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间半农舍,让湘北革命火种越烧越旺
从岳阳县张谷英镇集镇出发,驱车10余分钟即到天龙村。沿蜿蜒山路,上行数百米,只见层峦叠嶂,茂林修竹,一座灰黄色的老屋掩映其中,散发着雄浑的历史厚重感。
“这,便是中共湘北特委旧址。”5月21日,同行的岳阳县博物馆馆长杨坚向“追寻红色记忆”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团一行介绍,就是在这几间普普通通的农舍里,从1930年11月开始,中共湘北特委领导岳阳、平江、湘阴、临湘、铜鼓、修水等地的革命斗争达半年之久。
随着杨坚的娓娓道来,那段风云激荡的光辉历程、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又一一浮现。
革命业绩斐然
张谷英镇天龙村原名柘港洞,境内柘港是汨罗江之罗水的源头,48岔洞分布于柘港之两侧。大革命时期,柘港洞与红色平江紧密相连,受其激荡,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岳阳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柘港,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在柘港,县苏维埃政府也成立于柘港。柘港洞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是岳阳县的大苏区。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境内的饶村与渭洞小盆地为国民党及地主团防武装控制,称为“白区”。但共产党仍在柘港洞(包括芭蕉洞一部分)一带继续活动,领导当地贫苦农民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农运高潮,从事革命斗争。不仅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也为湘北特委的迁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1928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共湘鄂赣边特别委员会,领导三省边界20多个县的革命工作,郭亮为特委书记。3月下旬,特委负责军事的先俊被捕叛变。在他的带领下,国民党湖南军分校学生手枪连将郭亮逮捕。特委建立不到两个月就被国民党破坏了。
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了著名的“平江起义”,创建了苏区与红五军,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地。1930年7月,彭德怀领导红三军团攻克岳州,继而攻下长沙,并成立省苏维埃政府。在此背景下,中共湖南省委于1930年8月1日作出决定,撤销湘鄂赣边特委,建立湘东特委和湘北特委。
湘北特委是由平江县委兼任的,8月上旬在平江嘉义正式成立。特委的政治路线及主要内容是:组织群众,武装群众,集中一切革命势力,完成湘北总暴动,夺取岳州,推翻国民党地方反动政权的统治,建立工农兵及劳苦贫民自己的崭新的苏维埃政权。8月下旬,湘北特委迁至湘阴长乐,办公地点设在德生和药店内,9月搬至长乐近郊的芦箭河。1930年11月,湘北特委为实现“以岳州城为湘北总暴动的中心”的《湘北工作决议案》,特委机关进驻岳阳渭洞的柘港洞。
从1930年11月下旬到1931年7月,湘北特委在柘港洞领导湘北地区党组织和革命群众,进行了半年多的革命斗争。后因国民党的疯狂围剿,根据地遭到破坏,大批革命志士惨遭杀害,湘北特委奉命分别向井冈山和药姑山一带转移。湘北特委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湘北特委从建立到解散,前后不到1年的时间,但在柘港洞却有7个多月。在短短数月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革命业绩,成立柘港特区委、重建岳阳县委、成立游击大队、成立岳阳县苏维埃政府、扩大了苏区与游击区、组建湘北独立团,发展和巩固了湘北苏区,对推动湘北地区的革命斗争影响深远。
撒播革命火种
如今,湘北特委旧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旧址前身,原本是当地一户潘姓人家的老屋。
当天,采访团有幸遇到了潘家的后人,68岁的潘祖保。他的爷爷潘汗青在世时曾向他说起过湘北特委迁来时的情境。
旧址在半山腰,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其形状如一个旧时农户家常所用的筲箕。背靠大山,前面是开垦出来的山间坡地,坡地随着山势环转。从里面可轻易窥知山下情况,但从山下却不知其间有屋,十分隐蔽。旧址山后有小路可达平江岑川、余坪等地。一旦情况紧急,可从容撤退。
因为潘汗青老实本分,做得靠,湘北特委便租借了潘家两间半房屋,即半间堂屋,两间正房。
“湘北特委开会时,便会安排我爷爷到山脚下的土地庙值守,一有可疑人物出现,便立刻通知撤离。”潘祖保说,爷爷当年20多岁,见了不少湘北特委的革命者。
据史料记载,当时湘北特委办公室负责人有5个:特委书记杨奇(浏阳人),副书记刘宜(江西修水人),秘书陈国章(湘阴人),宣传员方国文,削反委员丁怡富;其他工作人员有:邓湘军、李遇正、李雄辉等;其中有三个女同志分别是:兰泽、单芝、曾择生。曾来此处指导与居住过的高级首长有:彭德怀、萧克、王震、李先念等,还有一个女首长叫罗述文,是平江人。其中,彭德怀在此住过一个晚上。
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湘北特委只是一颗短暂的流星,却燃起了熊熊的烈火,并将革命火种长留在人们的心里。两间半普通的小屋,因留下了共产党人的足迹和仁人志士的鲜血,而庄严,而伟大,而不朽。
传承为民情怀
