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记忆|余姚传统庙会

庙会

旧时余姚多庙,自东晋咸康二年(336)姚城建造龙泉寺以后,历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各乡镇村落之庵庙寺观如星罗棋布,不可胜数。以姚北为例,原云柯乡境内有大小庵庙寺观119座,临山镇素以城内有“十庵九庙”,城外有“十庙九庵”而闻名。

每逢寺庙所供神佛的诞辰或忌日,都要举行大小不同的庙会。庙会的形式有两种:一是集市形式,庙会举办佛会进行祭祀活动,庙外演戏并汇集各地商贩设摊交易故又称庙会市集。庙会市集物资丰富,品种繁多,能弥补平常市集物源不足之缺憾,故多在春秋两季举行。春季添办生产工具,为农耕作准备;如余姚城区二月十五日至十七的城隍庙会、梁弄镇二月十二至十五的九姥山庙会、低塘街道二月十三至十九的芦城庙会、凤山街道二月廿八前后的屯山庙会等,都以竹木铁器农具交易为主;秋季则添置生活用品,为过年作打算。如朗霞街道九月初至十五的八堡庙会,临山镇九月十九至廿一的娘娘庙会、大隐九月二十至廿六的山王殿庙会等,都以衣物百货、南北果品交易为主。

这种庙会虽以求神拜佛为名目,实际上与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之需有关。另一种是迎神赛会,又叫礼拜庙会。即把庙内神像抬到周边乡村巡游。巡游过程中,各乡村会社都拿出各自擅长的节目进行竟相展示,如姚北一带的三月初六东岳庙会,芒种后十天的迎将军菩萨四明山一带二月十九至廿二的天齐老社行礼拜,三月十三至十六日的南太平社巡东岳神等,仪仗、杠头绚丽多姿,精彩表演目不暇接,队伍所过之处,常出现万人空巷的场面。其既娱神,又娱人,填补了平时文化娱乐贫乏的空白。

余姚传统庙会有各种组织

一、理事会:有庙董、族长、村长、乡绅等组成,负责监理庙产,联系会社,确定庙会的日期和出巡路线,沿途神桌、斋饭的安排等。

二、庙甲:有靠近庙邑的村庄负责,在庙会前10天,张贴告示于周边,并整理神轿及銮驾、仪仗等。

三、各乡村有礼拜社。民国时,余姚有48个社,较著名的有城区半霖社、鼎新社黄山社、南雷社;姚东有太平社(分东、西、南、北四支社)、永宁社;姚南有天齐老社竹教社、始宁社;姚北有篮旗社(分上、下两社)、白龙老社等。每社设总领、柱首、头旗等指挥迎会队伍;社下有分类会脚,如龙会、大旗会、铳会、判会、鼓亭会、锣鼓会、高跷会等。每个会社均有地产,可作庙会活动之用。

迎会队伍大致排列

前面是仪仗队,有清道校尉,一般为16人,贴街面两旁徐徐而来,显得威武雄壮。路中间有耍水流星、火流星的,舞镗叉的协助清道。紧接着是8面抬锣喝道,4面“肃静”“回避”虎头禁牌。后面是火铳队,两排24人,逢神桌,火铳齐发。火铳队后面是各种杠头、会货等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如大纛旗、甩龙、高跷、抬阁、粗细十番、鼓亭、采莲船、车子灯、犴舞、大头和尚、哑背疯、木偶摔跤、调吊、五无常、甩酒甏、甩彩瓶、蜈蚣舞等。民间艺术表演在赛会中最精彩,称为“杠头”或“会货”。其内容越多,庙会越隆重,名气也越大。

杠头后面是呼拥菩萨的“后拥会”。人们有的抬神轿和香亭,有的提香亭、掌扇,有的背王印、会旗,有的扮刽子手、校尉,有的扮犯人、肩上扎肉芯灯……这些人前呼后拥,也是迎神的核心队伍。锣鼓队和尾旗则压阵在后。

