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实践行 | 探寻宁波——追寻红色精神

7月6日,我们“探寻宁波”团队趁着明媚的阳光,怀着缅怀先辈的心情,追寻红色精神,抵达了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

余姚梁弄的横坎头村,被称作“浙东红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所在地。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浙东银行、浙东报社等旧址均坐落在此,谭启龙、何克希等革命家也曾经在此为革命而奋斗。

△梁弄雕像

初入梁弄,巨大的石碑映入眼帘,“红色梁弄”四个大字位居顶端。面对石碑,我们肃然起敬,革命前辈们英勇战斗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战争的烟火弥漫中,红旗飞舞引领革命方向,那些历史记忆跨越时间在此刻重叠。

在中共浙东行政公署、抗日根据地旧址的展区,我们如临其境,聆听着抗战历史上杰出者的伟大事迹,感受到炮火喧嚣中先驱们的精神气概。

△教员办公室

这里有为浙东行署的办公地点,也有为抗日设立的军政干校,培养优秀的军政人员。革命离不开优秀的青年力量,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这也是教育的重要之处。在这里,学生们学习文化知识和政治思想,为的是更好地将革命进行下去。

而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更是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在党旗下,我们深深感到了自己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仿佛回到了宣誓的那一刻,在心里庄严地许下对未来的承诺。

《新浙东报》于1943年创办,是中共浙东区委的一份机关报,前身为《时事简讯》。报纸主要是报道抗日前线战况,宣传党的方针路线

△《新浙东报》展览

1945年4月,浙东行政公署为加强对敌经济斗争,发展根据地农工商业,稳定金融,平抑物价,以奠定根据地经济基础,充实加强抗战力量,决定设立浙东银行并发行抗币。

△浙东银行的陈列馆内,为我们形象地展现了当时印抗币的场景。

每一段历史都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在这中间,也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在参观和了解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时,谭启龙与何克希等人的名字也深深烙印在了我们心上。

△谭启龙先生与何克希先生

皖南事变后,谭启龙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来到浙东,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而谭启龙同志的旧居,就坐落在梁弄横坎头村,被保留下来,直到今天。

△谭启龙先生故居

刚跨入门槛,就能看到堂上“道似行云流水,德如甘露和风”的对联,这是谭启龙先生对自身道德的要求。而从他的生平看,他确实是将这句话融入精神血液,切实地做到道德的行云流水与甘露和风,为党和人民默默奉献一生。难怪毛主席称赞谭启龙是“放牛娃、红小鬼”,邓小平同志也在1986年为他题词“人间重晚情”。

△谭启龙先生故居

建筑上看,屋子朴素实用,谭启龙先生与他的妻儿共同生活的场景被后人重现在眼前,令人体会到了共产党人贴近百姓并且艰苦奋斗的精神特点。

带着钦佩之心走出谭启龙旧居,来到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了那些个革命往事。每一场自卫反击战,战士们都用血和肉去保卫着家园的每一寸土地。即使敌人再强大,他们也有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去反抗和斗争。他们前赴后继,为我们争取了这片得以安宁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

△在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展览厅内

停留在展区前,我们仿佛能看到抗日烈士们前赴后继的模样。那些活灵活现的战争场景更让我们明白此刻我们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坚定为祖国美好未来奋斗的信念。

横坎头村文化建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抗日战争时期,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沧海桑田,岁月流逝,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站起来”上下求索,为“富起来”奋斗拼搏,开启了“强起来”的时代华章。重游革命旧地,回顾艰苦岁月,我们虽处和平年代,却不能忘了先辈们曾经奋勇抗争的日子,不能忘记他们为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在新时代,我们要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以少年之力做少年之事,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不忘初心,艰苦奋斗,我们要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来源 / “探寻宁波”团队

编辑 / 林奕璀

审核 / 陈洁鹏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 / xxxyezl@163.com

Hash:cb73e7cbf7d3ec031f0e7c22a819cb2f54e7fbf5

声明:此文由 e之蓝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