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湘西文化寻根之长河流过四方城
千里蜿蜒廻地脉,七层突兀锁江声
这样全画幅定格时空,只有文字做到了,足以让任何一款航拍器弱爆。镌刻在龙溪宝塔上的这副对联,作者虽然佚名,文字却永久地流传下来。
彼时,俯瞰的位置在钟灵山上,酉水从天际而来,在眼前烟波浩荡,又复向天际汤汤而去,背后神枯列山逶迤龙滚,在山与水拉开的台地上,四方城遗址是镌刻在天地间最大的一颗象形汉字,书写从战国、汉唐到宋末的风云变幻。神枯列是土家语,意即神山,与天干命名的河流在这里抱合一座城池,历经千年时光,大历史究竟有多少春秋被湮灭,还有多少史记能复活?
保靖四方城遗址空中航拍图,沅水支流酉水绕城而过。
从城中通往酉水河边的古道上,石头上保留着人工开凿的柱洞与石阶。柱洞很可能是城外岗亭的建筑基础。
一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记忆构成的,这个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忘构成的。
——博尔赫斯
需要建立一条时空坐标轴。原点在这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2′至109°50′,北纬28°24′至28°55′。在张花高速保靖东出口,驱车上209国道往永顺县6公里,但见水陆并竞,公路右侧开阔处,即为四方古城遗址。
地理空间上,湍急蜿蜒477公里的酉水,穿山绕岭到这里时,两条平行的山脉闪开逼仄的距离,河床开始平缓开阔,左岸神枯列山撑出一二级台地,威严地检阅碧波粼粼的酉水。台地左右峥嵘山岩夹峙,成为城池建造的不二选址。可以肯定的是,形成聚落的时间更早,距离四方古城遗址上游一公里酉水公园内,发现过西周铜钟残片,古城遗址内也出土过大量的商周时期器物。形成真正意义上城池,是在战国时期,秦汉沿用,唐代重修,宋代第三次重建,宋末毁弃。
历史特别诡异。犹如昨晚的梦境,我们难以清楚地描绘,更何况要从漫漶的句读中打捞沉入深海的青花。如果不是上游里耶秦简的出土,短短十五年的秦朝,就有多少真实的琐碎被太史公遗漏。从江北南移的历史,面对汗牛充栋的典籍,你常常会有一种无力感,视角不在这里,话语体系不在这里,你唯一能依靠的是深海潜沉的偶遇:“汉高祖五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始置迁陵县”(《保靖县志》同治本)。印证《后汉书》等典籍的零星记载,言出有据方有一丝丝底气。
需要抽丝剥茧,寻找到深藏在壳封里的那根线头!考古工作由此有了四两拨千斤的意涵。1973年,为配合凤滩水电站工程建设,湖南省、湘西州、保靖县三级考古部门首次组织调查初探,1993年,因酒鬼酒陶瓷分厂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旧石器遗物、战国粮窑、青铜冶炼遗址等重见天日,其中,在战国、汉代100多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不同质地的陶器、青铜器、铁器、琉璃器、瓷器、食用器、冥器等,历史时间跨越战国、六朝、唐、宋、元、明、清。
公元前202年,是西汉高祖五年。这一年,在垓下,盖世英雄项羽被刘邦收拾,战死乌江,“定天下,论功行封”,“民保山泽者,各令归县”。从底层冒头而出的刘三哥踌躇满志,颁诏曰:“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楚已倾覆,旧地酉水之滨连同这里繁衍生息土著后裔和千百年来流离于此巴僕各属,获得了一次休养生息的机会,在乳香岩对岸,扼酉水台地上,世代因袭的聚落具有建制县一级行政格局深厚基础,还可以兼作更高级别的军事要塞,迁陵县脱颖而出,四方城有如锁钥。
筑城的场面难以想象
一级台地上残存城址迎河面的卵石护坡,残高约十米,长近千米,呈梯级环河岸护持城基,防止水土流失,抵御酉水冲刷,至今巍然屹立,堪称我国南方古代城市建设工程的奇迹。由此,整个古城修建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由此可见一斑。
初步发掘的古城遗址,由南北两个台地和连接两台地的缓坡带三个部分组成,台地外侧有城壕。其中北台地近方形,四周有城墙围合,为城内范围,台地东西残长238米,南北残长265米;南台地呈长方形,东西残长268米,南北残宽145米;两台地间缓坡段宽约60米,垂直高差12米多,利用原生基岩开凿的道路连接南、北两台地。城壕位于台地的西面、北面和东面。目前确定有南门和东门两个城门门道,东城壕南段可清晰辨出城壕的走向。逾10万平方米的城池,既要满足民众居住,又要适合行政权力行使,还要便于军事调度,在考古没有全部展开的情况下,难以窥见匠心的全貌。单是居中高地的祭祀台,就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战则号令全城倾巢而出,安居时则敬天法地孝亲以乐业。城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主要功能是聚合、是吞吐,是社会分工细化又精细合作的社会结构组织化的结果,是阶层不断固化、阶级话语体系不断延展的后遗症,它是不断创造创新的结晶,也是藏污纳垢巨型温床……
我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南城门的门道上,残留在延河滩整块嶙峋的巨石切面里,两边间距相等并排凿出的踏步与合抱之粗的柱基坑,用柱如此之大,显然不是一层设置的间架结构,应是两层或外带瞭望塔台。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舟楫在旗语的指挥下,战战兢兢地泊岸,接受盘查,出城或入城的士农工商在门道里呈文换牒,霞光在拂晓和薄暮中轮流切换城郭侧影,四方古城,鸡鸣鱼肚白、狗吠山魈影,酉水千帆张落,桨撸号子此起彼伏……
朝代频繁更替,在四方城古城上的建制称谓也不断更替,隋朝时并入大乡县,唐朝改为三亭县,无论县名如何变化,码头不变,古城的地理空间不变,逾千年的时光,三十多万个日日夜夜,有多少平淡无奇,有多少惊心动魄,被酉水席卷而来,又被时光裹挟而去?
