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炉

原标题:湖南光辉灿烂的史前文明

9月30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办,湖南省考古学会、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总店承办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终评会在长沙举行,评选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分别为:临澧伞顶盖旧石器遗址、泸溪下湾遗址华容七星墩遗址澧县孙家岗遗址、宁乡罗家冲遗址常德南坪墓群、临武渡头古城遗址蓝山五里坪古墓群、衡东大浦洋塘山窑址与墓群、平江福寿大湖坪遗址。它们进一步揭示了湖南光辉灿烂的史前文明,证明了湖南是华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

距今约6500年前,就有远距离的观念交流

四处史前遗址,进一步展现了湖南光辉灿烂的史前文明。

位于沅水中游的泸溪下湾遗址,出土了贝丘及大量动物遗存,反映了远古时期武陵山地人类特殊的生存环境与生业经济祭祀风俗对湖湘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该遗址中的宗教遗存证明,沅水流域的祭祀风俗有非常古老的源头。墓葬中出土的一批玉器,不仅年代早,其质地、形态及工艺特点显示,它们与长江下游玉器遗存有着密切联系。该遗址项目负责人尹检顺表示:“这说明,在距今约6500年前,中国南方地区不仅有远距离的物质交流,还有观念交流。”

“面积较大、遗物数量丰富、堆积较厚、文化层连续,表明人类在此的生存行为活动复杂,且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一处‘中心营地’。”临澧伞顶盖旧石器遗址项目负责人李意愿介绍,该遗址完整地反映了距今约10万至4万年前现代人起源关键时段的文化遗存,填补了对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研究空白,有利于更全面地讨论和认识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阶段的划分。

此外,岳阳华容七星墩遗址是湖南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外圆内方”的双城结构城址在长江中游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其聚落布局清晰,反映的聚落内部社会分层明显,是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澧县孙家岗遗址发现并确认了肖家屋脊文化“孙家岗类型”,填补了洞庭湖地区在夏代早期前后考古学文化上的空白,是了解洞庭湖区史前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文明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窗口。

湖南是华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

四羊方尊、人面方鼎、象纹大铜铙……长沙宁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这些青铜器源自于哪里,至今没有定论。同时,沩水流域的史前至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尚有诸多缺环和空白。”宁乡罗家冲遗址项目负责人何佳介绍,为解决这些问题,2012年起,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了沩水流域史前及商周文化遗址调查组,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宁乡罗家冲遗址是近年来湘中地区发掘的地层叠压清楚、为数不多的年代序列相对完整的遗址之一,遗址主体年代自新石器时代末期延续发展至商周时期。这批遗存尤其是高规格回廊式建筑的发现,为研究湘中地区石家河时期的聚落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商周遗存的发掘对探索炭河里文化源流、宁乡铜器群出土背景等具有重要价值。

宁乡罗家冲遗址等六处遗址,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湖南的多彩文明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证明了湖南是华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

渡头古城遗址郴州临武县现存最早的古城址,也是湘粤古道上现存仅有的、年代明确且保存完整的古城邑聚落遗址,见证了南岭南、北两侧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华夏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衡东大浦洋塘山窑址与墓群的印纹硬陶和青瓷窑址,首次在湖南发现,填补了湘江流域早期青瓷窑炉的空白。蓝山五里坪古墓群,为进一步认识湘南地区文化与湘北、岭南等周边地区文化交流,以及深入认识湘南地区华夏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常德南坪墓群,则为研究本地两汉临沅城、索县城、唐宋朗州的城市演变、历史文化等,提供了极为珍贵而可靠的资料。

位于岳阳市平江县福寿山顶的大湖坪遗址,展现了寺庙遗址从宋元公共庙宇到明清家庙的变化过程,是了解宋元以来佛教世俗化及民间宗教的生动例证。其中的晚清民国时期民居和造纸遗存,则展示了南方制作竹纸(火纸)的繁荣图景。(记者 龙文通讯员 陈子慧 卢李)

(责编:李淑静、唐李晗)

Hash:66a05af2bbaf39f7e978c420cdfb62fdaaa20eeb

声明:此文由 人民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