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余姚百姓!城区这几座重要的桥都跟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你知道吗?
叶
樊
“桥梁是一市文化的表证”。余姚境内,自古以来水网密布,桥梁纵横交错,一座座古桥犹如一部部历史,耐人寻味,回味无穷。
叶樊
与 季卫桥
在凤山街道,有一座余姚人家喻户晓的古老的桥——季卫桥,原名候青桥,南北横跨宽百米的候青江,始建年代已无可考。
候青门是通往姚北和慈溪的主要通道,所以在明代之前,就建有木桥沟通南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自水路进犯姚城,当地军民将桥拆除。出入往来由渡船和简易木桥代替,一遇风潮时常舟覆桥断。事平后,改为平板石梁桥。明万历中期(1596)余姚知县叶炜认为候青门为“邑之要害”,与里人闻人羔、徐伦倡议发起捐资,拟在江上建造大桥。但要在这条江阔水急的江面上建造永久性的大桥,谈何容易。直到清乾隆十二年(1747)三月,知县李化楠、邑人倪继宗等,举藏经寺寺僧重新为董事募修此桥。修建三孔石拱桥,桥东移20丈,至城门主桥筑石塘若干丈。然而在道光十三年(1833),石桥又圮。
候青桥圮之事,使当时的善士叶樊深为不安。
叶樊(1791—1836),字季卫,号槿圃,余姚县城人。
初为候选县丞,后绝意仕途。多次倡捐募,赈济县内灾民。好土木营建,尤长桥梁建筑。
道光十五年(1835),叶樊出资万贯,四处奔走,亲自设计、督造,改三孔为五孔,终于建造了一座余姚境内最长最大的五孔陡石拱桥。为了纪念他,后人改名为“季卫桥”。
季卫桥五孔四墩,全长51米,中孔跨径10. 22米,南北四孔,其中2孔9米,2孔8米,宽5米,拱矢高6. 6米,足够两条大船交会。桥腹置有两条石鳖首,伸出边墙,伸颈向上。拱券采用纵横分布并列置砌法。桥顶两侧石栏板上镌刻有“季卫桥”三个镂空大字,刚劲有力。
季卫桥成,叶樊却积劳成疾,次年病逝于家。
1920年的季卫桥
叶樊
与 余姚的桥
除了季卫桥,余姚城中许多桥梁都是叶樊修建、改建的。
皇山桥
为明越两府驿路必经,久圮。今已改混凝土闸桥。
通济桥
石巍桥
今已填河为衢,桥废。修桥时捐费不足,叶樊垫以私资。
最良桥
原名转良桥,受山溪冲击日久,行将倾塌,叶樊劝捐重修,亦扩一洞为三。
叶樊
与 王阳明故居
王阳明故居位于余姚城区龙泉山北麓、阳明西路以北的武胜门西侧。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就诞生于故居内的瑞云楼,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故居规模宏大,格局完整。 而留存的一个防火隔墙上面,标记的却是一户姓叶的人家。
其实在清朝,这里是叶氏的老宅。现存王阳明故居并非明代故居,乃是后世寿山堂基础上,由叶樊进行重修。
王明阳真实的故居在瑞云楼,而叶樊重修的这寿山堂就在瑞云楼的旧址上。因为明代久远,资料不可考,所以就在寿山堂清朝的建筑基础上修建了明代的故居。所有的建筑结构,还保存着寿山堂的原貌。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
在余姚,素有“吃素念佛一世,不如修桥铺路一记”的民俗。叶樊用一生为家乡留下众多桥梁,也留下了丰富的桥文化。
-THE END-
关注姚时光
Time酱每天与你准时相约
▼
部分资料来源于《余姚古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 奇怪!余姚这个村庄有两个菜场,村民却只偏爱这一个,原因竟是...
● 这个靠近姚江的小村庄旁为何总是停满了船?究竟发生了什么?
● 三七市这个地方来头真不小!一个家族竟走出那么多闻名海内外的人才!
● 藏在余姚小巷子里的传统美食,竟然还能这样混搭!6块钱吃到撑!
Hash:d925aab0d19a26231c11b109ca8e8f7f69f12490
声明:此文由 青春记录手册ABC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