四方城缄默。
四方城出土的汉代四叶雷纹砖,这种叶纹与回纹组合的图案在中国是首例,文化含义有待进一步解读。
从四方城遗址出土的兵器,剑与箭镞。秦楚之争,一场场血腥战争在酉水沿岸展开。
保靖四方城出土的铜渣,铜的用途用于祭祀器、钱币,当然更多用于兵器。
二
我们必须理智地承认:文明绝不是一种和谐的自我封闭的整体,而是充满最为激烈的内部矛盾。
——恩斯特·卡西尔
时空切换。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土归流”取得实质性进展,流官王钦命就任县令。彼时,治所已迁至距古城5公里的酉水上游,名称也改为保靖县,并沿用至今。是年,县志编撰完成,王县令欣然作序:“保靖亦大都会也,四山环抱,涧溪中流,上接酉阳诸水,下达辰州五溪。其间有崇山峻岭,邃洞奇溪,又有烟霞、屏山、狮洞、石楼诸景,游客骚人往来不绝,行商坐贾杂处其间,真乃南疆美景之域也。”寥寥几笔,尽显功底,写景与抒怀为一体,陈事与描摹,言简意赅。
当然,我们切不可被王县令的文辞所迷醉。会一句当在文辞之首,“保靖亦大都会也”,如果没有对历史进行充分的把握,在规制极其严格的封建王朝中,尽管王县令才高八斗,断不敢口出此言。能称为大都会的地方,固然要以人口繁密、商业兴盛为考量,更需以建制级别为指标。答案肯定不在新址,应在被历史尘埃封存已久的四方城。
回过头来看四方城内的西汉青铜冶炼遗址。出土时超大青砖砌成的炉体仍然十分坚固,金汤高温煅烧让炉芯已成为紫色,铜渣、铜残片、坩埚残片散落在文化层里,这是经年使用的结果。众所周知,历史的脚步迈进西汉,青铜已由鼎盛期走向转变期,青铜冶炼技术还在这里保留,是已经出现的铁器尚不能完全取代青铜,还是冶铁技术尚未被四方城官民所掌握?很显然,大一统完成后,技术交流的壁垒早已被冲破,通过颠簸流离但不失通畅的水路,冶铁技术已经完全传入武陵山区腹地。需要,是保留的最大动因,古城和沿线管辖区域究竟有怎样的需求,才让一拨拨酉水子民筚路蓝缕,固执在城池的一隅,炉火熊熊地烧制让之着迷的青铜器物?
