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1工程,“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2020年12月17号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位于
“四川国际电台旧址”基地
通过了专家评审
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
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
从1968年开始
它作为三线建设中的战备通信“底牌”
值守了五十多年
如今
这个完成任务圆满退休的“6501”工程
终于在近期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这次小编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
邀请了四川国际电台的几位前辈故地重游
讲述半个世纪前的故事
从眉山出发经过四十分钟的车程
拐进一个不起眼的路口
这个普通的大门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两位老人向我们介绍
五十多年前
这里就是当年肩负了
战备和国际通信保障的重大使命
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
重要作用的邮电部“1号工程”
走进位于地下的四川国际电台
立刻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
博物馆内包括地下机房的
各种通信设施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每一件仪器背后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原四川国际电台职工丁传策说:
地下机房的作用是考虑到战时一旦被敌人袭扰,这个地方所有的门全部要封闭,人员全部在地下工作,这个时候有可能敌人给我们投放毒气弹或炸药冲击的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要保证我们人员设备的安全使用,就要对外面抽进来的空气进行水洗过滤,连续三次水洗过滤,过滤以后保证我们人员和设备安全,我们房顶可以承受500磅航空炸弹的直接命中而不损坏,我们内部能够正常运行工作。
据了解
四川国际电台建筑工程
按照具备战争防卫功能的要求进行建设
占地232亩
天线场阵遍布周边15平方公里
收、发信台地上机房是天然的半地下掩体
起到靠山隐蔽的特殊效果
虽然工作人员在内枕戈待旦
但当地人都不知道这个大院是做什么的
为了保密
来参加工作的技术人员
也并未被告知
原四川国际电台职工顾道荣说:
当时我们来这里不知道是“三线建设”,由于保密的原因不会被告知,但是我知道政审很严格,还派了很多人到我老家去了解祖宗18代,全部了解后,直到政审合格才到这里来,当时是这个地方叫做“成都150信箱”,大概一两年后,才改为“6501”。
2002年电台光荣退役
后改建为通信博物馆
原貌保留地下坑道、机房及全部通信设施
成为通信发展史上通信设备实物“教科书”
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三线建设战备通信博物馆
2020年12月
四川国际电台因其特有的
入选“国家工业遗产”
是当今全中国通信行业
仅有的四个“国家工业遗产”之一
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岗位
看到当初的一切都被原封不动地保留
已成为传承红色通信文化、
培育新一代通信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孙政余和顾道荣两位八旬老人非常高兴
跟随着他们的脚步
小编才真正走进了这个工程的辉煌岁月
原四川国际电台职工孙政余说:
自备电源中的一部分,有个高压线的图板,整个全台的供电线路也是我制作的,在那里一个图版可以去这里看看。
走进这个地下工程
小编发现很多没有设备的空间
都非常的逼仄
大多都只能容纳一人通行
那么由于地下的设施需要不停的换
在空气当中
还弥漫着一股潮湿和柴油的气味
小编在里面待了近十分钟
都感觉有一点不适
很难想象当时的工作人员
在这里日复一日
50年的工作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呢
原四川国际电台职工顾道荣说:
这个工作有个适应性,当时从开始在这里工作了几个月,闻到那个柴油很不舒服、不习惯又恶心,但是工作时间长了,情况不一样,闻到那个柴油倒是香的呢,工作就适应了就无所谓了。
置身于在空旷的地下空间内
在四台庞大的柴油发电机旁一说话就会有回音
仿佛往日机器的轰鸣尤在耳畔
顾道荣年轻时由于长期在发电机旁工作
听力受到了损伤
他说当时在这儿说话全部靠打手语
在四川国际电台院内
顾老在一座水塔前停下了脚步
他向我们介绍
建设初期所有工作人员都住在基地
但是这里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
就连喝水问题也经历了一波三折
原四川国际电台职工顾道荣说:
当时生活环境是比较艰苦,比如看病,这附近是没有医院,我们自己有个医务室,有一名医生,一般的小病,就在这里内部解决了,得了大病才会送城里面去。至于水,这里的水质很差,升井泵,抽上来的水很臭,过个几分钟很快氧化就变浑浊。喝那个水根本不能吃,就自己又打了个浅井,抽了水在里面,后来我们用了一套水过滤水设备把它氧化曝氧过滤,勉强可以吃。
建设初期
由于工作的保密性
因此,所有的设备
从收信台几斤重的设备
到发信台那些长12米、高4米
重达近2吨的80千瓦大型发射机
全部都是国际电台的员工
肩挑背扛、并借助圆木、
滚筒、铁链等工具搬运安装的
在那时
工作人员既要当精锐的专业技术人员
又要当出苦力的“棒棒”
1968年,“6501”工程建成并投入了使用
原四川国际电台职工孙政余说:
我1965年就来到这个地方,工作的时候这个地方正在建设,机器也还在安装,我也参与了这个机器安装,六七年安装完毕,一直到使用到这个电台退役。看到这些机器,像见了我的老朋友一样很有感情。
作为国家战备短波通信电台
这一军事工程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使命
承担国家与世界各国使馆信息互通任务
和抵制敌对势力反动舆论宣传等方面
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基辛格访华、珍宝岛事件......
这些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
已是众人皆知
但可能不会有人想到
在偏远的中国西南山地
在幕后,在镁光灯照不到的地方
在秘密战线上
它们背后
都有着四川国际电台的工作者
默默无闻的奉献
原四川国际电台职工孙政余说:
当时国家是三线建设,这里是三线建设单位,我们来到这儿,就应该尽心尽力地把工作任务完成好,尽管像我们在这儿工作了几十年,娃娃读书也还是困难,因为乡村小学质量都不高,但为了国家的建设,我们的付出非常值得。
原四川国际电台职工顾道荣说:
我在这儿工作,起初并不知道这是个保密单位,后面经过领导宣传,才有所耳闻。当时才20岁来岁就到在这儿工作了,并且热爱上这里,自己觉得很自豪,我也就地安家了,所以我觉得从参加工作到退休,整个将近40年就在这儿度过,到现在我也感觉到很值得,这是为国家做贡献。
当我们走出阴冷潮湿的地下坑道,明媚的阳光让人睁不开眼睛,一回头才注意到一棵大树长在了坑道的出口上方。在它的盘根错节之中“自强不息”四个字非常醒目。听两位老人说,他们退休时这棵树还只是树苗,如今,“自强不息”恰好是他们扎根电台、奉献青春、践行报国使命的最真实写照。岁月流逝,五十多年过去了,树苗已经参天,四川国际电台最初的120余名建设者们已经从大学生、退伍军人变成耄耋老人,但他们仍满怀爱党爱国的赤子情怀。新的征程中我们要如何弘扬“三线精神”?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图文编辑:星月
via:微眉山
欢迎广大网友朋友提供爆料,一经采用将给予红包奖励!
对于爆料 正能量的事件(好人好事等)将给予特别奖励;
Hash:6338ad847ba3fa8e5f17d8a078ee1aa159434ac0
声明:此文由 掌握眉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