相传

余姚的迎神赛会,与戚继光抗倭有关。明朝中期,日本海寇常乘东南风潮汛,驾船到浙东沿海一带抢掠烧杀。戚继光一面指挥戚家军抗击倭寇,一方面组织民众结社,监视倭寇行踪,设瞭望哨、烽火台及时报警,并组织民众设置刀枪、锣鼓、铳炮等武器和信号,进行军事演习。当时操练的一些形式,如登高望远的抬阁、高跷,作疑兵用的迎大旗、点塔灯等,到后来演变为迎神赛会中的执事、会货。

明范濂《记风俗》中载:“倭乱后,每年乡镇二三月间迎神赛会。”可见迎神赛会在抗倭后兴盛。

芦城庙会是姚北地区、慈溪西部(原属余姚)一带最大的一个传统庙会。它以“观音礼拜”为形式,祈求丰收,消灾纳福。可以说,吉祥平安是本地区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题。

芦城庙会地点在低塘街道白云庵附近。因白云庵(寺)坐落在芦城村而得名。庙会会期每年一次,共七天(农历二月十三至二月十九),以二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为正日,故说起二月十九芦城庙会,余姚人几乎老幼皆知。

《余姚六仓志》载:“二月十三至十九迎观音礼拜,化龙堰以东,尽为斋地”。其中心地就在芦城庙。

芦城庙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庙会期间来自宁绍两地的商贩纷纷设摊经营,主要交易生产、生活用品,如竹木农具、农土特产、南北干货、棉布绸缎、文房四宝、食品点心、烟酒百货等,还有江湖杂耍、看相测字、卜课算命、大力士卖膏药、针灸拔牙、摆残局、打铜宝等,无奇不有。

二月十九庙会正日更为热闹,芦城周边27个乡镇,48个会社的民间文艺表演队伍云集于此形成一种巨大的文化向心力。民谣:“二月十九芦城庙,四十八社社社到。”说的就是这种盛况。

曙光初照之际,庙门甫开,四邻八乡的念佛妇女,自觉地结伙赶来,身背念佛香袋,手掌黄布小旗,到庙里观音殿内叩拜念佛,许愿求签,祈祷观音菩萨保佑当地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平平安安、消灾纳福。

芦城庙前的大广场约有30多亩面积,早上7点多开始,庙前大广场开始热闹起来,方圆数十里内共有48个社,每个社都会派出一支代表本社最高水平的演艺队伍,身着传统服饰,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奔赴广场,献演每个社不同特色的节目和绝艺,如舞龙队、狮子队、锣鼓队、高跷队、大旗队等。先来者先表演,用不着别人同意。许多社都是通过广场表演而扬名。竞技项目如武术拳械,除了表演,还可以在此设擂台比赛。

会社出来时,领头的称头旗,接着头牌、月镜、对锣、对号、皇凉伞,后面穿插文武旗、大纛旗、土铳、锣鼓队、细十番和龙旗、尾旗压阵在最后。

芦城庙会名声之大,使历代文人有诗文吟诵,如清代诗人吕铭,就有《二月十九芦城庙礼拜竹枝词》八首,胡德辉有《观音礼拜词》八首等,另有两首民谣更是传神地描绘了芦城庙会的魅力和影响。

(其一)

二月十九芦城庙,黄花闺女都赶到

光棍老倌双脚跳,勤力媳妇饭勿烧。

若有一个勿赶到,头痛痨发(发烧的意思)脚筋吊

(其二)

二月十九芦城庙,礼拜社头真热闹。

年轻老拧(“少妇”的意思)兴致高,胭脂花粉打扮俏。

东约姑娘西约嫂,又借罗衫又借袄。

庙前庙后都赶到,一世为人难得到。

芦城庙会自1958年因庙被台风吹倒后而消逝。1995年重建后,因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庙会仍处于式微状态,有关部门正在努力,使庙会成为群众文化传播的平台。

2009年,芦城传统庙会被列入第三批余姚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Hash:26e68453e4adb2d0e93a8ff34b268fd9f2acd15a

声明:此文由 岁月余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