迷离的还在于本地不产铜,大量的原材料来自何处,贩运的方式和线路何在?“为我所用”是器物产生的根源,华夏民族尤其擅用其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儒家为器物所下的基本定义。蛰伏在神枯列山下的四方城有太多的秘密期待破解。
再把目光投向战国粮窖。于面积达16平方米空间里,用竹筐分装的水稻、高粱、粟、豆类,贮藏量之大,品种之丰富,让人不得不惊奇——是怎样事故才让可以果腹的作物在地窖里沉睡,又有怎样故事曾经在此按另一种剧情演绎?揭开湘西古代农业发展脉络和当时状况的神秘面纱,有待考古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四方城温暖的体温并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减。
解不开、许多结,历史之谜的外号叫东方不败
一方面是大一统行政格局不断强化,天下之滨,莫非王土;另一方面是地方势力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如螃蟹的眼睛和横脚,没有七脚八手,委实摁不过来。从荒服到郡县,从郡县到郡制州,从郡制州到羁縻州,从羁縻州到土司制,再从土司制到府县制,自外而来的收罗和向外抗争的颉颃,作为酉水的心脏,四方城是桥头堡,更是五溪蛮这匹烈马的辔头。上连里耶下达酉阳(现永顺王村)、辰州,四方城打个喷嚏,酉水必然会闪腰,江南江北都得感冒。
闲时为农,战则成兵,在中原王朝政权相对稳定的时期,杂处其间的毕兹卡和果雄民族在朝廷的协理下,自然相安无事,繁衍生息。一旦战乱起,必然被裹挟其间。最著名的一次战争就发生在三国后期的“赤沙之战”,魏吴争夺五溪,永安6年(公元263年),魏国郭纯率军入境迁陵,屯兵于四方城一公里外的赤沙溪,吴国钟离牧“即率所领,晨夜进道,缘山险行,垂二千里,从塞上,斩恶民怀异心者魁帅百馀人及其支党凡千馀级,纯等散,五谿平”(《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此一战,合万人马在古城外整整厮杀一天,血流漂杵,四方城免于被曹魏洗劫,说明双方都十分看重古城的军事战略地位。
从五代到宋末,亦多有争战,四方城一直屹立在酉水之滨,吞吐货值,据守要冲,土兵彪悍的个性由此养成,与外部的互动交流于此生发,然后蔓延到沿河两岸的山山岭岭……对岸的村落叫洞庭村,与四方城在酉水两岸呈犄角之势,墓葬出土器物与四方城出土器物脉络关系紧密,地理位置的呼应和功能定位确定,亦是解开四方城秘密的另一把钥匙。
战争是人类发明的最极端的方式,也是人性恶的极致,历史的甬道道上站满了这样的水老倌(本地方言,十分可鄙的人),平和地化解矛盾因而显得特别高贵。当地流传的《摆手歌》唱道:“木船到了龙马嘴……站在船上,看到岸上,岸上是些什么人呢?嘴巴像水瓢,鼻孔像灶空,眼睛像灯笼,满脸都是毛,叽叽卡卡笑,身上捆的芭蕉叶,头上戴的芭茅草,舞脚舞手喊喊叫叫,怪模怪样的人来了。”
叫龙马嘴的地方离四方城不到4公里,久远的两个部族在这里相遇,两种视角在切换,两种文化在碰撞,在没有成为睦邻之前,肯定也有敌视,有窥测,但没有杀戮,沟通的困难并没有成为交流的壁垒,试探、疑虑之后,他们开始以心换心,他者和土著的身份开始调和,最后“他者”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都成为土著,成为毕兹卡一族(土家语本地人)。其间,亦有《桃花源记》的情形,捕鱼人与避乱人,究竟谁是懵懂的撞入者?谁是原初民的原初民?你住龙马嘴水陆便利,我住喜鹊溪风光独绝,画地不为牢,结成扁担亲;还有那些星夜拖家携口而来的潜入,“鹤鹭并头踏雪睡,月明惊起两迟疑”,来的都是客,“设酒杀鸡作食”,这种古风至今犹存。
四方城遗址的复原效果图。
龙京沙在介绍四方城城外的基本布局。
考察队员在保靖县文物展览馆参观。
三
人类只能以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战胜个体的死亡。
—— 佚名
严谨、言必有据是考古学的灵魂肌理,但并不因此给丰富的想象套上桎梏。相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汉文献重度缺失的情况下,依据散珠碎玉的出土文物,求索钩沉大遗址的某些内涵特质,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偶尔为之,即便招受博学鸿儒的白眼,也不妨一试。
1979年,在长沙新火车站的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一方印,上有“迁陵侯印”字样。侯,作为显赫的爵位,印信是其身份的象征,千里之外出土侯印,究竟是本人的随身之物,还是某次军事纷争的战利品?与迁陵治所地望的四方城又有什么内在联系?谜底至今尚未解开。因为下游大坝的修筑,一级台地上的四方城遗址永远地沉入了水底,把这一部分包括外城郭算上,四方城面积最大时达到24万多平方米,这在当时完全是一个超大城市,显然,一个县治是镇不住的。秦三十六郡的洞庭郡何在?在梳理所有的历史线索,对四方城基本面貌、枢纽功能与其他遗址作对比,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专家学者苦苦寻觅的洞庭郡就在这里。是的,我相信,当考古发掘一旦全面展开,更多证据一定会以事实说话。
