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阳江百年老屋,重温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夏日的阳光灿烂而炙热,沿着阳江高新区平冈镇旦祥村(旧称“疍场村”)的村道一路向前,两侧树影婆娑,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绿意。三面青山环抱处,一座灰墙碧瓦的祠堂悄然映入眼帘,历经百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正门刻有“林氏宗祠”四个遒劲大字,梁架上有人物故事,屋脊上有游龙祥瑞,处处皆是历史的积淀。
大革命时期
这里曾作为疍场村农会活动据点
见证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1927年3月8日,疍场村农会在林氏宗祠成立,3名县农会代表和十几个武装农军遭封建势力纠结反动民团武装围攻,疍场村农会委员林星词(林星慈)为掩护其他代表壮烈牺牲。共产党员林源汉(林元汉)组织成立乡农民自卫军,把林氏宗祠作为活动据点,由乡农会和农军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等反封建斗争,使地主土豪为非作歹、欺压农民的行为得到遏制。随着农会骨干英勇就义,这场农民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也成为岁月长河中一抹璀璨的星光,对后续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如今,疍场村农会旧址——林氏宗祠原貌依旧,一砖一瓦仿佛都承载着岁月的沧桑,静静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生与死、奉献与牺牲的历史。一墙之隔,旦祥小学的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彰显着和平年代莘莘学子的幸福生活。
林氏宗祠成为农会活动据点
在众多的乡土建筑当中
宗祠作为历史悠久、道德长存的人文殿堂
其独特风格极具地域代表性
走近林氏宗祠,门口处“莆田远溯衣冠古,漠海常留俎豆新”和“旦辉双桂第,祥集九龙门”两副对联引人瞩目,既承载着林氏族人追根溯源、不忘先祖的朴素情怀,又表达了对家族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景。
“虽然年代久远,又经历了重新修整,林氏宗祠仍然保留着原有的风格和形制。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里三面环山,有一定的隐蔽性,尤其背倚望牛岗、三崩山,无论防守还是撤退都比较容易,因此选作农会活动据点。”80多岁的村民林进就表示。
林氏宗祠始建于清代1835年间,以“四点金”(即四合院)为基本形制,三进院布局,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特色,占地面积约1840平方米。跨槛而入,室内主要为木结构屋架,门廊、墙壁等位置随处可见色彩鲜艳的绘画、雕塑,各种人物风景、飞鸟走兽栩栩如生。屋脊的飞檐嵌了瓷浮雕,蓝天白云下的双龙夺珠色彩明丽、气势尽显。
作为阳江市党史教育基地,疍场村农会旧址——林氏宗祠根据时间脉络,在两侧房屋墙面上设置了展板,展示了大革命时期阳江革命斗争史、阳江十七烈士事迹以及阳江高新区今日成就、风土人情。
林进就主要负责林氏族谱的编修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林氏宗祠的学堂学习,一直对林氏宗祠的修缮工作十分热心,也常常前来参观展览,追寻历史足迹。提及当年那段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他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之情:“那段时间,许多林氏族人参与了农民运动,农民们也都团结起来,一起对抗封建势力,流血牺牲都不怕!”
漠阳大地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1924年至1927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运动席卷全国,规模之大,发动群众之广,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通常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国民革命军进占阳江后,一批批共产党员、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先后前往阳江开展农运工作,引导阳江人民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大革命运动,漠阳大地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1926年,中共广东区区委派共产党员敖昌骙、敖华衮等工农运动骨干来到阳江,从事阳江党组织创建工作和开展工农运动。其中,疍场村的封建势力极其顽固,农会迟迟不能成立。受敖昌骙的委派,共产党员林星词回到疍场村组建农会,向老百姓宣传革命道理,并带领他们与封建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农民开始认识到,一切权利归农会,已不是一句空话。
1926年10月10日,为壮大农运声势,阳江县举行了农工商学联合庆祝大会,700余名工人代表和600余名农会代表携带枪弹,高举斧头红旗和犁头红旗游行,尽显革命武装声势。截至11月,阳江县共建立乡级农民协会80多个,会员1.2万多人,农军拥有枪支800多支。
播撒火种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在中共阳江县支部建立之前,阳江地区的农民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军阀草菅人命,盗匪到处抢劫。迫于生活困难,农村五六岁的稚子常牧牛于野外,六七十岁的老翁负重于田间。疍场村的农民多以种田、砍柴、烧砖瓦窑为生,遭受重重剥削后,常常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十分困苦。
随着各地农民运动兴起,1927年3月8日,在林星词等共产党员的号召下,疍场村农会在林氏宗祠成立,登记造册人数达到近百人。县农会派了3名代表和十几个武装农军前往林氏宗祠,以防农会遭到破坏。不幸的是,农会大会结束后,代表和农军刚到村外,就遭到了封建势力和反动民团武装的围攻,疍场村农会委员林星词为了掩护其他代表壮烈牺牲。“那时候,土豪劣绅开始有预谋地对农会组织进行破坏。我的爷爷牺牲后,父亲担心其他人被杀害,迅速将花名册和农会会旗销毁了。”林星词烈士的后人林良提表示。
