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 老后:古镇文化旅游开发 既要具其形也要具其魂更要传播

老后谈古镇的民间文化

文/ 朱 来 丁独秀

(老 后(本名 刘启后) 湖南隆回县人,现年73岁,著名民俗摄影专家和民间文化研究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士会员、中华文化遗产抢救影像联盟副主席、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荣誉主席。曾荣获: 2015年度CSR中国文化奖“杰出贡献人物奖”、全球华人“2014十大中华文化人物”称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新闻人物、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十大杰出人物、湖南省十大道德模范人物、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特别提名奖”。)

“在离长沙这么近的地方,还有这么多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这是弥足珍贵的。一般的古村落都在湘西、湘南偏远落后、交通不便的地方,望城湘江古镇群交通这么方便,经济这么发达,难能可贵”。老后四十年如一日,艰难而又坚定地行走在挖掘、保护和传播民间文化的道路上,用镜头和文字向世界揭开民间文化的神秘面纱。他调研考察过的传统民俗多达上百种,有梅山文化、滩头土法造纸、横板桥民间木偶、湘中民间葬俗、邵阳布袋戏、宝庆翻簧竹艺、邵阳羽毛画武冈楹联古村落等。

他一直认为,民间文化既要记录、挖掘、整理、保护,更要传播。

而古镇,是民间文化最好的传播保护基地。这里的优美风景不仅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还自带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成为人们舒缓身心的好去处。湘江,古街,老房子,古战场,皮影戏艺人,陶瓷工艺人,在日益喧嚣的今天如吉光片羽,是闲暇时最难得的享受。

铜官陶瓷工艺讲究传承 “古法”,人们喜欢的就是大唐的味道,因此即便是当下的创作也必须十分谨慎,“做出来的必须是能留得住的经典。”老后曾荣获一个奖杯,是用陶瓷所创作的,出自于铜官陶瓷艺人“泥人刘”之手,其艺术风格深受老后喜爱,他说,“文化的传承,都在这些细节上,用祖辈的工艺,给我做一个奖杯,这是给我这样一辈子弘扬祖传文化的老人最高的奖励,比金钱更可贵”。

老后和《湖湘文化》记者一起去戴公庙采访过的皮影戏传承人朱国强让他很佩服。“作为一个农民,他不是全职的演艺工作者,他还需要养家糊口,但他是一个全心全意的文化传播者,把自己的满腔热血投注到了皮影戏的保护上来了。他自费出版的《望城皮影戏》,理论水平相当高,我接触过那么多的民间艺人,能够总结理论的不多,能够整理成书的更少。这些人,通过扎扎实实的师徒一代传一代,流传下来了古老的遗存,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执着。四个人能够表演全套的剧本,唱念做打、配乐演奏全都能来,很了不起。”民间艺人做这些事情,挣不到几个钱,以他们的才华,做别的更能发财,他们坚持下来了,让我们能够看到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是对湖湘文化最大的贡献。

民间文化的保护、开发,不仅仅是建筑物的保护开发,只有房地产建设的古镇文化旅游区只是个空架子,徒具其形不具其魂,它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活生生的民间文化。书堂山以欧阳询父子名扬天下,欧体书法源远流长,现在的书堂山有了崭新的唐风建筑,还要有浓厚的书法氛围,要有笔墨纸砚,把欧阳询书法符号渗透到书堂山的每一个角落,更要有恢弘壮美的盛唐气象。

作为一名走遍了湖南山山水水的文化研究者,老后十分清楚,想要有更强大的力量宣传湘江古镇,传播湘江流域的民俗文化,就要先让古镇群的大人、小孩都深入地了解它,让草根文化深入人心。古镇文化,不仅仅是为游客演出的节目,还要有老百姓衣食住行中渗透的古韵古香。

民间文化,只有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接地气,才有生命力,才能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彻底颠覆的生活方式,几近流失的生存土壤,截然不同的表演场地,甚至,从糊口谋生到呼唤乡愁的功能转变,让许多民间文化看上去有些与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成为游客眼里的“乡里洋相”。改变这些,需要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提高民间文化的品质,乡里也要有打动现代人心灵的作品。乔口渔都要有渔民文化,湘江渔家号子要在港口重新响起来,渔民生活百态要想办法用各种文艺形式展示出来。

望城地区的惜字塔,引起了老后极大的兴趣,他下一步将抽时间深入的挖掘望城的惜字塔文化。他认为惜字塔是传统中国乡村文化的见证,是文字尚未普及,纸制品相对昂贵年代,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与爱护心理的物质遗存。现在文化知识极易获得,但是中国人还是要有对古老文明的尊重,不能弃之如敝履。

Hash:ed20e044b6b642e34f169a2f09f3b6ebc0e7a6da

声明:此文由 华声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