“楚服西隅蜀裔边,山连星斗鸟难迁。群居尽说侏离语,一水刚通独木船。惊胆危滩春浪发,愁人峭壁暮云还。正怜北望无消息,欲卖新诗不值钱。”这是马希范留下来的诗作《保靖》,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收录。如果不是伪作,说明五代时就有了保靖的称谓,县志关于名称沿革就得推倒重来,至少,四方城属于高级别的行政和军事设置不再是凭空假设。马希范本人的脚步没有抵达过这里是可以肯定的,但楚与溪州之地的政治联姻是一直存在的,通过信息收罗和军事刺探来掌握真实情况,从诗中的描摹完全能够反映其准确性。最终爆发溪州之战又立铜柱盟约,马希范毕竟不是“马稀饭”,软硬兼施、怀柔镇饬的政治智慧不容忽视。
更不可忽视的是酉水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是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势力的拿手戏。中原大地是活剧上演的最大舞台,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寇”之余脉需要喘息,需要寻找另外的生存空间,最直接的逃遁之地就万山重叠的武陵山区,通过蛛网般的支流和入江通海的干流,随便一块台地、一个山头,一方洞穴,就可以独自舔吮惨痛的伤口,慢慢淡化锥心的记忆。濮人、賨人、巴人、楚人……以至于胜利的书写者都理不清头绪,就干脆以“五溪蛮”代替。
武陵山区一度是华夏民族战败部族的避难所,也因此成为各种文化孑遗、交融的基因库。酉水沿岸尤其是四方城左右两岸出土的随葬品,包括陶豆、宽格短剑、虎钮淳于等等与不同的墓葬形制,杂糅的文化遗存表现出斑斓炫目的文化多样性。反观当地至今传承的毛古斯舞、哭嫁歌、摆手舞、土家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奇风异俗与绝特技艺共同构成独特的文化生境,山地文化与溪河文明交互作用,使得这里的土家族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和珍贵品格。
水知道答案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就流域面积而言,酉水的确不起眼。但她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辐射功能,让我们不可小觑。毗连湘鄂黔渝,西通巴蜀;东抵沅水,直入洞庭湘江;经行岷江,进入长江能航大海;勾连汉水,可达汉中关中平原;通过黔滇古道,又西江入珠江,最远可至东南亚一带。古老的《酉水船歌》中就有唱词:“四十八站到云南,四十八站到长安”。百八险滩固然留下过多少水打烂船,寡妇链望夫岩血泪斑斑,酉水纤夫雄强和酉水号子的雄浑,是历史曾经昂扬的缩影。在四方城战国墓葬中,出土8颗琉璃珠,分别呈墨绿翠绿色,它们来自波斯;还有猛兽吃牛的鎏金铜饰,同样来自异域。人类学家、民俗专家林河先生论断酉水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并且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已经存在,言人所未言,当是对酉水最新的注解。
第一眼看到那两块汉砖和唐砖时,只能用两个字表达——呆懵!它们的形制规格超出现在火砖的两倍以上,全手工时代该需要怎样的体力,来完成和泥制范、夯击筑版、榫接上墙啊?汉砖上的图案和短剑呈几何对称,剑尖分别指向砖的四角,实用性和艺术性相得益彰,版范绝对下足了功夫。尤其面对唐砖,更有耳光响亮的感觉,一道巨大的手掌印赫然在目,制砖的工匠或许是兴之所至,以掌击砖,或者是刻意要在这件付出心血的物件上留下自己的印痕,如果掌幅与身高成正比,这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彪形大汉,穿越时空甩来一掌,狠狠地打在我们的脸上,火辣辣地打在后世制造豆腐渣工程的不肖子孙脸上……
人间正道是沧桑,解读历史,触摸兴替;极目酉水,两岸青山如聚。如是,看待四方城就能基本榫入历史遗落的内核——政治平衡高级别所在,军事战略要冲、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埠头、多部族曾经的栖居地……当我们把这些侧面叠加复合,四方城遗址曾经的鲜活就立体起来。时间吞噬了古老的过往,长河剃度了曾经的码头,记忆以残存的形式呢喃苍茫,遗址的余温在地底深处紧紧捂住秘密,酉水,如来如去……
我们都在大时空中,从未稍离。
文/黄青松 图/张 谨 彭运锐 彭图湘 梁云炳,资料照片由龙京沙老师提供
作者简介:黄青松,湘西州非遗中心主任、湘西州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长篇小说《毕兹卡族谱》。
协办单位:湘西州文广新局
学术顾问:刘路平、龙京沙、田茂军
总策划:刘世树、田应明
策 划:麻老先、高振翼、龙 捷、龙文玉、周泽平、唐 心、王 伟、周胜军、岳跃强、向朝阳
执行策划:欧阳文章、黄青松、张 谨、刘 年、聂元松、谢 杰、杨贤清
【版权属于原作者,稿源:湘西《团结报》】
·END·
【责任编辑:巴洽巴千、阿鹏哥、广林君、吴钧;审核:黄沙沙、尚欣、石群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和商用、转载请后台联系并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值班编辑:18774305566】
Hash:c7e497fe2377954cb35c9fd8f8822e8546dbf301
声明:此文由 纪实湘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