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州窑概说

"岳州窑"在今湖南湘阴县境内,因历代隶属岳州而得名。近年来,湘阴县湘江两岸发现了铁角嘴唐宋时期、青竹寺东汉时期、文星镇晋唐时期、芦林潭隋唐时期、百梅村宋元时期和乌龙嘴宋明时期青瓷窑址26处。与民间传说"湘阴有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的说法相符合。特别是青竹寺东汉窑址和城关镇晋唐窑址文化遗存面积占据了县城湘江东岸约5公里的河沿、山岗,窑场密布,延续时间1500多年。

岳州窑主要由立式圆形窑和斜坡式龙形窑形成,制器有建筑装饰器、生活用器、文房用器及观赏器等;品种有碗、壶、盘、碟、钵,多系罐、杯、灯、虎子、莲花尊、梅瓶、鸡首壶等;釉色有米黄、豆青、虾青、白釉、褐色釉、酱釉、浅绿、青釉等;装饰工艺有莲纹和几何刻花、印花、画花、釉下点彩及雕塑等。由于水路顺湘江入洞庭通河通海,十分便捷,加之岳州窑制器造型丰富、品种齐全,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日本等地区均有出土发现。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品定六大名窑的茶碗时写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陆羽对岳州窑推崇备至,将其列为唐代最有影响力的六大青瓷窑场之一。湘阴古称罗县,春秋时期为罗子国,因为这个地方的人善于织网捕鱼、捕鸟而得名。又因地处湖南之北,故有“湘阴”这一地名的出现。从春秋到隋代,大多数时间里湘阴属于长沙(潭州)的行政辖区内,在初唐时期才划到了岳州,而进入北宋之后湘阴又复归于长沙的行政范围之内,故“岳州窑”这个名字带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它主要指的是唐代初期和中晚期湘阴地区的陶瓷窑业。

岳州窑在汉族陶瓷史上地位比较重要,上承江浙越窑青瓷,下启长沙铜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岳州窑有“三最”:最早的青瓷、最早的“官”款、最早的釉下彩。

岳州窑胎质细腻、灰白,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造型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唐代茶圣陆羽赞之“岳州瓷青、青则益茶”,唐诗人刘言史有诗云“湘瓷泛青花”。1997年,专家在“青竹寺”窑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纪年款布纹青瓷片(铭文“汉安二年”公元143年)。故此,便认定“岳州窑”当之无愧为最早青瓷。

汉安二年瓷片

在马王墈窑址考古发掘,发现有一件内刻“官”字款的匣钵,同时在两晋、南北朝堆集层面发现“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两汉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据此,可以认定该窑烧制的器物供朝廷使用。在封建社会能得到皇室的认可,可见“岳州窑”瓷器有多高贵典雅。由此定论“岳州窑”实属官窑

岳州窑有“太官”字样的圆饼及底碗

岳州窑器器物呈豆青、浅黄,釉下点彩呈褐色,有的器物口沿均布点彩,有的器物周身几何对称点彩等,改变了前朝单色釉制器,为后世釉下彩绘奠定了基础,如唐、五代的长沙窑、白梅窑及云田窑等。许多专家学者认定“岳州窑”青瓷釉下点彩最早,始于两晋。

岳州窑始烧于东汉,中经西晋、南朝、隋,一直延续到唐代。隋和唐,是岳州窑的辉煌时期。岳州窑最早烧制的器具,胎呈灰白色,胎质欠细密,釉色以青绿为主,半透明,多呈开片。从唐代开始,烧制范围扩大。当时烧制的茶具,有茶碗、茶瓯、茶盒等,其胎多为灰白色,釉色仍以青绿为多,有玻璃质感。釉开细片。唐代烧制时使用垫饼支烧;五代用支钉支烧,在盘碗底部留有支钉痕迹。施釉方法开始由半腰往下降至下腹部。这是一个特色。中唐以后,玉壁底圆口碗成为它的代表作之一。

岳州窑最重要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胎质细腻、灰白,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造型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唐代茶圣陆羽赞之"岳州瓷青、青则益茶",唐诗人刘言史有诗云"湘瓷泛青花"。

二、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黄或酱绿色的。釉拨且光亮,釉面有细小纹片和气泡。隋代产品均施半釉,内壁与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现象。

三、器物有碗、盘、钵、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碗足以圆饼形和玉壁形足多见,高足盘、浅盘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风格。

四、装饰以印花为主,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高足盘盘心纹饰多达30种以上,尤其是盘中心部位的多层花纹装饰,为其它各窑所不见。此外,还见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

五、装饰方法与长沙窑基本相同,五代时有所改进,采用支钉支烧。

Hash:fe5eb4c106f1e2233b5099ec9ec008e1f9802c37

声明:此文由 宋瓷收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