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闺人未识!走近江门台山碉楼与洋楼,穿越到上世纪的岭南!

台山的碉楼和洋楼,

其实和开平碉楼是同一时代背景的产物,

只是藏在深闺人未知。

经过历史的沉淀依然屹立至今,

它们成为了台山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行走在台山,

看着一座座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映入眼帘,

一排排跨越时空的骑楼街墟扑面而来时,

你会在莫名间觉得自己穿越了时空,

回到了上世纪初的岭南。

碉楼

▲水步镇罗边村彭伟宗摄

台山现存碉楼中最早的一座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坐落在端芬镇那泰中闸村,楼高3层,墙厚40厘米,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0平方米。民国时期,盗贼横行,政府无能,华侨只好力谋自卫。一是购枪械,二是建碉楼。

▲水步镇福安里斜碉楼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碉楼建筑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初步田野调查,台山碉楼不少于2000座,全市17个镇(街)中16个基本都有碉楼分布,其中三合、都斛、斗山、白沙、台城、广海、水步、四九等地最多。

▲白沙镇“水中碉楼”-宗政楼 彭伟宗摄

台山碉楼多建在村口,也有在村子后面或在村外。碉楼形式多样,种类各异。按功能分,有用作家族居住、集防盗与居住于一体的居楼,村人集资兴建的众人楼和主要用于值夜放哨的更楼等3类。按建筑材料分,有石楼、夯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等4种,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是钢筋混凝土楼。

▲斗山镇乡间碉楼彭伟宗摄

从建筑式样看,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流行的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伊斯兰式、巴洛克式等。大多数是中西合璧式,墙身挺直厚实、钢窗铁门、门窗狭小、枪眼密布,防火防弹。顶层凸显西方建筑风格,有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有的还建有亭子、燕子窝(凸出的防卫台)。

▲四九镇福临碉楼

四九镇福临村的福临碉楼,建在村东头,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10层,是五邑侨乡楼层最多的碉楼。这是一座众人楼,2至7层为居住层,每层4间住房,8层是一个回形凉台,9层为过渡层,10层为一个凉亭。

洋 楼

▲端芬镇翁家楼

清朝末期起,华侨将西方的别墅式建筑引进台山乡村。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洋楼建设进入鼎盛时期,侨乡各地出现了一栋栋漂亮洋气的别墅式民居,一条条设计整齐、环境优美的别墅式村落。

这种建筑多数自成院落,“庐”、“居”、“楼”命名。其与台山普通民居不同,也与碉楼中的居楼功能不一样,更多地从居住的角度进行设计。其平面布局在延续传统民居“三间两廊”格局的基础上,一改以往的低矮、狭窄、封闭的空间,加大楼层高度,开间高大;房间开窗,每个窗洞比传统民居更宽大,更便于通风采光。

▲斗山镇浮月村 苏照良摄

此外,将碉楼的一些防御设施揉进了别墅的设计,普遍在别墅的大门上方开设射击孔,二楼的人可以在楼内向下打击靠近大门的盗匪。有的还在别墅的四角或后面的两角建有燕子窝,加强别墅的防御功能。别墅的门窗用钢板制作,窗户加设铁护栏。

别墅的建筑材料大量地使用进口的水泥、钢筋,墙体多数采用混凝土筑砌。室内装饰多用进口的坤甸木、钢材、涂料、玻璃,从壁炉的设立,地面防潮砖、水磨石和地毯的铺设,到室内吊顶图案和大组合吊灯,再到楼梯栏杆设计,都融进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元素。

楼体外观设计和结构都比较自由,外部造型普遍是西方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和近代式,强调立面的对称,分为三段是共同的特点。庐高一般为2~3层,正面开门的庐第一层多为柱廊,或外廊式或内廊式;第二层为柱廊式阳台,第三层是平台。1~2层的柱廊以古典柱式和罗马拱券为多,伊斯兰的叶形券拱也有表现。窗的整体造型和平台护栏外墙采用卷草、卷涡和巴洛克风格的曲线构图,山花造型绝大多数具有巴洛克建筑艺术的特征。

▲白沙龙安

台山洋楼主要分布在台山的东部和中、南部这些华侨侨眷众多,商贸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地区,以台城、斗山、白沙、端芬、四九、大江、冲蒌、都斛等镇为多。

这种建筑多数散布在村落的外围,或村后,或村侧,有的与普通民居结合组成村落,如端芬镇庙边模范村、斗山镇浮月村、白沙镇龙安村、冲蒌镇永盛村、水步镇双龙村;有的单独以别墅组成村落,如端芬镇汶秧村、四九镇南洋里。

其中不乏精品杰作,如端芬庙边村翁家楼雍容华贵,斗山浮月村壮观多姿,白沙龙安村华美典雅,冲蒌永盛村气势恢宏。尤其是翁家楼,有专家誉之为“江门市近代华侨建筑的典范”。

骑楼

▲台山历史文化街区

在台山的城镇圩集沿街,至今仍保存着比较完整的近代骑楼建筑群,其面积、规模、类型和完好度,在广东县城近代建筑中是非常珍贵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侨汇的大量输入和新宁铁路建成通车,促进了台山城镇圩集的繁荣,华侨纷纷回乡投资兴建商住兼用的临街骑楼商铺,楼高多为2~3层,二楼以上部分凸出,用立柱支撑,形成走廊,一楼内置的商铺大门朝廊,二楼以上住人,连续的骑楼底空间,组成贯通的人行道,为行人挡阳遮风避雨,非常适合岭南湿热多雨的气候环境。

台山骑楼建筑既有中国檐廊式沿街建筑的延续,又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其建筑材料多采用进口的水泥、钢筋和彩色玻璃等,楼体多为混凝土结构;其立面建筑造型、式样五花八门,多为西方建筑的柱式、拱券、山花、阳台,并附加了很多西方的装饰图案,带有西方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烙印。

