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东茅街
在长沙城里有这么一条街,地处市中心,却没什么名气;是老街,却没有留下任何古迹。它叫东茅街,位于马王街与登隆街之间,全长仅400余米。如今已被蔡锷南路一分为二。
清朝时,长沙马路尚未开通前,这条街曾叫东茅巷,为长沙城内一条东西方向的重要通道,向西经育英街、跨黄兴路、走坡子街可通小西门河边,往东经马王街、东庆街、浏正街达浏阳门外。昔时东茅巷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后由巷改街。
比湘雅历史更久的医院
东茅街上最著名的是湖南省人民医院。医院位于东茅街的东段,占据了半条街,其前身是仁术医院,它的历史比湘雅医院更为悠久。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为救治武昌战争中撤下来的湖南援鄂军伤员,新上任不久的湖南省都督谭延闿拨款在东茅街建立红十字会医院,聘请美籍医生、传教士颜庆福担任院长。1924年红十字会医院改称仁术医院,新中国成立后仁术医院由政府接管,更名为湖南省人民医院。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迁,医院至今仍然屹立在东茅街上,只是当年的院舍早已为高层大楼所取代。如今湖南省人民医院是省城一所设备齐全的三甲医院。
与省人民医院相对的,东茅街的南侧,如今东茅街小区的位置,是原省煤炭厅的宿舍区。这里原有个公馆,后收归国有,被改造为煤炭厅(局)职工家属宿舍。省人民医院和煤炭厅的这三栋楼于80年代初建的当时算是比较早的电梯宿舍楼。
如今这里开了许多饭铺、快餐、超市等,为病友服务,充分体现了"医院经济″效应。
曾是电影取景地
东茅街中段曾有条麻石巷——小东茅巷,通往解放路。这两张相片都是长沙摄影师罗斯旦早年拍下的,现在大家能看到老长沙的大街小巷的照片大都是他的作品,太珍贵了。当时许多反映上世纪20年代大革命的故事片是在东茅街、小东茅巷拍摄外景,有大家熟悉的《大浪淘沙》《怒潮》《枫树湾》等电影。
本世纪初,随着蔡锷路南拓延伸,小巷消失在城市的改造中。
大户商贾云集
东茅街在民国时期就很有名气,那时这里还有几处大酒家,如潇湘酒店(现收归市工商联办公场所了)、玉楼东酒店、怡园酒店都曾在东茅街开店,因为东茅街是大户商贾云集之地。
省人民医院以西,蔡锷南路对面的省机械厅大片宿舍区,原是章姓大户的住宅旧址。后来章家大院转让卖出了,成为东茅街40号大院。章家大院,是很有影响的湖南实业家章克恭的公馆,《湘江评论》就是他创办的。
《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
省机械厅旧址原是许家的三栋大宅、沈家大院。许家大宅由一个小小裁缝铺入内,从外面根本看不出里面是个大宅。
曾经的机械厅办公大楼,现在是丰泉家园,楼下二层被民办競才修业学校租用办学。
另据街邻回忆,沈家大院50年代拆除,建了重工业厅,58年拆分为6个厅,由机械局继承。
记忆里的东茅街小学
人民小学,1967年至1979年间东茅街小学的名称,后于1979年恢复原名,现在东茅街小学也叫芙蓉区东茅街学校,地处东茅街76号。
东茅街小学原是一座不小的庙宇,后在庙里办小学,多年后才把庙折掉了。这所学校建于民国初期,清朝年间曾是子朱祠堂。
1974年电影《闪闪的红星》上演,电影里的歌曲风靡全国各地 ,排队放学的同学们用长沙腔调唱着《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唱着唱着就陆续回家。
因他们大多数家就住这街上,就学校对面东茅街69号(后改为10号)的潇湘公馆(应该是传说中的潇湘酒家),5分钟队伍人就走完了。
这是当年的小学同学聚会的照片。现在小学同学都不住此街了,他们才是真正了解这条街的原住民。
来源:微信公众号- 城市记忆CityMemory
作者:康明慧
(原文有删减)
一条小小的街巷,寄托了作者无限的乡愁。那么,该如何留住更多人的乡愁?老城区面积宽广,特色街巷遍布的芙蓉区,选择这么做。▼
今年5月,芙蓉区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东起蔡锷路、西至黄兴路、南临大古道巷、北达苏家巷(含登隆街两厢苏家巷至解放路段)。涉及改造房屋2660余户、14条街巷,包括丰泉古井社区和化龙池社区,改造面积约25万平方米。
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项目建设。
项目遵循“街巷格局、空间尺度、文化记忆”三个不变的整体思路,在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社区生态、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以危房改造、立面改造、功能改造为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打通街巷交通微循环,提质街巷绿化园林景观。
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项目一隅。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设突出“三留三改三拆”,留住见证奋发图强的文脉史迹,留住彰显勤俭持家的社风民俗,留住具足文化自信的古色古香;改造乱象提升品质,改换设施完善功能,改变业态宜游惠民;拆除违法违章建筑,拆通街巷消防道路,拆去破旧安全隐患。“最终达到解决难点完善功能、古朴流芳清新怡人、繁荣宜业住行美好、共建共享和谐点赞的目的。”
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项目完成效果图。
历经有机更新之后的登隆街,即将复现旧日繁华热闹。
有机更新的模板——都正街。
将历史文化风貌,融合现代都市魅力,因为有机的组合与错落有致的巧妙设计,白果园化龙池街区包容了城市的历史与今天,琴瑟和鸣,将成为长沙递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记者:邓正可
足不出户
Hash:b7c5e06df308da4ea11d3bb8a1ade47a8ac02a69
声明:此文由 芙蓉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