疍场村农会成立后不久,共产党员林源汉带头组建了农民自卫军,发展至三四十人,并将林氏宗祠作为活动据点,领导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斗争。从此,平冈地区农民运动的火焰被点燃,逐渐摇撼了封建势力在农村的统治,使广大农民逐步解除了重重压迫。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武力发动“清党”“清乡”,对农会进行大规模摧残,对革命者进行血腥镇压。5月,疍场村农会骨干成员在林氏宗祠议事时,被国民党军包围,林源汉在奋勇反击中牺牲,林权、林德勇、林举培等6人被捕,后于平冈英勇就义。
疍场村农会和农民自卫军是阳江大革命运动的一个缩影,虽遭国民党反动派的反扑而失败,但革命的步伐并没有停止,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着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大革命时期,阳江共有革命烈士29人,平冈籍烈士15人,其中疍场村7人。
2012年7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林氏宗祠入选广东省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6年2月,“林氏宗祠——疍场村农会旧址”“阳江市党史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林氏宗祠举行。2018年起,阳江高新区先后投入资金约35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疍场村农会旧址——林氏宗祠进行修葺,并修建了党建广场和文明实践广场,开展室内布展以及改善室外环境,在农会旧址周边打造党建文化长廊,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走进疍场村农会旧址——林氏宗祠,两侧房屋内分布六大板块展板,分别为疍场村农会、农军组织的成立及发展、大革命时期阳江革命斗争史、阳江围歼战、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烈士、阳江高新区今日成就等,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记录了阳江高新区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动人故事。祠堂中央设置了讲堂,一些单位、企业及学校常常在此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近日,阳江高新区党委以“回望峥嵘岁月 砥砺奋勇前行”为主题,在疍场村农会旧址组织开展了专题党课,重温革命历史,引导党员干部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要赓续红色基因,要有以身许国的赤诚、刚正不阿的气概、顽强斗争的精神,在急难险重时刻挺身而出,在身处逆境时不忘初心,在工作生活中表里如一,使对党的忠诚不断升华。”阳江高新区党委书记傅光焱表示。
近年来,阳江高新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将疍场村农会旧址——林氏宗祠打造成为当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力载体。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旅游融入红色资源开发中,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红色资源良性发展,推动疍场村农会旧址——林氏宗祠成为当地“红色资源+乡村旅游”复合型旅游业态的核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快速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旦祥村的村民们既收获了精神与信仰的力量,又采摘了经济发展硕果。
采访感言
坚定理想信念 向往美好生活
光阴荏苒,精神不灭。林氏宗祠静静伫立在阳光下,记载着历史的变迁,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英雄故事。
革命烈士后人林良提慢慢走进展厅,光线交错间仿佛穿越时空,再次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驻足凝望,墙面上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见证了先辈反抗压迫的决心与勇气。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那个年代,疍场村农会和农民自卫军的成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路披荆斩刺、腥风血雨。饱受苛捐杂税的掠夺和地主豪绅盘剥的农民团结起来,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寻找光明之路,在那段辉煌的历史中留下印记。革命的星星之火在疍场村燃起,发展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理想信念的火炬照亮了后人前进的道路。
今天,我们看到一批批党员、群众、学生来到林氏宗祠,用眼睛、用耳朵追忆那段红色岁月,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旦祥村的村民们延续血液中流淌的红色基因,坚定不移地沿着先烈们开辟的道路走下去,用勤劳的双手描绘乡村振兴蓝图,在致富奔康的道路上高歌前行,做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目的地:深海! 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 | 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广东阳江发布编辑部出品
来源 | 阳江日报(王静)
图片 | 谭文强
采写支持 | 阳江高新区委组织部
编辑 | 陈思捷
审核 | 张健青
执行总编辑 | 冯兆发
Hash:043249f4eaa6e4225e42611f077c50f08c156f70
声明:此文由 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