▲四九镇五十圩

台山骑楼建筑以台城最为集中、整齐,规模最大。台城是台山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立县时选址,初时仅有旧县城9条街道。至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了旧城区、西门圩和西宁市3个相对独立的墟市。

早期的台城商业街道狭窄,路面坑洼不平,沿街的骑楼建筑保存着传统的檐廊式,多数为砖木结构。民国12~18年(1923~1929年),台城镇出现第一次改造商业街区的高潮。县政府成立市政建设办事处,按照台山工务局制定的《改造台山县城马路全图》和骑楼建筑详细规定,拆城墙、辟马路、筑骑楼,改建和新建了环城北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城东路、县前路、正市街、西门路(今台西路)、南昌路中和路、北盛路、北塘路、南堤路(今西南路)、济宁路(今洪湖路)、西荣路、东华路、新河路、南塘路、通济路、光兴路、三台路、西岩路、和平路等20多条马路,沿街建起2至4层高的商业骑楼。其临街前面部分多为西式建筑造型,窗、阳台、女儿墙、贴花等形式多样,美轮美奂。

骑楼建筑大量采用了英国的红毛泥、德国的钢铁、西洋花纹地砖、意大利彩色玻璃等泊来建筑材料和混凝土技术,坚固、耐用、美观。整体建筑风格独特,有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巴洛克式和中国传统式等。这些并肩联立而建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连贯的骑楼建筑群,形成台城32条骑楼街,其中以环城南路、通济路、台西路、迎朗路一带的骑楼建筑最为精美,气势宏大。台城街区内店铺种类齐全,商业繁荣,有“小广州”的美誉,至今旧城区还原状保存着20世纪二三年代的街道骨架和整体的建筑风貌。

▲台城圆山圩

台山骑楼建筑分布广泛,除台城外,各圩镇的骑楼布局也很有特色。如台城镇的圆山圩、水步镇的岗宁圩、大江镇的陈边圩、四九镇的五十圩以及端芬镇的上泽圩、大同市、汀江圩、西廓圩、成务圩、庙边圩等,其中以汀江圩(又称梅家大院)最为典型。

▲端芬镇梅家大院

1932年10月1日,汀江圩建成开业,其占地34.2亩,104栋2~3层高的骑楼式商铺组成一个长方形的广场。各商铺开间大小统一而风格各异,巴洛克风格的山花、罗马的柱式和拱劵、彩色玻璃的花窗、外墙立面的灰塑图案、骑楼步廊的吊顶、宽阔的广场,无处不洋溢着欧式建筑的气息。

汀江圩的骑楼好似欧洲集市广场的敞廊,只是欧洲的圆柱变成了方柱,后进的小铺变成了前店后仓的商铺。至今汀江圩尚存87幢骑楼建筑,其原貌保留较为完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共建筑

▲台山一中

台山近代公共建筑有学校建筑、政府机关建筑、影院茶楼建筑和教堂建筑等种类。这些建筑比例匀称,追求形式之美,端庄典雅,同时注重实用性。目前,在台山近代公共建筑中,学校建筑保存最完好,是这类建筑的代表。

在近代台山侨乡形成的过程中,旅居海外的乡亲深感教育对家庭对民族之重要,慷慨捐资办学。1905年,端芬旅美华侨捐资在上泽兴建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小学——成务小学。1912~1949年,华侨捐资办学高潮迭起,共捐建学校91所,其中小学82所,中学9所。

这些学校建筑大多是中西合璧的新型校舍,规模宏伟、外观典雅、功能比较齐备。如台山县立中学(今台山一中),台城镇日新小学、昌蕃学校,端芬镇庙边小学、李璧学校、成务小学、端芬中学,三合镇育英学校,大江镇越华中学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台山一中,是当时全省乃至全国(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可与福建集美学校媲美”)最具规模和最富丽堂皇的校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台山市政府

1933年竣工的台山政府大楼由主楼和钟楼两部分组成。主楼地上3层、半地下室1层,钟楼3层,总高25米。大楼正面利用钟楼、两根爱奥尼式立柱和19级台阶突出中心入口位置,融入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风格的英国特有的钟楼建筑形式,是台山近代建筑的一大标志。

▲台城天桥百货

台城影院茶楼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宁市骑楼街区。在西荣街、人民路、台西路、通济路等街道的拐弯地带,遍布大型的骑楼建筑。这些建筑主要是酒家、旅店、百货等,它们不仅占地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而且临街立面的装饰豪华气派,带有浓厚的西方建筑特色,东风旅店、人民电影院、天桥大厦、中国银行旧址等都是典型代表。

叶家祠

中西宗教文化兼容是台山侨乡风貌特色之一,以祠堂、教堂为代表的中西宗教建筑并存于台城已达1个多世纪。现存最古老的尧俊岑公祠是凝聚四乡岑氏相亲的精神中心,但凡宗族大小事务都在祠堂举行。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乡亲在台城老城区分别兴建了雷方邝溯源堂、李氏敬修堂、黄氏居正堂、谭氏育英堂、马氏东华堂等五座恢宏典雅、中西合璧的祠堂,彼此相距仅百余米,形成“一区五祠”的景观;台山籍的叶氏、徐氏内外乡亲在西宁市迎朗路捐资兴建了叶家祠、徐氏宗祠,它们承担着协调、处理宗族事务以及为本族外出读书求学的学子提供食宿方便之职能。

来源:综合江门市旅游协会、台山发布、台山旅游及网络

Hash:aa29e72c683d2780578d4967fdda078e9a97f335

声明:此文由 江门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