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从前的百万富翁为何放弃都市生活~

作者:徐水

前前后后去了三趟距浦江县城近20公里的古灵岩山庄,每一次走在曲径幽巷的石子路上,看着高耸云天的马头墙,转着迷宫一样匠心独具的各式建筑,心里却不免琢磨,270余年前建造山庄的主人朱可宾,这位富甲一方的朱百万,为什么放弃繁华都市择居在这大山深处呢?是仅仅因为风水原因,还是另有深意,这几百年前的事,缺乏文字的记载,早已扑朔迷离,没人能够真正知晓了。那么,朱可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相传朱可宾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开始在杭州湖州一带经营木材、靛青染料和茶叶生意,发迹二十余年,富甲一方,号称“朱百万”,期间请高人择居祖居地朱宅附近的灵岩山下,修造新居,庄园四面环山,东有浦江绝景之一的朱宅水口、狮象守口、金鱼戏水和栖云洞,南有中华山元宝山,西有红岩林场和马岭风景区,北有青龙戏茜水,是当时浦江至杭州的必经之处。后这位富甲一方的大财主,修桥铺路,捐资助学,奖优携寒,赈灾济贫,焚券不偿,不胜枚举。《乾隆浦江县志》的人物志“义行”一栏有朱可宾传,称朱“性敦孝友而又勇于行义,凡邑有大兴举,靡不踊跃乐从……捐金三百两买谷以赈……改建学宫创修书院……道路桥梁多所修筑……”

先后去了三次灵岩山庄,前两次是应约采风,在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庄园里,浮光掠影地穿梭往来几次,耳中听到的是连篇累牍的关于建筑的精巧和神奇,再就是朱可宾有求必应惠德乡里的善举善行,却没有一个人说得上来朱可宾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说朱可宾先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总不至于仅仅是一个成功商人或者说济贫扶困的大善人。而我,或许因为这些年看到的古建筑、古村落太多了,去了两次,依然找不到下笔的感觉。

龙年的金秋,我一个人沐着习习凉爽的秋风,特意又去了一趟灵岩山庄,静静地走了一趟古建筑,体会一下当年朱可宾造好房子,举家迁居灵岩山庄后,他应该也会这样一个人静静地走遍山庄的每一个角落。看看匠心独具的四马头、六马头、八马头,欣赏同一堵墙上的方窗、圆窗、六边窗。从长方大明堂到砚池,从昆山书房到种学院,再到儒丰居、立考亭……一路走下来,朱可宾的心情是越来越好,他仿佛找到了记忆深处的东西,他的心里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让沉浮商海的朱可宾内心深处获得一种如愿以偿的满足感呢?这应该就是朱可宾在建造整幢房子前的理想价值,在灵岩山庄得到了实现和体现,换句话说,灵岩山庄的整个建筑,都是朱可宾为了实现自己多年未偿的士子梦的诠释和寄托。

煌煌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好了又怎么样呢?“学而优则仕”。在朱可宾生活之前的历史上,官吏是一二等的贵人,而商贾之类连九儒十丐也不如,换句话说,朱可宾通过经商已经是富甲一方的朱百万,但他的骨子深处,依旧觉得读书出仕才是一个人必须走的正道。相传朱可宾经商成功后,捐献巨资给朝廷,乾隆皇封赠其为国学生,其妻金氏诰封为安人,这也足以说明朱可宾骨子深处根深蒂固的士子梦。也许是家庭的熏陶或者是家境所迫,朱可宾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一条从商的道路,而且做得非常成功。他的名下曾拥有三十六庄(现仅存浦江县城解放西路31号“文学名家”和桐庐姚村、梓州等庄园)、七十二埠及马岭至芦茨的山林,每个庄园都有上百亩耕田。从他的家产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称不上富可敌国,但绝对是一位富甲一方的成功商人。可是,眼前的楼屋入云,庭中的金玉满堂,这一切都不能释他内心深处士子之梦的情怀。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灵岩山庄的精心布局,我们就不难看出朱可宾的一片苦心万般情愫。主建筑诒榖堂前就是读书园,更奇特的是读书园相邻的建筑,长方大明堂、砚池、长庚居和菜园中特意栽植的大松树,巧妙组合成笔墨纸砚的文房四宝,刚好是相伴读书必不可少的。有诗曰“德道仁池读书园,四宝伴你做文章;学成立德最为先,取仁求义美名扬。”

