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德军:黄山仙僧洞探寻记
作者简介:关德军,1963年生。黄山书画院秘书长,安徽省美协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参与黄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蓝皮书和《黄山保护与管理实践》《黄山是吾师》等书的编撰以及《神奇黄山》《黄山四季》《黄海大观》《黄山世纪风》《中国画里的乡村—西递》等系列影视风光片的摄制、编导等。
黄山仙僧洞探寻记
要了解雪庄,仙僧洞似乎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1689年,雪庄禅师散发携杖,自当涂翠螺山来到徽州。在潜口,拜别汪栗亭后奔黄山而来。运气还不错,“途遇龙池雨公,曰:道兄入山,当住仙僧洞下。”
这龙池雨公可不是一般人,他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主持黄山慈光寺,二十七年戊辰(1688年)正月谷日刚刚卸任,又被仙源士绅极力邀请,住持黄山翠微寺。所以他对黄山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他向雪庄推荐了仙僧洞下,自有他的道理。
圣僧洞—雪庄绘
那么仙僧洞究在何处?
《黄山图经》“钵盂峰”条下有记:“昔刘宋时,东国有一僧人,不知其名,来此修禅定,……又有一洞,深莫可测,人不敢入,其炼丹处。梁大同中有人见一鼎,并石灶,藤萝缠锁,因名仙僧洞。洞口阴暗之夜有一灯现,朗如星明,人谓之圣灯。”这或许是迄今所见有关仙僧洞最早的记录。潘之恒《黄海*纪迹卷十一》所记与此同。
汪士鈜《黄山志续集*卷一*云舫记》:“(兜率庵)左即仙灯洞。旧名圣僧洞,又名仙僧洞,今讹为仙灯洞。先是唐咸通间,有西域僧人,洞鑱石壁九字,曰:七百年后当有圣僧来。因名圣僧洞。仙灯又因仙僧传讹,非有灯也”对洞的来历与得名作了阐释。
在后来的《黄山志定本》中,则记为:“仙僧洞,即仙灯洞,在钵盂峰下。洞前有溪,取径丞相源,二里可至。高数十丈,纵如之,横杀之。一壁下隔为二,各广四尺。有奇洞,乳滴若雨,试之甘冷。阴暗之夜,洞口有灯,朗朗如星月,人谓之圣灯”。对洞的位置与大小有了较为确切的描述。
民国时期陈少峰的《黄山指南》记为“仙灯洞,又名‘仙僧洞’。在仙都峰下,与钵盂峰东西相向,中隔丞相源,距云谷寺四里。洞长形,高九尺,宽三尺,深二丈五尺有奇。洞畔有圆池,广袤尺余,池水甘冷,四时不涸。洞口竹林茶柯皆山僧所植,方外居此成道者,代不乏人。阴暗之夜,洞口有灯,朗朗如星月,人呼之为‘圣灯’”。值得注意的是,陈少峰的记录与之前的记录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是所在位置相差甚远,二是距云谷寺的距离。
带着这些疑问,我便有了一探究竟的念想与冲动。
也因为研究雪庄的关系,2015年至2016年数次探路皮篷的过程中,一直留心寻访,终无所获。
初探仙僧洞—茫然无果
2017年4月,借文物普查之际,我与同事汪治平、杨海、缪鹏便有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探寻之旅。
