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内阁大学士张百熙,奉光绪皇帝圣旨行书孝诗,真迹曝光古今绝笔
前言:
欢迎您来到清雅阁,清雅阁的创办初衷便是以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发扬中国国粹艺术。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搭建艺术交流平台,我们将始终秉持创作优质书画内容的宗旨砥砺前行。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敬请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转发。您的每一次参与都是我们创作优质内容的强大动力。申明:本文由清雅阁原创发布,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谢!
书法成为艺术的主要因素及把字写出艺术的主体简述:中国书法千余年的发展史,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书法艺术的支撑点,也就是说它的要素和特质主要是法度、境界与情感。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具有严谨的法度,高妙的境界以及真实完整的情绪。中国书法审美的一个原则,跟传统儒家的中庸理念相一致,要寻求分寸的得体,达不到不行,过分也不行。
书法为什么能变成艺术,为什么英文、阿拉伯文没有变成艺术。首先,有一个物质条件,我们中国的象形文字,我们是方块字。而且我们好多字还保留了象形的图画的因素。我们每个字都可以造型,每个字都可以作为一个画面,这是我们中国汉字能变成艺术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创造的基础。汉字有图画的形式,写起来就就很美,每一个字就是一个图,每个字都是独立的画面。能把字写好是技术,能把“情”写出来是艺术,因此书法要把文化当主体,不能把简单的笔墨当主体。古人曾说书法是“小道”,指的就是技法方面。书法同时也是“大道”,因为它表现的是中国的文化、哲学、伦理价值以及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等。“小道”可以悦人耳目,而“大道”方可震撼心灵。为此古人说过“非志士高人,不得言其妙”。这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书法是有生命的,不是僵死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生命单位,书法是文人向社会发出的生命信号。
清代书法大家内阁大学士张百熙率部下奉旨书孝诗作品欣赏: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人间有三大真情:亲情、友情、爱情。如今,亲情缺认、友情缺位、爱情缺真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亲情方面出现的“六亲不认”的不孝与不感恩现象导致的问题已构成社会问题,影响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进程与质量。 书者介绍:张百熙,清末大臣。出生湖南长沙沙坪,墓葬春华洞田村(现百熙村)。同治年间的进士。曾任编修,侍读等职。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曾上书弹劾李鸿章表面作战备,私下却主张谈和的行为。1898年,任内阁大学士,主管京师大学堂事务。戊戌变法之后,因为曾举荐康有为而获罪,被革职留任。1901年,上书建议改官制,理财政,变革科举,兴办学堂,设立报馆等措施。后历任工部,吏部,户部,邮传部尚书等职。
隶书的出现奠定了书法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书法大致就是楷草隶篆,现在来说行书也算是一种体。篆书每一个字都代表一种意思,比如“高”就是代表高高城楼下有个门洞。隶书最显著的特征是蚕头燕尾。篆书还分为大篆和小篆。商朝是甲骨文,夏商周基本上是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通行小篆。从汉朝开始使用隶书。到三国时,隶书发展为三种书体 ——草、行、楷。从隶书到草书有一个过渡的书体叫章草。现在大家就知道了,草、行、楷在三国时期就有了。而不是大家平时认为的,先有了楷书再有隶书再有草书。
Hash:1bd0087867ff80a97d6e0be03dba01848cee503c
声明:此文由 清雅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