府内大门东有“钦承上命世守代邦坊”,大门西有“天潢宗帝室亲藩坊”,牌坊高大挺拔,一道构筑起王府的威严。一个建制严谨、功能齐备的“小朝廷”就此诞生。作为庶民,要与代王相见,并非易事,况且,王府门前兵士把守,已不仅仅是一种藩王气派了,更是一种制度的物化呈现。

即使如此,朱桂还不满意,他又想到了修建照壁。

在中国人的建筑思维里,门迎宾客,门开接福,故而《黄帝宅经》里有“夫宅者,门是阴阳之枢纽”这样的概括,几个字,道出了“门”所蕴含的哲学意味。于是,在代王府的宏大气场之下,一座更为奢华的九龙琉璃照壁拔地而起,与王府隔街相对,矗立裕门正前,像一位守护神,默默地注视着王府。琉璃,完美地演绎了九龙腾飞的不凡气宇,也完美地呈现了朱桂的身份——大明皇子。百姓来来往往,只需望一眼龙壁的威严,便能想见王府大院里的情形了。

从公元1392年开工,到公元1396年基本竣工,代王府建筑群历经五载营建,瑰丽出世。五载春秋轮回,塞上几番风云起落,多少工匠夜以继日,智慧、血汗、财富……凝结于王府的一砖一瓦。清光绪年间陕西知县撰《九龙池壁重修碑记》曰,“遐想当年,兴此土木,不知费几许人之膏血而后落成。”这是文人的兴叹,可于朱桂而言,似乎不如此便不能体现他作为皇子的尊贵。从18岁到22岁,朱桂目睹了自己的宫殿群在大同这片土地如何从设想变为现实。

琉璃,是代王府建筑群璀璨的关键,正因为有了琉璃的铺就,朱元璋大一统的家国梦,才愈发真切而光泽子孙。辽金以后,琉璃专指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半透明釉料,而高岭土是烧制琉璃构件底料最重要的用材。大同盛产高岭土,所以,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同是中国北方琉璃构件的主要产地。民间有言,“琉璃,源起于魏晋,成熟于唐朝,精致于辽金,鼎盛于明代。”这虽然不能精准地概括琉璃在我国的发展,但至少可以勾勒出一个大概的演进过程。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朱桂在大同修建代王府,正是琉璃的鼎盛时期。

耀世之珍琉璃,做了王府权贵最好的代言。

琉璃本多黄、绿、蓝三色,而代王府前九龙壁的琉璃多达五色:黄、绿、蓝、紫、褐,颜色之众,工艺之繁,史上少有出其右者。在这无与伦比的琉璃装点之下,青春的朱桂似乎读懂了父皇为他们众兄弟设置的这些“礼制”。家国,家即是国,国也是家,大明的江山社稷似乎因琉璃将耀世永存。

代王府竣工之际,大明朝海晏河清,并无大事,而开国皇帝朱元璋已68岁了。一位一生力戒贪污腐化的皇帝,却看不到自己的儿子于两千多里之外营建如此规模庞大的宫殿。往前推十六年,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他的四子朱棣受封“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一眨眼,时间过去十六年了。据说,燕王府就在今天北京紫禁城附近,而大同民间一直传说,朱桂修建代王府时还参考了燕王府。

朱桂就藩大同前已经成婚,我想,若他与王妃徐氏在大同喜结连理,那么,代王府一定是最无与伦比的婚房了。丽日晴空之下,年轻的代王和王妃携手端礼门,一抬头,九龙壁矗立苍穹之下,琉璃铺就的奢华,见证着一段门当户对的皇家爱情

然而,再辉煌的王府,承载的也不过是岁月的一日三餐。在这一日三餐中,就藩大同的第二年(公元1393年),朱桂迎来了他的长子朱逊煓的降临,之后,次子、三子、四子……一直到十一子。日复一日,朱桂又看着这些儿子们陆续长大,像他的父皇当年分封他们弟兄一样,他也将他的儿子陆续在各地分封。这就是“家天下”,这就是历史。历史,说到底就是家史!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在位的三十一年中,他和他的子子孙孙将大明朝的江山如网格般日渐夯实稳固。这一年,朱桂24岁,身在塞外大同,听到父皇驾崩的噩耗,他一定哀伤至极。然而,朱元璋弥留之际留下遗诏,不许诸子前往京城(南京)参加国葬。父皇遗诏不可违,朱桂只能面向家山,遥思父皇陵寝,跪拜叩首。此时,距离他坐守大同已六年有余。

六年,真是一眨眼,塞上风物于朱桂而言,应该很熟悉了吧。

Hash:eaecf4a75e89e0ca02f235cd227950d0e39d3407

声明:此文由 广灵反邪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