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象山 | 故土绽放理想之花
故土绽放理想之花
象山东乡,经无数先人围海造田,自古是县境内富庶之地。共产党员、革命先烈贺威圣(1902—1926,字刚峰,号薏农,乳名凤宝)的故居“贺正房”,就坐落在东乡贤庠镇海墩村海新路30号。
海墩是个大村,而“贺氏”又是村里的大族,单贺氏大宅就有好几幢,如贺信房、贺正房、 贺家大道地、贺家四檐屋等。
“贺正房”是个四合院式的大宅院,大约建造于1797 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总面积约为500平方米,共有29间砖木结构平房。大院前门悬挂一块白底金字匾额,上书“贺威圣故居”五个大字,熠熠生辉。
走进这幢庄严素朴的烈士故居,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生怕自己冒昧的造访,打扰了烈士英魂安静的休憩。
他太累了,十几岁怀抱民族解放、人生自由的理想,辞别亲人和家园,赴汤蹈火,洒尽一腔热血。直到牺牲11年后的1937年,他的遗骸才从杭州运回故乡。他的墓地就在离村几百米外的下庄溪大井头边,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回到这幢童年时代曾经为他遮风挡雨的瓦屋下,聆听母亲“阿凤,阿凤”的呼喊,看一看妻子独自一人漫长孤独地生活了六七十年的空房。一座老房子,走失了一位顶天立地的男人,两个女人苦苦支撑着岁月的风,时光的雨。她们守着这座曾经带给这个三代单传的家族无限希望的老宅,其实是守着内心的一份痛,或许也是一份让她们一生骄傲的荣耀!
据故居内管理人员介绍,“贺威圣故居”土改前有12间房子200多平方米属于贺威圣家所有,土改时留下西边2间房子归烈士遗孀姚瑞莲所有,其余10间房子被分给贫苦农户居住。后来因生活拮据,姚瑞莲女士于1975年将2间房子出卖。2002年政府为纪念烈士诞生100周年,从农户手中购回房子,并进行修缮,建成贺威圣烈士故居。故居辟有事迹陈列室、书画陈列室、生活起居室、乡风陈列室等。
我没有打开灯,站在窗外,看到生活起居室内陈列着1张千工床,2口衣橱,2条椅子,1个茶几。事迹陈列室列有贺威圣写给杨永清(杨白)、范船僧、王家谟的亲笔信复印件、贺威圣的几何作业复印件1份和陈平之回忆贺威圣与“暑期讲习所”的文章等材料。故物犹在,音容历历。似乎每一张纸、每一本书都凝结了烈士所有的青春和才华、意志与毅力。
仿佛时间凝固在民国时期的某一天,贺家老母和儿媳正心神不宁地坐在空荡的房间里,等待大门外能响起一阵匆促的脚步声,那一定是娘的宝贝儿子和儿媳新婚的丈夫回来了。他每天总是这样来去匆匆,好像有做不完的大事等着他去奔忙和完成。窗外的瓦缸里盛满了清凉的雨水,儿子回来总要舀上一瓢洗一洗挂满汗水的脸庞,心疼儿子的母亲连忙示意媳妇递上一盏热茶,然而一心忙于大事的“贺家少爷”很少客套和寒暄,喝干杯中的茶,又一头钻进房间写他总也写不完的文章和材料。娘和媳妇都是小脚女人,很少走出这幢祖先留下的大宅院,她们并不知道家中唯一的男人到底在忙乎些什么,如此废寝忘食,抛家舍业。但她们都相信,自家的男人做的肯定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他读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文化,所想所干的总是对天下大众有益的好事。
突然,门外有人高喊:“威圣,威圣。”家里的男人站到木格窗前探头一望,急忙藏起手中的纸和笔,又步履匆匆地跟着来人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这座曾经给了他温暖和快乐的古屋。个子瘦小却内心坚强的男人走了,再也没有回到亲人的身边,老娘哭瞎了双眼,妻子孤零零几十年守着空房,陪伴她的只有那曾经短暂的相聚和后来丈夫不幸遇难的噩耗。
如今故居的堂屋立着这位伟大男人的金色半身塑像,身后是鲜艳的镰刀斧头党旗。他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面旗帜,最后这面旗帜绽放着他内心殷红的理想之花,日夜长伴在他的身旁。一个灵魂承担了一个时代的信仰,由此铸成了他为之献身的事业的高贵。我们来此仰望,是为了继承和更好地奋然前行!
离开故居时,海墩村民告诉我,他们为纪念贺威圣烈士诞生100周年,争相捐款,在村操场上建起烈士纪念碑一座,希望家乡的子孙后代永远牢记烈士的业绩和奋斗精神,如同象山港的滚滚海水,世代传扬烈士的英名!
(张利良/文)
Hash:fb7fac287f910078f44e51d06c5a3b37e2d6d383
声明:此文由 象山文联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