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 红色浏阳 | 李白烈士故居

李白烈士故居位于湖南浏阳市张坊镇白石村板溪组,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二年(1743年),于2010年重建。

李白(1910-1949),原名李华初,化名李霞、李静安,湖南浏阳人,是著名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原型,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报务员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一名通讯员。1931年6月,李白调到瑞金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分配到前方电台任台长兼政委。1934年10月,随部参加长征。1937年10月,李白受党组织派遣,赴上海建立秘密电台,搜集日军情报。在环境极其险恶的上海,李白克服各种困难,负责上海党的地下组织与党中央的联络工作,用无线电波架起了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他曾被日军逮捕,经党组织多方营救,脱离虎口。1944年,党组织先后派李白到浙江江西从事秘密工作,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党组织又重新把李白调到上海进行秘密电台工作。1948年12月被国民党逮捕,次年5月7日在浦东戚家庙被国民党杀害。李白为新中国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建国60周年时,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李白烈士故居于2010年在其原有遗址基础上按原型进行恢复修建,规划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配套设施1200平方米,总投资约350万元。建筑为四合院式复古、仿原型,采用土木结构,青瓦盖顶,青砖铺地,当地传统老式门窗。在故居中设陈列室,分序言和少年壮志、电波情缘、战斗在敌人心脏、永不消逝的电波四个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展示李白烈士走上革命道路,在江西苏区、长征路上和上海生活、工作一系列感人事迹,彰显李白烈士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弘扬他忠于党、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忠贞不屈、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与高尚品德。故居前设文化广场,后临板溪水库,群山环抱,空气清新,环境非常优美。

2010年6月12日,李白烈士故居被列为浏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浏阳市、长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沙市密码干部传统教育基地。根据国家安全部政治部《关于浏阳李白烈士故居事项的批复》(国安政[2013]91号)文件精神,同意将其命名为“全国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并在故居内增设反映我党隐蔽战线斗争历史的小型展览。李白烈士故居是李白烈士追求革命理想的起点和学习成长的历史见证载体,同时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

END

来源:中共浏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浏阳发布

编辑:梁文娟

审核:刘美成 李永伯 朱健

Hash:745b29d36f7807a1077daae32c34dd4db6c0d1fe

声明:此文由 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