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咖探访火烧山

1月25日

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新疆频道刊发了

《探访新疆油田火烧山作业区》

文章浏览量达5万次

火烧山油田是准噶尔盆地东部

发现和开发的第一个整装大油田

因地表受侏罗纪西山窑组煤层

自燃烘烤呈砖红色而得名

1984年9月

火1井试油获工业油流

从而发现了火烧山油田

掀起了准东勘探开发的序幕

1月20日,媒体记者们来到火1井

火烧山作业区

是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的基层单位

从“火1井”到整装大油田

火烧山作业区究竟有什么不同?

又发生了哪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呢?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

在封井碑背后,有一个长方形的凹槽。它曾经是钻井机器拆除后留下的底座,经过改造,成为一个蓄水池。油田公司会定时派人来蓄水,以保证周边自然保护区内的黄羊、野驴、野马等野生动物的正常饮水。

茫茫大漠“火1井”

无人机拍摄:王涛)

一月的北疆,天寒地冻,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火烧山作业区所处的荒漠戈壁已被薄雪覆盖。火一井,这座代表着准东开发起点的油井已经在此伫立37个年头。不远处的巨型石碑,向人们诉说着这位“老兵”的功勋。

艰苦创业:当时大家住的是地窝子

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荒漠,吹来的风中夹杂着雪粒与黄沙,冬天冷雾弥漫……这是当年火1井开拓者所处的工作环境。

火一井旁伫立的丰碑

(王涛摄)

“当时冬天经常是零下三十几度甚至四十几度的寒冷天气,我们巡线都必须穿着毛毡筒靴。即便如此,遇到大雪我们还是容易走不动路,迷路、冻伤之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谈起当年的艰苦工作经历,新疆油田公司火烧山作业区技能专家魏昌建感慨万千。

“你们想象不到吧,咱们油田也会发洪水。”火烧山作业区党委副书记周世民对此记忆深刻,“春天,从克拉美丽山上融化下来的雪水就会流到咱们油田,水深都能没过膝盖,曾经造成了不小的危害和损失。”

“当时从阜康到火烧山油田来一趟要花一天的时间,住的是地窝子,经常几个月都见不到一个生人。”周世民说。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石油人硬是将火1井开发成火烧山油田。火烧山油田成为准东第一个整装大油田,为后续准东地质资源勘探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火1井已经发展成为现在拥有257名员工、39座计量站、556口油水井、1座原油集输站的准东大型油田。

环保意识:封井碑背后的蓄水池

“从2018年起,为保护卡麦里山野生动物保护区生态环境,火烧山作业区开始封井。”在一座封井碑前,周世民这样介绍道。

目前,火烧山作业区一共封井147座,虽然造成4万余吨减产,但对于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封井碑背后,有一个长方形的凹槽。它曾经是钻井机器拆除后留下的底座,经过改造,成为一个蓄水池。油田公司会定时派人来蓄水,以保证周边自然保护区内的黄羊、野驴、野马等野生动物的正常饮水。

大漠深处封井碑,背后有个蓄水池

(谢嘉伟摄)

在新疆油田公司“基层建设示范点”李晓华站生产厂区内,“不让一滴原油落地”标语牌随处可见。由于生产出来的原油和泥土混合产生的油泥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其无害化处理过程也需要耗费不少资金。因此,李晓华站的工作人员,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对原油可能会发生渗漏的地方都格外注意。“少漏一滴油,就是多做一份贡献。”厂领导时常这样提醒员工。

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作为重工业产区的火烧山,生态环境被保护得很好,时至今日依然能在作业区附近看见野生黄羊出没。

进取精神:年过半百还在学习新技术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今年5月,油田物联网系统将会全面落成,到那时就不需要人工计量,将大大减轻一线员工的工作压力。未来作业区将建成‘万物互联’平台,保障油田提质增效。”周世民说。

八号计量站计量工古丽扎尔·热合曼正在工作

(谢嘉伟摄)

对于未来“万物互联”的趋势,魏昌建作为一线员工深有感触:“未来‘物联网’会大大减轻一线员工的体力劳动,与此同时,对于物联网相关软件和系统的学习、数据分析以及应用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虽说我现在都五十多岁了,为了能够熟练操作那些系统和软件,我还要不断学习,这就是作为石油人的进取精神。”

目前,火烧山作业区平均日产值达到550吨左右。即便受冬季寒冷气候影响,作业区依然能够保证日产原油470吨左右,2020年产量约为18.9万吨,累计产量达1079万吨。(实习生 谢嘉伟)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新疆频道

本期编辑| 曲春成

Hash:145ecbf6fb53bbe7600a24b2955fa41adeb9654f

声明:此文由 美丽准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