时光荏苒,90多年过去了。如何将湘北特委的革命精神转化为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实际行动?岳阳县人正学史力行,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办实事、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办实事。
岳阳县委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党委工作的“头版头条”,坚持对标对表,精心策划,迅速部署。各级党组织依托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通过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广泛组织专题学习、现场学习、体验式学习,提升学习成效。该县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一开始就要奔着问题去,联系自身政治、思想、作风、履职能力等情况进行党性分析,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抓在手上,真正用解决问题的实效体现学习教育的成效。
在学党史、干实事浓厚氛围带动下,全县各单位、各部门自觉在学深悟透中融会贯通,在传承弘扬中砥砺品格,在知行合一中开创新局,重点围绕住房安全、医疗健康、就业增收等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列出“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每个项目都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做到以实事映初心、以服务暖民心。
张谷英镇长李三军说,该镇正依托红色景点和古村、文化创意全力推进省级特色文旅小镇建设,通过建设以文化旅游为主,融合现代农业、工艺扇加工的产业体系,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产业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在为民谋福利的过程中映照初心。
延伸阅读
红色故事:虎口夺粮
湘北特委进驻柘港洞后,人口增多,山区粮少,粮食供应困难。正当青黄不接的夏荒季节,特委的首长向敌人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说革命的红十五军和红十六军即日可到柘港洞,白区有愿意参加革命的人快准备投降,共产党的政策是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等等。信写好之后,组织要求派一人全身着红军服,直接进敌营送信。桂峰的李堂清、白井的王顺清两位同志自告奋勇去执行任务。他俩受命后走至桐木坳,望见敌人有个哨兵背上挂着枪,他俩分别爬进两边山墈的树丛,摸到哨兵处后猛地将其擒住,并叫他不要怕,只要他将这红军的信送到敌长官手里就行,就说红军大部队马上要到了,要敌人准备投降。哨兵为感谢不杀之恩,一路奔回营地去了。敌营接到此信后,逃的逃,躲的躲,营地一时成空。特委侦察到实情后,很快打开敌人的粮仓,满载而归,度过了一个夏荒。
巧送情报
芭蕉洞有一个通讯员叫王吉安。有一次,他为了把主要情报送至特委办公室,手提着一只装有夹层的小木桶,翻山越岭星夜疾驰。路过白区时,遇着敌军的一个事务长,那事务长见他手提的木桶做得好,就要买下这只桶。这下可难住了送信的王吉安,因为他正好把情报放在木桶的夹底层。事关重大,王吉安不敢怠慢,趁那事务长进屋拿钱的当儿,他凭精湛的木工技术将夹底弄了个小洞,然后笑眯眯地说:“老总,这桶有一个眼,装不了水,下次我再送个好的给你吧。”那事务长一瞧,确是有一个眼,这才作罢,险闯一关。
青年感悟:燃烧青春,让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
到张谷英镇工作以来,我对这块光荣的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5月27日,再次来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湘北特委旧址,心中依然热血沸腾。这里山深林密,地势险要,是我党大革命时期的老根据地。1930年11月,中共湘北特委从湘阴兰家洞迁至拦石坡,在这里打土豪,分田地,指挥了岳阳、平江、湘阴、临湘、铜鼓、修水等地的革命斗争,当时,全县三分之一的中共党员在这里牺牲,脚下的土地浸透着他们鲜红的血液。
“血洗柘港洞!”面对游击队队长任雄等叛徒的威逼利诱,他们嗤之以鼻;面对白军的烧杀抢掠,他们奋勇反抗;面对反动派的严刑拷打,他们宁死不屈。湘北特委的红色故事,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气概,赋予了我们新时代青年攻坚克难、担当作为、敢于牺牲的精神力量,坚定了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奉献青春的理想信念。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当代青年,应当志存高远、砥砺奋进,牢记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为一名基层青年代表,我将永葆对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立足本职、心系群众、服务基层,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以时不我待的状态,以只争朝夕的姿态,以披荆斩棘的心态,磨砺坚强意志,不懈追求目标,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岳阳县张谷英镇党政办 张 煌)
策划:冯元满、曹 勇、欧 梁
统筹:李峰波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旦辉 张小弓
图:王 志
Hash:dc8fb94be004ba3527881f0c9bf9b2b5783dc866
声明:此文由 岳阳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