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最文艺书店,与有趣的灵魂狭路相逢
手机、阅读器、平板电脑……我们在网络世界里获得了方便、廉价的阅读资源。然而互联网的交流和表达,远不如书店来得更真实而有温度。闻得到的墨香,纸张摩挲的质感,充满美感的阅读空间,身边走动的阅读者……在书店里,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真切而温暖的自由世界。
开学在即,手工君搜罗了一波文艺十足的书店,欢迎大家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日子里前去打卡,去那里邂逅有趣的灵魂~
摘刺书店
敢于摘刺的人
摘刺古本店,绝对是众多独立书店里的一朵奇葩。它开在故宫边上,胡同深处,主营沉淀了几百年的西洋古书。书主张业宏,蜜蜂书店的创始人,在书海沉浮12载,江湖人称“蜂王”。
在人人都说书店不景气的年代,张业宏不仅开了书店,还专门开了这么一家小众的书店。他的桀骜不驯和特立独行,给摘刺带来谜一样的气质。他希望摘刺能把关于美的生动内涵传递给大家,享受古典与时髦兼具的美。
摘刺的藏书非常丰富,这里有年代久远的羊皮长卷,也有独一无二的大理石纹纸;能找到手版印刷栩栩如生的色彩,也能领略巴伐利亚人近乎完美的装订工艺;金箔与象牙镶嵌的手制家族圣经,也许曾是西欧某贵胄之家的至宝;丢勒、伦勃朗、古斯塔夫·多雷等大师的各色版画,则从万里之外的图书馆远渡重洋而来。
自古腾堡时代以来,西方书籍制作不同阶段、各类风格代表性的作品,都能在“摘刺”那整整两面书架墙上觅得真本。
摘刺藏的许多书甚至可以称为艺术品,非常漂亮。对于店里收藏的古董书籍,摘刺有自己的原则:限时付费翻阅、提供白色手套等等。当然这些还是难免造成一定折损。但实际上,古本书纸张的柔韧程度非常好,不是今人能想象的,再被人翻阅100年没有问题。相比于担心书本磨损,摘刺更希望这些珍贵的古书籍被流转、目睹、知晓。
张业宏说,“许多古旧书一辈子只能与它们见一次。”而这些书,能让读者体会到书的世界原来可以如此的有趣和美丽。它们穿越百年来到了摘刺,如一朵华丽而绚烂的奇葩。
小古堂
念旧十年
流连在略显拥挤的小古堂里,眼光所及之处,尽是线装书、民国书及泛黄的纸页,还伴着油墨的味道。
小古堂开设于2008年,那时,它所处的新港西路还有“文津阁”“三人行”等老牌书店,如今都已不复存在。小古堂能坚守近10年,来自于李金亮坚持只卖旧书。“因为那些被人翻过的书,留下了他们的感情和记忆”。
除了普通书籍,小古堂最特别的是金石碑帖,种类之多,甚至连附近的中山大学图书馆都自叹不如。虽不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但李金亮在经营小古堂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不俗的朋友有大学教授、学生、藏家、学者,也有外地慕名而来的书友。
很多人都为小古堂担忧,李金亮的回答是:能略有盈利地存在下去就OK了。为了存在,小古堂仅仅是愿意尝试一点改变和方法而已。”
刀锋书屋
与有趣的灵魂狭路相逢
“刀锋”是作家毛姆的一本书,这本书对店主江凌的影响很大,引发了他对自我生活的一种反思,并间接导致了他从发展很好的创业公司里退出,再重新开始。
刀锋目前拥有书籍近5 000册,其中不乏绝版珍藏好书,所有书籍均是由江凌一本本亲自选出来的,以文学历史人文社科类为主。这里的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店内的图书只有两本,一本拆封的用于阅读,一本未拆封的用于售卖。江凌想借此提醒来店里的客人,所购买的每一本纸质书都有可能是市场上的最后一本。
其实刀锋更加喜欢的是圆桌讨论和自由沙龙的模式,希望书店能够让文艺青年会在店里产生各种奇妙的交集,这也是刀锋的Slogan的意思所在:有趣的灵魂终将在此相遇。
这里不止是书店,还融入了酒馆、食堂的创意。江凌把日剧《深夜食堂》中的食堂原样复制到了刀锋书酒馆,不仅吧台造型和电视剧里的一模一样,就连菜单也都是从电视剧里挑选出来。他邀请了资深的日本料理厨师进行高度还原:“章鱼红肠”“茶泡饭”“玉子烧”等人气菜品都可以在刀锋书酒馆的深夜食堂里吃到,从晚上十点开始,到凌晨结束。
边城书店
书香不怕巷子深
之所以叫“边城书店”,是因为王军喜欢作家沈从文,他觉得“边城”有那种边缘、放逐,而又自得其乐的感觉。边城书店9年来辗转多处,最后迁到古城陋巷,才算是安定下来。
店主王军喜好古书,每每看到破损的古书,就想要去修复。“古籍的生命比我们要长得多,我总觉得是古书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遇到她。如果有人真正喜欢古籍,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让她更好地存在下去。”
在修复古籍时,王军发现修好的古书页在灯光的映衬下别有韵味,所以开发了古书页灯,这款设计还取得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现在书店主要营收就来自古籍修复业务和文创产品。
