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自卑亭:被遗忘的谦逊之美

总第927期

个人简介:刘强,笔名:一蓑烟雨,安徽定远人,现居广州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国及省市区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十多次,作品散见于《梅州日报》《雪魂》《花都日报》《山东精短文学》等刊媒。

LEARN MORE

自卑亭:被遗忘的谦逊之美(外一篇)

再次来到长沙,适逢雨季。

一个季节因为烟雨而显得多情,一座城市因一处景点而拥有了灵魂。只因心存仰慕而从火车站直接穿越喧嚣的街道,来到久富盛名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前。

春雨潇潇,缠缠绵绵一路相伴,应该是对岳麓书院充满崇敬与相见恨晚,也没觉得厌烦,倒增加了几分烟雨江南的浪漫诗意般快慰。快到书院的时候,雨势渐大,被困于一廊下避雨。抬望眼,蓦然看见一座孤零零的亭阁注入我们的视野,白墙黛瓦,飞檐流丹,正中书有“自卑亭”三个绿色大字。它掩映在岳麓山下一片绿树浓荫中,一副拱型门应该是当年登山入院的必经之处,门前青石板深深浅浅地记忆着先贤书生们的足迹。亭子不远处的湘江碧波滚滚、浩荡北去,后面岳麓群峰巍然屹立,层峦叠翠。

小亭孤独地守望着几株苍老的古柏,岁月的风霜雕刻出隐隐斑驳,历史的尘烟也黯淡了它昔日的异彩流光。无法住留一边行色匆匆的脚步,惊不破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宁静,最多只能赢来过往行人漫不经心的茫然一瞥。

“自卑亭”的名字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就是说:人的道德修养方法,如同长途跋涉,需从近处起步;如同攀登高峰,需从低处开始。道德修养如此,治学求思与人生道路又何尝不是呢?

古时去岳麓书院,必需经此自卑亭,一般都要驻足凝思,洗涤心灵,净化心境。自卑,本意不是现代意义上自暴自弃、自我沉沦,而是自我醒悟,归零心态。岳麓书院依附巍峨的岳麓山而建,攀登更高学识与登临高山之巅意象自然地融合,自卑亭中谦逊的自我认知,决心从最低处开始学习和求知,树立一个个人生目标,一步步去实现。当年的岳麓书院应该是求学上进的最高学府,难怪书院门口书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湘楚大地自古为人才辈出之地,岳麓书院向来是天下群英会集之所。

因此,自卑亭深藏着儒家思想对于做人与求学的内在要求,“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要求学者要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湘水汤汤,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岳麓巍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凝望自卑亭,我陷入深深思索:昔日莘莘学子驻足于自卑亭内,俯首自省,孜孜以求;然后苦读在书院之中,昂首问天,志存高远;最后登临于岳麓之巅,放眼世界,胸怀天下。

自信源于自卑

走进自卑亭,多少有些失望。亭内原本留于学子们驻足小憩的空间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销售景区旅游纪念品的柜台和杂物间。自卑亭原始的蕴意和功能不复存在,或被现代人所遗忘。

来时经过的橘子洲头,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的雕塑像,英俊伟岸。1925年晚秋,刚过而立之年的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重游橘子洲,写下了壮怀激烈的这首《沁园春·长沙》。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全词表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这首词是主席诗词中我最喜爱的一首,每每读到“恰同学少年……”时,我不由想到我敬重的组织——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协会里大多是文学水平相当卓越的青年作家,有的还是在校大学生,他们都各自在文学领域取得了骄人成就,从而让这个组织时刻充满蓬勃朝气。作为大龄的“文学晚辈”,由衷感激这个组织为我植下的文学梦想。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自卑,放低自己的高度,何不是一种人境界呢?最低处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又何不是一种风景,一种从容与自信呢?自卑、谦逊地从低处出发,勇敢地奔向自信,让文学的梦想伴随余生,绚丽绽放。

自卑亭外,巍巍岳麓,青霄有路终须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作品须为原创,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Hash:174ebc4054585381d841406b3e5a1b8bef3d730c

声明:此文由 青年作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