行前,我们咨询了云谷寺综治组的有关人员,他们也提供不了确切的信息,只是说进入山谷靠左有古道可行。据此,我们由云谷新索道下站后方进入竹林,沿左侧羊肠小道开始登山,约过两个索道支架,前方出现了一道悬崖绝壁,原有的路影也至此中断。我们只好转向山脊攀援。进入密林后,更是方向莫辨。转悠了大半天,只得茫然而归。正所谓:方向不明,路线不清,其结果必然是无果而终。
此后,我们开始做功课,查资料,看地形,走访山岔村老药农,拜访紫云村老住民,咨询黄山工作过的老同志……或因年久淡忘,语焉不详,或因我们对地理环境不熟悉,听过之后依然是一头雾水。但总体的方位,基本确定。
章克满提供的疑似仙灯洞位置—云谷索道上拍
再探仙僧洞—得“五贤洞”
同事叶要清告知,他从一施工队的负责人处得知,在皮篷对面的山谷中有一洞穴,很有可能就是仙僧洞。得此消息,我兴奋不己,当即邀约叶要清、周流俊、汪治平并市画院俞宏理先生(因作渐江专题研究,渐江画有仙僧洞)前往探寻。11月2日一早,我们驱车至云谷寺,由缆车上,白鹅岭下。行至白砂矼上方不远处石桥,即由桥北侧往皮篷对面山谷摸索。前行不远,即有断续古道通往前方,或许古人从北海至云谷即由此道前往。这使我们一行顿时有了“此行志在必得”之感。入山约一公里,得一洼地,甚平阔,有古遗址。是何古迹,有待考证。遗址周边古树参天,阴森覆郁。其中有杉树一株,胸围达2.7米,高十余米,堪称树王。
古遗址
稍事休息,继续沿古道前行,连续过两个索道支架,到达白砂矼对面支架点,古道戛然消失,四寻不见,或许是建索道施工,古道为碎石渣土所淹没。山谷中碎石松滑不可行。再沿山脊探望,前方是万丈悬崖,绝难通行,只得原路返回。到前遗址处,我们分散探寻。并不时呼唤着彼此,以免迷失。因绝少人迹,荆榛遍布,寸步难行。下行不远,有梯田状石磅,均由巨石砌成,层层排列,长者达五六十米,高者达六七米,不知古人因何而砌,重达十余吨的巨石又是如何砌成。
再向下约里许,治平君向众人招呼,说似乎已见一洞。众人迅速循声汇集。果有巨崖崩塌,相错成一线天光,甚陡,人不可入,只得从别处绕下。到得洞口,豁然开朗,崖下巨石崩落,形成长十余米,深约1~3米,高达两米多的巨洞。仔细寻视周边石壁,并无文字,亦无人为生活痕迹。且与古籍记载不甚契合,当非仙僧洞。然探得有此巨洞,也不枉此行。因戏名之曰“五贤洞”。
五贤洞
兴奋之余,一路下探到谷底,为溪沟,有水塘一湾,方广十余米,水清澈见底。水中似有无数爬虫蛰伏,问为何物,叶公说为“猫儿屎”,是一种植物果实。众皆抬头上视,果见水边杂木一株,树梢仍挂着稀疏的剩果。叶君就近摘下几个分发大家品尝,软滑甘甜,尽是果实,品不出什么味道,有点似八月楂。再前行不数米,又为绝壁,不可行。只得退而朔沟上行,也是绝壁悬崖,俨然已困在盆底绝地。众人只好就地休息,分析可行路径。此时左侧山半不时有游人话语声传来,山脚有被水冲下的矿泉水饮料瓶等废弃物,推测上面当为白砂矼。当即,由叶公前导,众人前拉后搡,沿左侧悬崖攀爬,钻树林,披荆棘,一路向上,终从白砂矼不远处爬上步行道。
由于近日关节炎复发,此时突然又从先前的紧张进入到放松状态,我顿时感觉双膝关节已是痛疼难忍,寸步难移。无奈山程还远,只得咬牙碎步往山下挪,到云谷寺,天已向黑,已近六点了。
三探仙僧洞—得“招隐洞”