虽然王军不知道自家的书店是否有影响到他人,但他自己却被书店改变了很多,身边很多朋友都是开书店而结识的。对王军来说,书店就像一个枢纽,连接着真正爱书的人。
你来,读书
2012年6月,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敬意,汪涵取其名为“培荣书屋”,也算是送给恰逢本命年的父亲作为生日礼物。
汪涵为这间书屋花了不少心思,比如房间设计都融入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思考,比如镌刻的牌匾、书法名帖、经典古籍、古印古琴、悠悠檀香等。因汪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书屋的传统文化书籍较多。
培荣书屋不以赢利为目的,是一个纯粹的读书空间,所以到这里的粉丝和读者络绎不绝。然而在这个书籍将近4000册,却仅有200平方米的空间实在难以容下,为了给读者还原安静自在的读书环境,书屋不得不规定:每次只接待30位读者,余者排队静候。
苗家书馆
外来人到了莫沟村必先看苗家书馆,进苗家书馆总忍不住抬头看看镌刻在门楣上的几个大字——耕读传家。斑驳的笔迹似乎正诉说着这家窑洞书馆曾经历过的沧桑。
但是踏入书馆却又是另一番景致,进门是布满铁锈的门环和整齐划一的书架,移步则是民国风情的照片,转角处又见传统书法名帖,再向前却成了充满童趣的彩色桌椅,一转眼又见窑洞裸露的黄土……流连其间,仿若在现实与梦境之间来回穿梭,犹如梦幻。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瓦上长满野草的荒废之地。书馆的改造工程由彭志华和当地的村民一起完成。一位70多岁的村民也赶来参与项目改造,“希望子孙们以后读书有个地方,希望这里也有城市才有的图书馆,尽管儿女们每年只有春节短短在家居住几天。”
希望以书馆为支点,将乡亲们的积极性撬动起来,苗家书馆是个起点,彭志华希望能吸引年轻人回归,成为安放心灵的地方,成为旅途的终点!
二楼南书房
“读”立空间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秣陵路21号民国建筑4号楼2楼(秣陵路小学对面)
南京市秣陵路21号,是书房君觅得的一处民国建筑片区,离新街口地铁站15号出口只有500米,原属国民党军政要员刘峙,因为权属复杂、公共配套不足、年久失修等原因,现在极为破败。
2014年12月,书房君开始着手对4号楼进行改造利用015年4月13日早上9点钟,新街口秣陵路二楼南书房正式对社会开放,自此南京有了一处24小时开放的公共阅读空间。
藏书3 000余册,每一本图书都经过严格的挑选,力求不让一本烂书上架,他们的Slogan是“不灭的理想,不关灯的书房”。一楼的小厢房被改造成为可容纳10人左右活动的“欣然诗社”,免费为社会团体、个人开展公益文化活动提供场地支持。二楼的3个房间,成为可供13位读者同时舒适阅读的地方。
左边右边
在离海洋最远的地方
在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新疆,有一家小书店已经坚守了19个年头。1998年,王忠开始做书店,也经历了2010前后的书店低潮期。这么多年的坚守,期间的磨炼也足以让一个人变得无惧风雨了。想想还能一直保持热情,与书共舞,或许这就是他最大的成就。
2015年王忠把店名从“广告人”改为“左边右边”,从专业书店转型至现在的特色人文书店。对每一本书是否可以上架,左边右边都有着严苛的选书理念,畅销书、常销书、冷门好书、个人喜好的书、独立出版物……
当然对于书籍以外的各类“文创产品”及其他书店常态附属物,他们也在不停探索。关于书店的将来,“左边右边”还有很多的计划,这份对理想的坚守,也让王忠看见“新书店”的未来。
海豚阿德
洱海边的故事
床单厂店:大理古城苍坪街床单厂艺术区D栋2楼
当“找个地方过日子”和“找个地方开书店”这两个念头重叠时,阿德和小白选择了大理。因为阿德和小白都是陈升骨灰级的歌迷,所以给书店取名时,不约而同想到了海豚阿德。
开店之初,他们在大理转悠了3个月,看中了人民路上的一个两层小木屋,那是海豚阿德开始的地方。因为资金的不充裕,阿德又在网上发起了众筹,不仅收到336名陌生朋友的支持,还有四五十个装满书刊的包裹。
“这里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作家、导演、设计师,甚至流浪汉,我们可以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多元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交融。”阿德说来这里后,收获远比失去的多。
篇幅有限,更多书店的故事,
请翻阅《中华手工》2017年4月刊
可能你还想看:
Hash:0d4a3450235e6687d6879d17bcd669b521a2602c
声明:此文由 中华手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