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上的休息区——茶亭
现代高速公路沿线都设有休息区,供长途驾驶的司机中途休息,补充体力。而在古代社会,驿道沿线也有这样的设施,那就是茶亭。在南粤古驿道沿线,依然保留着不少这样的茶亭。
百年前惠州城附近的茶亭
亭,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源于周代。最早被用于军事用途,是各国放哨的场所,也是交通站,到了秦汉时期,加入了传递邮讯的功能。后来由于国家的统一,边境线的消失,亭原有的军事的功能逐渐消失,慢慢演变成行人躲避风雨、休息歇脚的场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的来往沟通逐渐增多。然而古代社会不像现在交通发达,人们出门只能靠双脚,最多也只能用马车,点与点之间的路途耗费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然要为行人提供一个中途休息的场所。茶亭便应运而生了。茶亭一般建在村落门口,或是深山丛林中。在广东,由于山地多以及高温多雨,行人体力消耗较大,一般每八里至十里就会修建一座茶亭,因此南粤古驿道沿线分布的茶亭也较为密集。
与高速公路的休息区是由政府规划修建不同,古时修建茶亭是民间自发、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据专家介绍,茶亭一般由当地热心的乡绅和者士儒倡导。筹集资金则由当地全民出力,一般由当地大户或宗族带头,有钱出钱、有地捐地、有力出力。筹得的款额交由组织者或当地有威望的绅士、士儒保管,并张榜公布。再次就是具体的修建,买地、修建,一般都会建公德碑,并刻上慈善人家姓名以表彰善行。
建成之后一般会指定茶亭的执行人、以维持茶亭的日常运行。据说茶亭提供的茶水是免费的,来往行人都可入亭讨茶以解渴消暑。
小小的茶亭除了提供休憩功能外,还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古代的信息通常通过口耳相传,驿道上往来的行人便是信息的载体。茶亭中往往聚集着来自各个地方的人,因此信息也在此聚集和交流。人们经过长途跋涉,在茶亭中休息,自然会天南地北地聊起各种新闻,小至村中琐事,大至国家大事便从此传播开来。
陶然亭
西江古驿道文化线路
陶然亭位于肇庆市怀集县怀城镇车头村委会的佛仔坳村道旁边。在晚清和民国时期,陶然亭是怀集县城通往西区冷坑等镇的必经之路。据史料记载,该亭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坐南向北,总面积为35.28平方米。两圆拱门各有一副对联和梅花图案至今仍依稀可见,东门对联曰:“尽好风声留客住,那堪日影迫人忙。”西门对联曰:“乍疑高角临平地,且起前程尽坦途。”陶然亭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好,仍保存着清朝建筑特色。
怀集陶然亭
牧野茶亭
西江古驿道文化线路
该茶亭位于德庆县九市镇洞寮村至留村的公路边。总面积约150平方米,保存得基本完好。古茶亭的中间有两根石柱,石柱上还雕刻着一对楹联。上联残存的石刻为:“牧野慰游人,泉挹清流得。”据德庆县史料记载,茶亭建于清末民初时期,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德庆牧野茶亭
羊蹄岭庵亭
潮惠线路
位于海丰羊蹄岭驿道顶端,建于明朝景泰年间。从宋朝开始,政府就有在驿道沿线修建庵寺,守以僧人以服务过往行人的制度。海丰羊蹄岭驿道山顶修建的庵亭就是沿用了这个制度,并一直到民国年间。羊蹄岭是矗立在潮汕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一座屏障,古时这里虽有驿道,但也十分艰苦,因此这里还有住宿功能,不少官员和诗人都曾在此住宿。
曾在羊蹄岭上承担茶亭功能的圣佛庵
雷州仙桥茶亭位
肇雷古驿道文化线路
雷州仙桥茶亭位于雷州市附城镇仙桥寺对面,建于清光绪十二(1886年)。门楣刻有“茶亭”两字,是清朝咸丰举人陈乔森所写的。亭门有幅对联:“行走良劳,歇歇再去;喉吻极渴,茶茶快来。”,此联也出自陈乔森之手,古时,茶亭经常为路人提供茶水。1984年由仙桥寺住持重修。199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雷州附城镇仙桥寺前的茶亭
江头村古驿道茶亭
北江-珠江口古驿道文化线路
江头村古驿道茶亭位于仁化县董塘镇政府西北面,江头村南约500米处。茶亭始建于清代,是古代仁化至乐昌的重要古驿道休息亭,当地民众集资建,占地面积约62.23平方米。该亭东面门楣刻“克己”字,西面门楣刻“復礼”字,南、北面墙设六排砖通花窗,墙体系青砖砌筑,木构梁架,盖瓦屋顶。亭体型雄壮,气势沉稳,是当地罕见的古亭。
韶关仁化县江头村古驿道茶亭
江头村古驿道茶亭内部
(来源:中国南粤古驿道网)
Hash:5b1b2bba04a0a529b36cfba00d1997059190eda7
声明:此文由 大国人文栏目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