11月8日,上班途中,叶公要清告知,仙僧洞位置已基本知晓,今日即可前往探明。闻此欣然,当即邀上治平、流俊二君,稍事准备即驱车前往云谷寺。由老票房步行至入胜亭下方、滴水崖前不远。据他人描述,洞当在游道上方。我们觅径上行。距游道十米许,果然发现有一黑黝黝的洞口,攀爬到洞口,有三级石阶隐现。天都峰、佛掌峰、青鸾峰迎面而立。此洞中有岩石将洞一分为二。经测量,左洞宽2.4米,高2.6米,深约5.6米(实深不可测,疑为后人填堵);右洞宽、高各约2.8米,深约5.4米。此洞与《黄山志定本》所记颇为契合,故亦为后人误认为即仙僧洞。但据现场周边环境,与雪庄所绘“招隐洞”相比对,当为“招隐洞”无疑。
招隐洞
招隐洞—雪庄绘
为探得仙僧洞的大致方位,我们继续循白砂岭而下,试图探寻徐霞客下山的路径。到“罗汉绕塔”石附近,古道不复可见。前方峭壁上有钢索下垂,许是建索道时探路者所留。我们顺次援索爬上峭壁,沿山岗摸索着,向下探寻。在密林中穿行了一个多小时,终到一处索道支架,原来已回到我们第一次探山的路径了。
四探仙僧洞—功夫不负
近日天气晴好,叶公要清邀约再探仙僧洞。众人皆有此意,便与周流俊、汪治平、丁永忠结伴同行。12月7日,我们五人,再从云谷索道下站后入山。进入竹林后,转向右行,到一道岭岭头,再左折沿山脊向上攀爬。约过两道山冈,左侧罗汉石兀立眼前。前行不远,路尽过河,前方山半隐约可见一处崩崖。众人兴致愈浓,又一头扎进树丛,探寻着前行的路。石砌的蹬道,或显或断,古人行走的足迹依稀可辩。约过了半小时,眼前发现了小竹子和茶树,这与《黄山指南》所记正相吻合。大家愈加兴奋,坚定了前行的信心。然而,眼前一道悬崖阻断了前行的路,不得已,我们只好沿崖脚左拐,再向上攀行。不久,黑黝黝的洞口已显露在我们的眼前。洞前,石砌的台阶呈“之”字形,依稀可辩。面向洞口,左侧有两级石砌的台地,如古遗址般,近察,并未发现有其他人为构筑物的痕迹,当为耕种之地,台地下也有茶树可见。
仙僧洞口侧面、正面及内景
正午的阳光,直照洞口,并无阴湿之感。洞口呈倒葫芦形,左侧有较为平整的石级,或为古人打坐之所。进入洞内,一股寒气扑面而来,借着直射的太阳反光,隐约可见洞内还有二洞。洞穹顶,洞顶漆黑,似为烟熏。洞壁潮湿,有水滴沁出,地面为滴水所浸泡,甚泥泞。洞左侧崖壁下,借着相机的闪光,发现有一圆池,池中有水。池径80cm,水深32cm。右小洞前,亦有一圆池,池径67cm、深21cm,池水清澈,濯之甚寒。四顾,未发现古人题刻。
右侧小洞及凿池
洞口石阶及左侧梯田状平地
经测量,此洞深17.4米,外洞口高7米、宽5米;主洞后两小洞由一壁下隔分成。面对小洞,右洞高2.6米,宽3.5米,深4.2米;左洞高1.8米,宽2米,深3.1米。系迄今为止,或为黄山所发现最大的洞穴之一了。
渐江—仙灯洞
江注—仙灯洞
根据明潘之恒《游仙灯洞记》和徐霞客《游黄山记》(后记)所记载,并对照渐江、江注、雪庄等人所绘《仙灯洞》、《圣僧洞》,推此当为“仙僧洞”无疑。
由徐霞客游记可知,古代由白砂岭经仙灯洞至云谷寺的道路是相通的。此处离皮篷并不遥远。雪庄入山暂栖此处,日后访得皮篷幽胜处,再于锦屏峰下构筑云舫,也未尝不是一种办法。
参考资料:
《黄山图经》
《黄山志定本》
《黄山志》
《黄山翠微寺志》
《黄山志续集》
《黄山指南》
《徐霞客游记》
编辑:黄景宣
文字:关德军
图片:作者提供
Hash:bd8a532121e06df3ecca8293b4e3ba5e7d8dd644
声明:此文由 中国黄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