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文庙:湘阴红色记忆!湘阴革命见证地
— 2020年的第119天 —
湘阴文庙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城步行街,几经兴废,现有建筑为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
“文庙”一词在《辞源》中的定义为:“孔子庙”。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元、明以后通称文庙。
据县志载,湘阴县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基本同时。此后一直到清朝道光年间,历代官吏先后十多次对文庙予以维修,加修或重修。
大成殿系乾隆九年(1744)重修,是整个文庙的精华和核心。若登高远望,在天空和云霭的衬托下,大成殿雄立于现代楼群中,给人悠然古朴之美感。
至清朝咸丰元年(1851),文庙已是“规模宏丽,遂甲于湖以南。”其丰富多彩的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组成若干布局合理的庭院。据光绪《湘阴县图志》载:湘阴文庙规模甲通省,占地达十余亩,西抵北正街,东至迎秀门(今东湖路),北至城隍司(今城北学校),南临状元桥街(靠近大操坪)。
2013年5月3日,湘阴文庙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湘阴文庙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重点单位之后,省文化厅拨款于同年至1986年对北段进行了第一期维修,主要修复了大成殿明显存在腐朽、塌毁、缺少及脱落的部件或部位,并修复了东、西厢房。湘阴籍已故老作家,原湖南省文联主席康濯曾于1985年撰写《重修文庙记》以记之。1992年至1994年,又由国家文物局拨款进行第二期维修,主要修复了大成殿中轴线上的圣时门、大成门、乡贤祠和名宦祠,并增修了孔子像、“四贤人”像及佛龛。湘阴文庙已成为全省保存最好的县级文庙之一。
若临近观赏,则见大成殿雕梁画栋,屋脊的陶制游龙呼之欲出,重檐歇山式的筒瓦屋面,其正面挑出与众不同的庑殿式楣额,使人不得不佩服当年大殿建设者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建筑技艺。大殿为砖、木、石结构,须弥座式台基,花岗石铺砌,坐北朝南。沿石梯月台两侧拾级而上,只见石栏杆上雕有多种动物和几何形图案,有的还属于明代构件。登上平台后再上梯三级,进入正殿外围的环廊,推开高大的朱漆雕花格门,跨入大殿内,只见孔子和“四贤人”孟子、曾子、颜子、思子泥塑像及佛龛端立大殿中央和两旁,使前来瞻仰的人肃然起敬。大殿内有不少绝妙对联,后壁两旁分别嵌入康熙帝亲撰的孔子赞和“四贤人”赞的青石碑文……
大成殿内景
文庙是湘阴著名的名胜古迹,更是湘阴革命的见证地。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阴农民运动、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文庙成为县城工农运动大会的重要场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11月20日,红十六军攻克湘阴县城后,21日上午在湘阴文庙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主张和政策;动员青年参加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5月),湘阴文庙见证了日寇飞机对县城的数次狂轰滥炸,县城一片焦土,文庙虽幸免被毁,但损失也非常惨重,祠、亭、楼、阁多为所毁,忠孝悌义祠、诗礼堂、仰高亭、毓粹门、观德门、鼓亭、钟楼、仰高门、景行门、明伦堂、崇圣祠等已不复存在。
大成殿内景
解放初期,1949年8月2日,华国锋率领的南下工作团与湘阴县地下党工委在文庙大成殿胜利会师,开辟了湘阴的历史新纪元。
(文章来源:湘阴县委党史研究室编纂出版《湘阴红色记忆——不可忘却的烽火岁月》)
来源:岳阳日报
Hash:6c8c66ea333fde47d69a0accf59c7b0c0491c3e8
声明:此文由 湘阴资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