再接下去的一些建筑命名同样蕴含设计者及居住者别具一格的设计和想法,灵岩山庄地处S型呈太极阴阳状的茜溪岸边,交通便捷,一边沿着他自家的大块田园翻过杭口岭就是浦江县城,另一边翻过马岭一路几十里都是他的山林田地,直达富春江边的芦茨,在芦茨湾上船就可以直达杭州等他经商的繁华都市。站在灵岩山庄前,“茜溪东水疑无路,折西倒流入壶江”,风景绝佳,为什么不取一些风花雪月的诗意名字,偏偏大多是一些和读书有关的名字呢!如昆山书房、桂芳轩、启明居、长庚居、儒丰居、立考亭等,这也不正是说明朱可宾希望以名寓意来寄托自己的情思,除此以外,他自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通过这样别致有深意的建筑,留给儿孙,为激励子孙好学上进,他还规定凡考取秀才者奖银四百两和良田二石,让自己的后代来实现自己的不能完成的士子梦,来替代他圆一圆未偿的士子梦。

“莘莘学子儒丰居,但求功名立考亭;学海无涯勤是岸,望子成龙坦途上”。“八间八弄双个井,就是不见有水井,原是井字和天井,书香门第出举人。”后人根据灵岩山庄奇特建筑的诗作,也足以证明朱可宾为了子孙后代能够刻苦读书考中功名借以光宗耀祖的良苦用心。不过,这一切倒也没有辜负朱可宾的殷殷期望,其长孙朱守公(原名朱守纲)为太学生,是位难得的江南才子,至今还有许多地方流传着他为人仗义、机智幽默的传奇故事;后裔朱耀枢曾著书《瞿峰异草》和小说《梦里鉴》,称为民国小说浦江第一人;后裔朱建华、朱小华先后成为留美博士等;自灵岩山庄建成后,270余年来,朱氏一门,其后代出过20余名秀才、太学生,可谓文脉不断,代有新人。

不仅如此,朱氏后人崇文尚武,在谨遵祖训重视读书之外,练武强身,练出了朱绍粟、朱宗考父子两代武秀才,至今在桂芳轩内还遗存石锁、石墩等练武器材。南面院墙上还留存清朝嘉庆年间由南屏松竹友人所题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及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诗两首,书法精湛,时间已经过了200多年,墨迹犹新,令人叹为观止。这一切足见朱氏后人文武并重,学养兼修。

如果说朱可宾在灵岩山庄的建筑上匠心独具寄寓情思,也对子孙后代期望读书明理出仕的厚望,这只是停留在一个“小我”的境界,一种没有脱离农民意识狭隘的世界观,他还有更高的追求和理想。无论正史和野老口口相传,朱可宾最令人可敬的是没有遁入拜佛修仙来完成自身的享乐境界,他用自己的善行德举,在乡里县里直至当时的金华府、乾隆朝,树立了一块世代相传的功德碑。朱可宾捐资修建浦江学宫、浦阳书院,名动乡里。在临终时还立遗嘱捐杭坪义庄108亩良田,庄屋五间,园地四分六厘,以每年的租息资助全县乡、会两试。浦江县内受过朱可宾资助或奖学的人才无数,。为此,提督学院王杰送来“泽洽胶庠”匾额,金华知府杨志道赠给“惠及儒林”匾额,浦江知县薛鼎铭、金华知府凌广赤、张鼎治赠给“奇英重望”、“维持教育”匾额。受过资助的举人薛砚封写对赠楹“积公累仁留名乡国,继志述事为贤子孙”,朱可宾为浦江及金华大地教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凡浦江县内遇有饥饿、旱涝等天灾人祸重大事件,朱可宾总是踊跃捐献钱物,赈灾救民于水火之中。相传朱可宾收留乌儿山黄姓、楼姓始祖,并助其成家立业,致使后来黄、楼二姓立下规矩,世代子孙在每年正月初二必须到诒榖堂拜祭朱可宾,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1952年,时间长达二百来年,可见感恩之深。

从一个锱铢必较精打细算的商人,到一个富甲一方的朱百万,再成为一个重仁尚义、崇才育英、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朱善人,朱可宾通过建造灵岩山庄诠释自己的价值理念,以及以山庄作为载体办学兴教、惠施一方,不仅巧妙地解脱和寄寓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份能以割舍的士子情结,更可喜的是,他完成了自己人格修养的提升和完善,成为名动乡里八方传颂的道德模范。仅此一点,朱可宾赢得了一个非常圆满的人生。

Hash:995d0abb502b32423f87084e00b758cf3ee28c24

声明:此文由 浦江县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