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记忆:洪都机械厂的诞生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饱含荣耀记忆的地标被人铭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最值得留念的色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老城记忆。洪都,一种记忆与情怀,刻骨铭心。
如果,让我来回忆洪都,他有着时代印记的激情与梦想、他有着铭记历史的光荣与骄傲、他有着曾经辉煌的“十个第一”,一切记忆让人回味深远。或许,每个在洪都工作生活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道不出的洪都情怀。岁月流逝,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洪都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68年来,洪都激情燃烧的岁月。
为纪念公司成立68周年,即日起推出“洪都记忆”栏目,讲述68年来洪都的故事。
✈老照片
洪都记忆
注视着“旧厂址”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感慨万千,这张老照片不仅见证了洪都机械厂诞生前的情景,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老旧的照片上,印刻着工厂当时仅有的厂房:7座机棚,1座八角亭厂房,1幢库房,1条1500米碎石跑道,1个飞机指挥塔台。工厂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让我们翻开历史记忆的闸门,从泛黄的照片和厂史中追溯工厂诞生的不平凡岁月……
▲洪都机械厂旧貌
✈诞生
洪都记忆
1951年4月10日,由华东空军所属南京某厂和中南军区南昌航空站受命迁厂、建厂,随即南京某厂副厂长刘松到南昌勘察厂址。4月23日,新成立的航空工业管理局正式通知南京某厂迁到南昌原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旧址,洪都机械厂就此在这里诞生。
▲20世纪50年代初在废墟上建起的厂区全貌
✈追溯
洪都记忆
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前身可追溯到1935年。1935年1月21日,国民党财政部长孔祥熙和意大利阿坎波勒作为主要签订人,在上海签订了《国民政府与意大利联合成立意大利和中国航空协会》相关文件,该合同明确了意大利帮助中国政府在中国设立飞机制造厂,但地点没有定;后蒋介石出于围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考虑,电令厂址定在南昌。
1935年9月30日,国民党政府与意大利签订成立“中意南昌飞机制造厂”正式合同,明确了地点、时间及经费等,工厂总经理为阿坎波勒(意),董事长:宋子良,监理:朱霖,意工程师:开臘齐;并设立了公司章程。经过中、意双方沟通,1936年4月1日定为“中意南昌飞机制造厂”正式开工日。开工后由意大利帮助建厂,生产意式型号飞机,5年后交国民政府。由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9月,日军对上海发动进攻,同年12月9日国民党正式向日宣战,因日、德、意为轴心国,“中意南昌飞机制造厂”工程停止。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即中意厂)被迫迁往四川。抗战胜利后,陆续迁回南昌。1949年南昌解放前夕,国民党将该厂重要器材、人员迁往台湾。留下的就是老照片中的情景,当时仅存的破损设备30余台,职工34人,到第一批建厂初期职工也仅有261人。面对厂区内道路泥泞、水电不通、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百废待举的情景,老一辈航空人为建设自己的航空工厂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为建设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步伐自觉加快。
▲工人正在对飞机进行修理
✈成立
洪都记忆
1951年5月17日,建厂委员会正式成立,江西省政府主席邵式平亲自担任主任委员,原南京某厂厂长郦少安任副主任委员兼办公室主任,下设秘书、修建和经理三个小组。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工厂的建设,派重工业部孙志端同志来厂负责对外联系,并增调了干部、工人支援建厂工作。江西省委对中央决定在南昌建立飞机工厂十分重视,邵式平表示:全力支持建厂,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他说:“南昌是八一起义的地方,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是在南昌打响的,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也要诞生在南昌。”
▲20世纪90年代厂区俯视图
1951年南昌市也正处在经济恢复和市政建设时期,在基建材料短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尽量满足工厂的建厂需求,调拨好的建筑材料满足工厂建设。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到1952年底,铁路、跑道、机棚、宿舍等相关工程陆续完成,一座初具规模的航空工厂诞生了,为承担飞机修理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Hash:5ee1596330c158d82b6ed19a772343f3c0246c10
声明:此文由 看航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