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600年古村别有洞天,陶器与人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龙窑遗址公园静卧于宋宅村的西山上,仿佛在诉说窑火的故事,向世人展示历史的光芒。

在飞逝的光阴中,我们因陶而重塑时间。

龙窑遗址公园坐落于金东区澧浦镇宋宅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宋宅村地处金义快速路旁,与琐园国际研学村隔路相望,其下有宋宅和缸窑两个自然村,村民近700人。宋宅、缸窑两村历史上统称为缸宋,宋氏是村庄的主姓,始祖于元朝末年从义乌佛堂迁到本地,至今已有700余年,形成了以缸窑为生产区、宋宅为居住区的村落格局。

如今的宋宅村,别有一道风景。房前屋后,几乎家家门前都种了植物,而这些植物,大多种在陶缸里。一些老房子的墙壁,并不是用砖头和黄泥砌起的,而是由一个个形状各异的陶缸和瓦片垒起来。这种情况在别的村子并不多见。

多少辈先人的肩挑背扛

叠出了缸窑如今的模样

换窑喽

响彻整个村庄

是窑厂烧窑换班时特有的高亢

如美妙的旋律

深藏着孩提时的乐章

久久萦绕

耳畔回响

——出自泽红《故乡——缸窑》

宋宅村最早的缸窑遗址在今宋宅村清塘西首,俗称“大弯头”,缸窑的形制为龙窑。

龙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最早出现于商代,又称长窑,依一定的坡度建造,以斜卧似龙得名。

宋宅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安是土生土长的宋宅村人,年轻时也是陶器生产队的一员,对龙窑有着独特的感情。他骄傲地说,陶器生产是宋宅村世代相传的产业,历史上曾以三条龙窑、三百多工人的规模盛极一时。

龙窑作为陶瓷生产的重要生产工具,其投入成本非常大。为了降低投入,提高龙窑的利用率,聪明的宋氏先人当年就以“股份制”的形式由五房人共同建造和维护。五房各自生产陶坯,以七日为一个周期轮流使用龙窑,而成品又独立销售。这种合作方式是一个专业陶器生产家族能延续几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维系宋氏家族和谐稳定的纽带。

王文安说:“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变好了,我们就想把窑的遗址重建回去,让后代人也看看以前的窑是长什么样的。”

龙窑遗址公园的龙窑按照原来比例重建而成,长约50米,由窑头、室、肚三部分组成。制成的胚胎从窑肚进入,均匀地放入室,然后封上窑肚。在窑头处堆上树枝,点上窑火。要在窑头处燃烧一天左右的时间,火势才会均匀地上升到密室中。室上方有三排小孔,是观察内部情况和添置树枝燃烧的地方。等从窑头涌上的热气将这些小孔所在位置的内部烧成青灰色,オ能从这些小孔中从下到上添置树枝,增加窑身内部的温度。

龙窑的旁边是一棵有着410年树龄的古樟树,被当地人称为“保护神”。巍然挺立的古樟树,见证了龙窑的兴衰过往。

由于樟树原来长在山坡上,树随山势向外倾斜,经过数百年的生长,越发倾斜和失重。为了保护这位“老者”,村民们用钢管撑住树的枝干。

村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在枝繁叶茂的大樟树下休闲乘凉。重要的节日里,村民还会在樟树下表演节目。

村民严飞说,农村一般都有较大的古树名木(多为樟树)作为该村的“水口树”。它们雄踞村头,生命力极强,俗称“樟树娘娘”,自然成为崇拜祭祀的对象,绝对禁止砍伐。

“以前我们村的制缸收入非常可观,集体收入在镇上属于前几名。以前家家户户都要用到缸,酿酒、盛水、过年腌菜,用途很广。后来被塑料制品、铝制品冲击了,村民就基本不做缸了。”王文安说道。

近年来,由于现代轻便的塑料盛器的出现,宋宅燃烧了600多年的龙窑于1993年封存,告别了历史舞台。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新一代缸窑烧制技术传承人开始重操就业。目前宋宅村仍有两户人家在制作缸窑产品,村民宋开友从事缸窑烧制已四十多年,制作的产品主要用于烤制金华酥饼

如果说土是陶的生命,无土不成陶,那么火便是陶的灵魂,无火不成器。

从陶泥到塑烧成器,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嬗变,是一场人与火携手的舞蹈。我们永远不知道窑门打开后将看到什么颜色,却因此对它更加满怀期待。正如人生,经历淬炼后,浴火重生,终成大器,方显温润不竭的生命美感!

文章来源更金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ash:553e7920df8f11978f5d5e0dd029c870c1007bb3

声明:此文由 东莞的风土人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