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秤当道,这个叫吕定龙的手艺人还在孤独地坚持做手工秤
他叫吕定龙,今年78岁,在一个叫靖港的古镇上坚持做了64年的手工秤,他有三个孩子,也曾带过三个徒弟,无一传承他的这门手艺,只剩他在孤独地坚持.....
总第017期
吕定龙在这里已经做了64年的秤。
吕定龙的秤店位于靖港保健街
保健街一边是民居,一边是商铺,
小门脸,深肚子,
一条廊子穿堂过院足足有70米深,
后门直通靖港水边,
吕定龙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就在秤店门面后。
他依稀记得,靖港“八街四巷七码头”时的情景,
街上有50多家粮行,粮栈、米店、钱庄、
当铺、布市、药店、屠坊,
街上是川流不息的商贾,茶楼酒肆、
烟馆青楼笙歌夜语,寺庙香火鼎盛,钟鼓不绝。
他做的并不是
放在水果店、超市、零食店
甚至放在菜市场的像这样的秤
也不是
放在口袋手提包里的
像这样的秤
而是用绸木
和铜、铁或者铝等打造的
手工秤
不知道我还能干几年
这些秤
以后就没人会做了。
从13岁起,吕定龙就开始跟着哥哥当学徒学制秤。后来,吕定龙接过了父辈的衣钵,成为了吕记传统手工秤店第三代传人,这一做就是66年。“不知道我还能干几年,这些秤以后就没人会做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秤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这门老手艺几尽绝迹。吕定龙的后辈们都不愿再学,现在,他可能已是长沙本土最后一位手工制秤的老师傅。
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算起,距今已经两千多年。
秤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
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
制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
大小程序加起来估计有四十道。
抛光、钻眼、打秤星、打磨……
每一道都得小心谨慎对待,
稍有闪失,秤就会出现偏差。
吕定龙精心打磨着每一根秤杆,
去除多余的木屑。
在他那光线黯淡的店铺里,
堆满了霉变的旧秤,
他说那是老式斤两的旧秤,
是他当作文物收来的,
现在摆在那里度量历史的厚度。
吕定龙左手紧握秤杆,右手舞动钻子,动作敏捷,不一会儿,秤杆上出现一排疏密有致的小孔,像筛眼。他说,13岁跟哥哥吕定国学做秤,哥哥大他十二岁。
哥哥的师傅肖义祥,师爷黄忠权都是秤把式,他们都在师爷的岳父匡永昌的秤店里做活。吕定龙说话声音轻微,动作摆幅较小,笑得真诚,话语点到即止,这与多年做秤有关。
他说,做秤是手艺活,要求细小精致,保持心态平静,尽量少说话。
古式杆秤有150道工序,极其复杂;现在杆秤,仍有四十来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一步也不能乱。
第一步选材,做木杆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一般用绸木和最好的柞木。到浏阳的深山老林中去选,
接下来是刨圆、打磨、包秤头、定刻度、钉秤花、上芯子等,选好的木材经过加工处理后,做成一头粗一头细的秤杆。既有木工的活,又要懂数学和物理。
一杆承重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孔,穿300次刻度星点,每个星点须力度均匀,保证不穿透任何一个孔。这道程序很需耐心和眼力,稍有疏忽就会戳穿木杆而前功尽弃。
吕定龙说:做秤要心静、手稳,用秤的人才不会坑钱。曾经有人出双倍价钱请他做虚秤,他拒绝了。说做秤一两就是一两,九两的秤不做。
吕定龙的靛蓝袖套已经磨得发白,
黑框老花镜后的眼睛凹陷很深。
60多年来,
刻度精准的小秤、大秤、钩秤、平秤,
经他刨、钻、割、磨的秤有近万杆,
小秤一天做一杆,大秤几天做一杆,
心无旁骛,匀速前进。
他说起杆秤的“黄金时代”,
那时靖港店多,一家店一杆秤,
桩桩交易在秤砣与秤盘间完成,
他做过最大的秤是400斤。
他说靖港人用惯了手工秤,
到现在都不用电子秤。
三年前,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
吕定龙现在已经做不了大秤。
现在,他每天只做一杆半斤的小木秤。
依旧遵循着最传统的每一道工序,
不紧也不慢,只为了保证秤的精度和质量。
吕定龙说,做秤看起来简单,
找根木头,钻上刻度,好像就差不多了;
其实秤杆粗细和钻刻度都是有诀窍的,
搞不好秤就不准。
吕定龙说,解放前,靖港卖秤的店家有三四家,都是江西人。合作化时期,秤店合在一起组成望城县度衡社,师傅12个,现在还健在的有吕定龙、吕定国、刘卫国、谭明亮、肖长生等,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他们做秤卖给供销社、食品站。
搞个体后,农村家家户户要买杆秤,生意非常好,一家人有两杆秤,小秤称小东西,大秤卖猪称谷。上世纪末,每家每户都有秤了,他们的效益就差了。
1995年,望城县度衡社合并到车铃厂,
1998年,吕定龙退休。
他的三个孩子都没学做秤,
曾带过三个徒弟,
大徒弟年纪大退休了,
二徒弟在广东打工承包了招待所,
三徒弟在望城做事,现在都不再做秤了。
如今的靖港,只有吕定龙还在做秤。
他担心,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
这门手艺很快会失传
只是如今,电子秤的兴起,
传统杆秤已经成为了“夕阳产业”,
过去从事制秤的师傅大多已经改行或歇业。
吕定龙无奈地表示,
现在只不过是利用闲暇时间,
为一些杆秤收藏爱好者制作些精美的小秤,
失去了其实用性。
傍晚时分,靖港古镇的街头巷尾,不时飘来香干和火焙鱼的味道,忙碌了一天的老匠人们,还在安心地做着他们的油纸伞、木屐、风筝、湘绣、木桶、秤等老物件,他们既安静又安详,忍耐着寂寞和孤独的煎熬,坚守着自己的阵地。
即便汪涵在身边
也淡定而从容地做着自己
古镇的青砖小巷,
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从吕定龙的身旁走过,
不时会有人围过来,
间杂着全国各地的口音,
拿出电子设备对着着吕定龙和他的秤一顿猛拍,
然后匆匆离去。
看着尘世的寂静与嚣张,
突然觉得有些胸怀坦荡,
人生就像一杆秤,
任何时候都得把心放平如秤,
让浮躁与秤坨称准。
曾经有人问吕定龙:
“那些电子秤、弹簧秤,真没有您老的老秤准吗?”
他只是笑笑回答说:
“人准,秤才准”。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拍摄者看到请联系我们索要稿费)
Hash:b062cc8e4a74d5e93e6a708cc80815d97e1afb04
声明:此文由 了不起的匠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